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理念在汽车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实践

时间:2022-10-12 03:48:40

“因材施教”理念在汽车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实践

摘要:针对汽车专业学生入学基础参差不齐、学生个性鲜明的特点,在日常专业课教学工作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和潜能发挥,结合本专业的实际情况,运用“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构建本专业特色鲜明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下,发展多元化的教育来应对经济发展多元化和社会需求多元化的要求,积极推广“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是新时代汽车类人才培养工作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因材施教;汽车;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5-0140-03 一、引言

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常熟的汽车产业也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汽车和零部件产业是未来常熟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日趋成熟的汽车产业体系、持续的人力资源需求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改革和创新汽车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满足地方汽车产业发展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培养汽车相关技术的优质后备现场工程师与汽车工程技术服务管理应用型人才。

在我们常熟理工学院汽车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坚持“依托常熟、立足江苏、服务经济、高起点、创特色、争一流”的办学思想,不断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严格按照学校提出的教学要求,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开展教学工作,同时针对汽车专业同学入学基础参差不齐、学生个性鲜明的特点,在日常专业课教学工作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和潜能发挥,结合本专业的实际情况,用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辩证的思考、更加长远的设想来开展教学工作,运用“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积极开展专业课程、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教学工作,为构建本专业特色鲜明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基础理论扎实、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汽车类应用型人才。

二、“因材施教”教学理念的认识

“因材施教”要求从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方面的差异入手,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差异化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1-3]。

“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考虑到教学要求与教学对象不同特点而提出的教学主张,他注重从德才两个方面观察学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确定不同教育方法。南宋教育家朱熹在《论语》注解中曾指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汉代哲学家徐干也提出“导人者必因其性,治水者必因其势”的观点;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对“因材施教”也有同样的认识,他提出: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教人“怎样做人”,但是由于每个人的禀赋、精力、性格不尽相同,所以教育应具有针对性。西方教育家的这些观点与孔子的“因材施教”如出一辙,不谋而合。可见,“因材施教”是经过中外教育实践证明了的教育理论,也是人类教育史上的宝贵财富。

“因材施教”赋予新时代教育与教学的内涵就是:将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方法、教育手段与传统教育理论结合起来,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教育条件,根据现代青年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把他们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有用之才。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提出了“源于学生的需求,终于学生的满意”教师工作理念,开展了各种形式“因材施教”的实践与探索。

三、“因材施教”在教学中的做法

1.明确行业优势,消除心理落差。近年来,通过不断增加投入,改善教学软硬件设施,学院已经拥有整车实验实训系统、发动机台架试验系统、底盘测功器、四轮定位仪、制动测滑试验台、自动变速器实验台,以及各类汽车系统实验台架等实验设备,配有发动机综合测试仪、各类汽车解码器、尾气分析仪等先进的检测仪器,在江苏省内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大行业影响力,近年来,我们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待遇优厚,并且大多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在长三角地区享有较高的社会声誉。

汽车类专业的学科特点就是要求学生具备不怕吃苦、扎实肯干的品质以及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针对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家庭条件较为优越、缺乏吃苦精神等特点,我们在新生入学教育、专业介绍时,在每一次专业课程开课时,首先向同学们表明,汽车专业的同学可以利用长期积累的教育资源,先进的实验设备和实验条件。在学生刚刚踏进校门的时候就营造出专业前景看好,人人必须努力的学习氛围,并且在入学后的一系列专业课教学中坚持灌输这一思想,如果没有坚实的专业基础,未能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在今后的工作中可能无法施展才能,无法与人竞争,这样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通过一系列的引导,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这一措施已成为我们专业老师的一项共识,在教学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优化课程设置,培养动手能力。“因材施教”就要顺应学生的天性,适应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发挥其特长,即古人所说的“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不害其长”[4]。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学生的特长,围绕着“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我们在专业课设置、专业课实习、选修课拓展、课后答疑等方面进行了精心安排,在专业课教学中优先选调有经验的教师,任课老师中教授、副教授比例高达60%。另外,我们特别注重在学生中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经常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前来讲学,让同学们有机会开扩视野,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向,并注意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反映到教学上,丰富教学内容,拓宽专业知识面。

