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崇尚自然的造物精神

时间:2022-10-12 02:36:10

浅议崇尚自然的造物精神

摘要:自然的造物是一种状态,是一种吞吐宇宙般的力量。借用高更一幅作品 “我们是谁?我们从何处来?我们往何处去?”,从“关于自然”的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人类与自然的起源,人类与自然的造物关系,最后从捕捉精神的阐意,吸收自然的精髓,拥抱环境的改变三个方面来综述人类应该怎样崇尚自然的造物精神。

关键词:自然;人类;造物

Abstract:Creator is a state of nature, like a cosmic force throughput. Gauguin painting borrowed the name“Who are we? We come from? Where are we going?”From “On Nature”describes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origin of man and nature,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of creation, Finally, explain to capture the spirit of Italy, absorbing the essence of nature and embrace changes in the environment to review three aspects of how the human spirit of respect for nature's creatures.

Key words:Nature;Human;Creator

一、关于自然――我们是谁

在世界范围内,不同的物种都有它自己的秩序。植物有植物的方式,动物有动物的方式,生命或无生命的,都有自己的状态,唯独人类在演化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状态。我们从自然而来,汲取自然,适应自然,回报自然。我们这种动物不需要靠风格来区别生存,比如其他动物变了颜色或形态常常是因为生命本身所致,唯独人类是由于情感或某种主观意图,或是依照个人对世界的认识来处理这些方式、需要、交流。因为只有人类需要表白“我们是谁”。

万物即是自然物,而所谓自然物也就是“自然界”,具有无穷多样性的一切存在物,与宇宙、物质、存在、客观实在等范畴同义的具体东西。而人类诞生于此,我们生活在自然中,生活在美的世界,但是我们却很少留心身边美的事物,正是这些被忽视的美的自然物,赋予了世界生命的活力。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曾说过:“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自然与我们共同存在于同一星球上,物我一体,崇尚自然。自然的美,是纯真不假雕琢,是天然的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我们生于自然,而自然将带给人最真实、最亲近的感受。

(一)自然给我们的启示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当你从日复一日的生活与工作当中不经意地抬起头,偶尔远眺时,那些轮廓巍然的蜿蜒盘旋的群山和始终如一的望不见尽头的地平线总能让你感到一丝平静。一般来说,面对自然风景,人都会有这样的本能反应,所以人们更喜欢将自己的生活环境建在那些能够亲近大自然的环境当中。

或许对你来说,这不过是一些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自然风景罢了,然而,正是在这些自然风景当中呈现出来的那些坚毅刚强的,富有造物精神的线条给予我们内心以沉静、充实,让我们沉醉于对自然之神深深的信赖。

(二)为什么要造物

自然的造物是一种状态,是一种吞吐宇宙般的力量。当清晨太阳从东方升起的时候,露水挂在小草上;当夕阳的余晖洒落在茫茫的雪山之巅时,虔诚的朝拜者匍匐前进;当春天来临时,嫩绿的枝芽使劲从岩壁缝隙中迸挤出时,万物复苏;当夏天来临时,当秋天来临时,当冬天来临时……

一方面,造物是为了自然万物的繁衍生息。自然之神奇迹般的赋予人,眼、耳、手、足,并且它们是对称相生,而自然界的蝴蝶、鸟类的翅膀、植物的对称叶片、冬天的雪花等等也同样受到神的恩赐。世上万物都受到了来自自然之神的感召与启示,而我们也在信仰膜拜它。而事实就是,人从来没有脱离过自然的怀抱,从来都是隶属于自然的,是自然的一部分,既然我们每一个都是自然当中的人,那么自然性便成为了我们自然而然的本性。而人类一代代的文明,就是交给自然之神最好的答卷。

另一方面,正因为有了生命的存在,因此自然的造物是必要的需求。当这个蓝色星球上出现第一个人类时,来自生命本源的冲动,让自然之神从沉睡中苏醒,此后人类无时无刻不在怀着一颗崇尚自然之心在造物。

二、关于自然――我们从何处来

圣经启示人来源于神的创造。追溯本源,人并非从来就有,而是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被造过程。上帝造人的时候,不仅是用物质的尘土,更重要的是神赋予尘土从自然而来的生命气息,所以人是“有灵魂的活人”。正如苏格拉底认为“人是会思想的存在物,人是理性存在的。”

(一)“造物”与“被造物”

自然造物的精神即是,没有什么东西能够被凭空创造出来,复制是大自然生产有机体的方法,每一个个体都排列在其原形与后继者的无尽秩序中。而我理解的达尔文的进化论,可能就是指生生不息的生命轮回,让自然之神创造万物。我们汲取大地之精华,吸取自然之养分,但与此同时,我们一直以来都将本能看作是动物的属性,是一种野蛮的属性。然而上帝在造物时并没有偏颇,人类与周遭万物一样,拥有生命的本能,并且潜意识中都有造物的欲望,最终人类先于自然万物把握了欲望。

