士人群体在传统社会生活中的价值研究

时间:2022-10-12 04:08:16

士人群体在传统社会生活中的价值研究

摘要:士人是中国传统社会“四民”分工的一个断代阶层人群。承传历史文化精神、涉身于时代社会难题、严于自我理性砥砺、学理思考直切民生日用、忧国忧民力促社会进步,是传统士人参与传统社会生活的基本元素。他们中的主流始终以人文精神为指导,既没有对自然科学深入研究的兴趣,又没有对外在神灵的迷信和信仰,有的只是对社会强烈的责任感,对人民处境深深的忧虑,对自己时代精神孜孜以求的创设建树,以及对整个宇宙悠远的终极关怀。

关键词:士人;传统社会;价值研究

士人阶层是中国文化大系里观念文化的创生主体。士是春秋战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具有话语权力的社会阶层。自战国开始,士人便作为一种自尊、自信、自重的精神主体出现了,深刻地影响并规范着后来“士”的心理与实践。士人主体的儒士,尽管在不同的时期不同阶段对理想的追求各有差异,但以弘道为务,“自任以天下之重”则是他们的共同特点。

一、士人在观念文化层面的价值体现

1.春秋以降社会生活中的话语权力阶层

“士”是春秋战国社会转型时期产生的一个具有话语权力的社会阶层。士大夫作为一个观念文化的创生群体,是通过教育和仕官相结合而存在和发展的。在某种程度上说,他们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有高于常人的伦理标准。他们或者在政府部门任职,或者是地方上有名望的精英分子,并实际上影响着地方上的政治决策,他们成为当时社会上的榜样和被追求的目标。对社会的关注和对政府决策的得失批评成为他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宋代,士人阶层作为一个具有较强独立性的理论阶层,实际上成为一个理论阶层和舆论监督力量,用现代的术语来说即是一个在野的监督团体。

士大夫作为一个观念文化的创生群体,是通过教育和仕官相结合而存在和发展的。在某种程度上说,他们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有高于常人的伦理标准。他们或者在政府部门任职,或者是地方上有名望的精英分子,并实际上影响着地方上的政治决策,他们成为当时社会上的榜样和被追求的目标。对社会的关注和对政府决策的得失批评成为他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宋代,士人阶层作为一个具有较强独立性的理论阶层,实际上成为一个理论阶层和舆论监督力量,用现代的术语来说即是一个在野的监督团体。

2.传统社会中四民之一的观念文化主体

士是从事精神产品生产的一个知识层。春秋末期,孔子开创自由讲学先河,作为思想学术形态的儒家由此兴起。逮至战国,百家竞争的思想学术声势对古代宗法分封制度与秦汉以后的普遍封建制度发挥了有力的剥离作用,士阶层作为社会思想文化精神的领导力量获得了历史实践的地位和舞台。汉代社会生活与国家政治条件下的士阶层为中国政治史上文治政府的创设起到了思想理论支持的作用。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的漫长时期,士阶层接受了多元文化,也以新型综合的文化思想关注社会生活和国家政治。经历了五代变化的历史磨砺,士阶层在宋代从其身份塑造到思想社会践行都发生了新的飞跃,其优秀的学养使他们进能为仕,退可为人师,一别先代的主观认识与社会游说的传统,逐步开始到认识社会生活并参与到改变社会和国家命运的历史实践中,尤其是改变他们身处其中的宋代社会和国家命运状况。他们以不屈不饶的精神争取“内圣外王”理想的实现。北宋以来,在儒学复兴和重整伦常的时代氛围中,宋儒的道德自律精神更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弘扬,使其在理论和实践上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神圣光环。

二、士人在传统社会中的实践形式

1.追求学术文化的思想自由意识

追求思想自由是士人从事学术文化活动的基本诉求。学术文化的发展首先仰赖它的创生主体有一个自由的环境条件。在先秦时期,士人在社会生活中不愿意完全依附某个政权和个人做一种工具,而是要求独立于社会,自我设计,自我完善,自我实现,对个人理想的自我追求。孔子宣称:“笃信善学、守善道。……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2]孟子认为:“士可杀而不可辱”,荀子强调:“志于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士人们甚至要求与各国君主平等相处。君视臣如草芥,臣则视君如寇仇。他们明确表示:“诸侯之骄我者,吾不为臣;大夫之骄我者,吾不复见。”他们的这种言论正是他们独立人格和自由意识的表白。在战国时期,士人以道为己任,掌握真理,拥有对世界万物的解释权,对政治权力不放在眼里。士人追求个性独立,不向政治权力屈服,表现了士人群体的个性特征。

士人及其主流价值观在纷繁复杂的观念环境中生成和应用。春秋遗风——魏晋风度——盛唐风采——两宋气韵,其精神的指向都是独立自尊、至真至诚的人格理想。千百年来,其外在表征虽然不断发展变化,但它所蕴含的精神气质却在不断的嬗变中绵延不绝地传承下来。由热烈而狂放,由狂放而高蹈,直到赵宋时代百川归海般的平淡从容、澹泊静远,这便达到了士人心理成熟的阶段。

2.实现内外双修的理想意识

士人阶层担当着观念文化的创设使命。士人知识群体形成以后,与其社会阶级,阶层,群体相比只有一种特殊的社会属性就是注重个人修养,追求个人人格的完满。儒家士人强调“士志于道”,要求“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把对个人修养,对仁义道德的追求做为士人的终生奋斗目标,即所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3]墨家提倡:“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4]道家也重视士人要注重个人道德修养,评论士人说:“语仁义忠信,恭俭推让,为修而己矣;此平世之士,教诲之人,游居学者之所好也。”[5]孔子有“士志于道”之语,孟子有“君子志于道者”之言。《易·系辞》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是抽象的、一般的意义或法则,“器”是具体的、个别的事物或现象,以期与人、社会、自然和宇宙的本质方面,建立认知的、道德的与审美的联系。

3.促进社会文化发展的治世意识

“入世”与“出世”表示道、俗学派对现世的功能作用。“入世”指世俗思想学说流派以其思想观念参与现实社会生活,并导向社会精神生活及其走向;宗教是对彼岸世界的意识,它是出世的信仰观念。士人积极投身社会,自愿以自己的知识技能为社会服务,成就事业,都强调士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士人治世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运用通古今的知识和辨别是否的能力设计,规范社会并可以从事具体的事业;承担社会良心的责任和教化社会。

他们运用自己的知识总结历史规律和经验教训,为现实政权提供参考。“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为国家政权寻求长治久安的理论根据。另外还有,大批士人直接参与政权,在中央和地方任职,亦官亦师,教化民众,规范社会,为安定和维护社会秩序尽职尽责。

三、结语

我们研究前代士人阶层在传统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其用意不是单纯对古代思想学术的溯思眷念,不是为古而古,而是力图从他们的使命责任意识中,求解其境域,认识其义理,吸收其精神,参照当代学人的优越与不足,激促其站在现时代的思想视点,探究先代士人思考与其面临的时代问题,鉴照今天学人思想与时代社会生活状貌,同情那曾经闪烁着理性光芒而今依然具有教益的明哲精神,从前人的智慧宝库中撷趣养分,裨益现代学人的心性践行。(作者单位:渭南师范学院教育与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杨柏峻译注.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论墨家进步的社会政治观及其哲学基础[OL].[2006-06-03]

[3]庄周.庄子[M].上海:上海书店,1937.

上一篇:审视田径运动本质特征及高校田径课程开展 下一篇:马克思正义观的现实性特点及其在当下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