考虑到同学们的个人爱好的差异,以及今后从事的工作可能会有所不同这一客观实际,我们组织科研经验丰富的教师有针对性地开设了不同的选修课,比如:摩托车概论、发动机热负荷、发动机零部件的三维造型设计、内燃机排气污染与控制等,这些课程的主讲教师长期从事科研实践,讲课内容贴近科研和生产实际,素材丰富,因此受到学生的普遍好评。

此外,我们积极联系实习单位,鼓励同学们走出课堂,走进生产实践。有的同学对发动机的机体设计感兴趣,我们就组织学生去发动机生产企业参观实习,并鼓励其参加相关的研究课题;有的同学对发动机的排放测试感兴趣,我们便多次带领学生参观排放实验室,对于试验现场学生提出的问题,也给予耐心的讲解,这种现场教学方式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认可;我们紧跟行业发展的最新趋势,组织大家学习本专业的实用软件,比如:FIRE、BOOST、FLUENT、ANSYS、PRO/E等,力求做到学以致用,使我们的毕业生在工作中能够及时上手,抢得先机。

3.调动积极因素,创造成功机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是“因材施教”的核心[5]。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我们充分运用“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根据专业课的特点,调动同学的学习积极性。以内燃机构造课为例,内燃机构造复杂,零部件众多,传统的照搬课本的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觉得索然无味、抽象难懂,而且收效甚微。为此我们将一台四缸柴油机进行了半剖处理,使发动机的各个零部件、组成系统一目了然,把教室安排在实验室,把发动机搬进课堂,使教师成为裁判,让学生走上讲台,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翁,并通过举行发动机拆装大赛等方式考察学生的掌握程度,寓教于乐,这种实物教学的新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大家的学习积极性,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因材施教”还要承认学生之间的身心差异[6]。在相同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条件下,有的学生反应敏捷,学习速度快,有的学生反应迟钝,学习速度慢;有的学生易于通过听觉学习,有的易于通过视觉学习;有的沉默寡言,有的活泼好动;这种差异均属于独特的天赋,都具有教育价值。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对于领悟、反应能力较慢的学生,我们注重夯实其专业基础,如内燃机的基本理论知识,工程制图等,使其毕业后成为“来之能战,战之即胜”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我们鼓励其参加科研活动,鼓励和帮助学生考研,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学习竞赛,鼓励学生申报校级学生科研项目立项,还有同学考上了研究生,继续深造。

四、结语

迄今为止,我们已培养了多届汽车类毕业生,他们大多在汽车、发动机行业的骨干企业工作,比如:常熟华东汽车有限公司、丰田汽车研发中心(中国)有限公司、住友橡胶(常熟)有限公司、美国车桥制造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一汽解放无锡柴油机厂、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内外知名企业,有的同学进入了营销岗位,有的进入研发岗位,有的则进入了管理岗位,通过我们的社会调查,我们的毕业生以其灵活的思维应变能力,务实肯干的工作作风,博得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因材施教”教育理念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下,我们更需要改革传统的教育理念,发展多元化的教育来应对经济发展多元化和社会需求多元化的要求,积极推广“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是新时代高等院校教学工作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夏正江.论因材施教的实施策略[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8,(4):37-42.

[2]李玉荣.多元智能理论为因材施教提供理论基础[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4,20(3):14-16.

[3]戴红梅.创办“因材施教教改班”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1):66-67.

[4]王建秋,陈聪.校企紧密对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实践与探索[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10,6(4):18-20.

[5]赵志群,白滨,何兴国,等.中等职业教育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状况调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5):55-59.

[6]秦志凯,蒋玲,杨益明.高职汽车运用技术类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7(1):27-30.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1JSJG104);常熟理工学院重点教改项目(CITJGIN201101)

作者简介:许广举,博士,主要从事汽车再生制动与节能技术研究。

上一篇: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顶岗实习教学环节实施与控... 下一篇:普通抽油机井管杆偏磨分析及治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