还有一点我们不得不承认,那就是:正是有了本能才有了我们的生命,才有了自然造物的精神。本能就是最大的理性,是任何生命体都具备的属性。

在古老的中国,正是由于自然造物的精神,我们创造了文字,而文字是最表意的,64个笔画组建6000多个汉字,当一个个鲜活的汉字驰骋在我们字里行间,我们可能很难想到,由此我们开始探索世界。在我的概念中,中国应该是最早实施模建化生产的国家,复制并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创造。我们不能够去设计无中生有的东西,只是应该去发现并组合已有的东西,并且符合自然规律,这也是笔者对设计的理解。

由人类生产出来的东西,无论是文学佳作、艺术作品还是工业产品,都不能与自然同日而语,但自然又不是我们直接能吸收的,大多数人需要咀嚼消化,才能把握自然造物精神。现如今很少人有境界和能力直接从自然中获取营养。如果当下人类只关注人的世界的话,我们会陷入狭隘的世界观中,因为人的利益和冲突实际上是偏颇和狭隘的。我们随便翻开一本书籍,无论谈到工业产品还是资源环境,通常是以人为中心。人类离不开自然,虽说神是人的秩序之外的一种力量,人的力量和这个力量是不可比拟的,但崇尚自然的造物精神将使人类重生。

(二)“人造物”与“自然造物”

自然之神造物是有理可依有据可循的,是在具备其功能性和结构性等方面进行演化。而人造物与之不同,人造物的功能是具有意向性的,凝聚着人类的思想与艺术创造,更注重的是把人的思想意识形态,赋予了物以人所需求的目的,或者是人类想要传达表现某种感情的一种方式。

但是人造物离不开自然造物,因为他们都是存在现实,是生活中具有感性的物质形式,是可以被人直接看到的物体。当然,人造物也应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关系”是中国哲学思想体系中的根本命题。追求天、地、人的整体和谐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基础。而尊重自然规律,达到万物和谐也是中国人自古以来思考问题的习惯性模式。但自然的和谐并完全不等同于自由,天马行空恣意妄为并不是自然的造物精神,自由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态度。

三、关于自然――我们往何处去

欲创造,先触动,暂不要管人们的理性,而是要先触动自然造物的灵魂。在你准备创造前,是否找到了触动自然灵魂的深处,这需要人类很细心的洞察与把握。珍惜你潜意识中的感觉,不要认为自己的感觉、官能是庸俗的、不道德的、不真实的,或者认为其只不过是脑中的化学反应而已,也千万不要无视自己的感觉,将自己的感觉器官强制性地抛于脑后。我们要珍惜自己的感觉,这是自然之神赋予我们的力量,可以说感觉是在各个不同层面上的精神的东西。人类从古至今就是通过把感觉艺术化,并且崇尚了自然的造物精神,才让这世界缤纷精彩。

(一)捕捉精神的阐意

当人没有意图的时候拥有最大的智慧,因为你不表达自己的时候表现力是无限大,你是自然的一部分。但当你是自我的时候,表现的就是你自我本身。这个逻辑是非常清晰地,原来人在所谓的无我或忘我的情况下是可以无限大,这也正是最接近自然精神的境界。比如以设计作品为例,真正能打动人心扉的,震撼你精神的作品,往往也是忘我的。又如一个好主意,它只影响到行为,并没有影响到精神,让一个凳子从圆的变为方的,但是它装饰了什么呢?人的思考希望停在某一层面就静止了,因为这个层面让他有安全感。那又有多少人类愿意让自己处在不安全的状态里?

自然造物,不是捉摸不到的,尤其当我们捕捉到自然精神的阐意后,把一个问题赋予了合适的名称,人们就能真实地感觉该问题的存在。与此同时,一个新的事物也就随之诞生。

(二)吸收自然的精髓

“诞生―生存―死亡”这一高尚的自然造物精神,万物在被造出时就应享受这一尊荣,特别是人类,自然之神使得人类成为最高级的受造物,将万物赐予人类,并特别赐予人类语言和思想功能,因此,吸收自然的精髓将是人类的宿命。

(三)拥抱环境的改变

自然之神创造问题,并诱惑人类来解释。人类是如此的彷徨与不安,急切的需要通过自然来阅读、界定、认知、感悟,使不确定、无目的、不可知的世界,呈现片刻的清晰和诗意。

结语

今天的精神世界正是需要新的美学判断和价值,如同干涸荷塘在等待另一场骤雨,自然造物已有的精神体系可能参杂了太多复杂的情感,但自然总归是自然,它向人类展示着精妙绝伦的生命形态和绚丽多彩的生命篇章。

人类在经历了千年磨难,荣耀、精神和物质文明之后,还能与自然和谐共生,这证实了人类造物的一切精神指向和生存可能似乎都来源于自然造物精神。

人类的生存,自然的唤醒,造物的精神。

参考文献:

[1]王受之. 世界平面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

社,2002.

[2]田中一光. 设计的觉醒 [M] . 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

社,2010.

[3]尹定邦. 设计学概论 [M]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

社,2004.

[4]杉浦康平. 造型的诞生 [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

[5]李砚祖,芦影. 视觉传达设计的历史与美学 [M] .北

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李珂珂,硕士,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设计艺术学)。研究方向:视觉传达方向。

上一篇:浅析王褒“荷恩眄,忘羁旅”的原因 下一篇:忆中国明清家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