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中的模仿与创新

时间:2022-10-12 01:48:51

《玉器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中的模仿与创新

摘 要:艺术教育中,从量变到质变、从模仿到创新是艺术成长的必经过程,教育者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艺术课程的学习并培养出创新能力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目标。本文结合玉雕专业的教学实践,对此提出一些探索性的建议。

关键词:模仿;创新;课程教学

玉雕是我国传承千年的传统艺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传统文化的复兴,玉雕艺术在当代蓬勃发展、成果显著,给广大的玉雕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玉雕艺术的发展也要与时俱进,在当今玉雕人才的培养上,也面临着如何创新的问题。如何在当今的社会背景下探索出一套良好的教育模式,培养出当代高端创新型玉雕人才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引导学生从“学习模仿”到“自主创新”这一教学过程,提出探索性的建议。

1 《玉器设计与制作》课程概述

1.1 玉器设计与工艺专业概述

玉器设计与工艺是我院特色专业,根据目前广东省的市场需求变化,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企业、行业发展的需要,主动为本土的玉器产业培养大批欠缺的玉雕专业人才,结合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特色,实施“分段递进、项目驱动、双能贯穿”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本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需求,构建“职业核心能力+专业核心技能”的课程体系。

1.2 《玉器设计与制作》课程概述

《玉器设计与制作》是我校玉雕艺术设计与工艺专业核心课程,是校企合作开发的基于玉雕设计与制作工作过程的课程。本课程教学能使学生全面地了解玉石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与雕刻的专业技法,了解国内外玉石造型设计与雕刻发展的动态,重点培养学生掌握玉石设计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技巧,同时解决好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艺术与技术之间的矛盾,使学生掌握玉器设计与制作的规律,导入玉器制作的基本流程、操作方法以及玉石材料设计的综合能力。

《玉器设计与制作》课程安排至第二学年下学期,以玉器鉴赏、玉器纹样设计、仿真设计与制作等课程为基础,进一步为顶岗实习等课程打下基础。本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依据玉雕艺术设计与制作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的需求,设置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具体项目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2 《玉器设计与制作》实施模仿与创新的专业意义

2.1 传统玉雕艺术传承以模仿为主

在传统玉雕艺术传承中,玉雕工艺人才是“师带徒”式的培养模式,艺术传播过程最主要环节就是模仿传统的造型,根据笔者走访平洲、四会等玉器城调查发现,目前盛行于行业间的模仿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实物模仿,如雕刻玉米时,就会以真实的玉米作为对象进行写实模仿。第二,模仿优秀的作品,如颇具禅意的邱启敬系列作品,就是目前很多作坊竞相模仿的对象。模仿固然重要,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玉雕的从业者大都只停留在不断地重复固有的作品的阶段,难以有新的突破,从而导致玉雕技艺的创新之路发展缓慢。

2.2 创新是玉雕行业发展的动力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实践活动,是传统工艺发展的动力。一个行业要发展,创新是重要的驱动力,玉雕行业也不例外。如果对其仅一味传承,而没有与时代融合,会限制玉雕行业的发展。受传统传承方式的影响,玉雕行业创新目前集中在题材上的创新,如近几年出现的以食材为主题的系列作品,将生活中常见的食材表现得惟妙惟肖,这样的创新方式虽颇具争议,但仍是一个探索性的方向。

2.3 模仿教学在课程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模仿作为学习知识技能的第一步,在玉雕设计与制作专业中起着关键作用。在模仿中,学生通过观察和了解已有的原始素材,通过自己的理解和分析,并在将其重现的过程中不断了解与探索玉雕技艺和造型的基本规律,从而心、手合一,逐步获得相应的技能。初级的课程会选取叶子、如意等易于掌握的传统题材,加以讲解和示范,然后要求学生将一个现成的作品再现出来,让他们熟悉玉雕的流程,加强对材料和工具的掌握,具备入门级的雕刻技艺。

3 《玉器设计与制作》课程中模仿与创新的应用

玉雕设计与制作课程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模仿,即通过对现有作品的模仿训练,具备初步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就是创新,即设计能力,是学生将自己的思想、情感赋予玉石材料,通过技艺的传达,将其以作品的形式呈现出来的能力。

3.1 从“模仿”到“创新思维培养”

(1)初期模仿阶段。初期模仿是学习雕刻基本技能的基础途径,学生被要求对优秀作品进行简单模仿。在这个阶段,主要是通过模仿学习熟悉雕刻的工具、培养立体思维以及动手能力。学生们往往处于“知其美”却“不知其所以美”的状态,所制作的作品从外观上与原作非常接近,但这种结果却是在模糊意识的状态下产生的,并不完全是学生自发主观意识的结果。但大量训练是萌发创新思维的条件,在教学中,通过反复地训练寻找美的规律,逐渐为己所体悟,最终完全理解艺术精品的精华。因此,如何使学生实现从模仿到创新思维的飞跃,是本专业教学的一个核心环节。

(2)多角度观察培养阶段。对任何一个艺术作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如学生在观察作品时,如果从文化背景、象征寓意、雕刻技法、后世影响等方面去观察,就会得出不同的理解和结论。这就要求教师在艺术教育中,应当以一个引导者的身份,去启发学生对作品进行大胆的理解和解读,开发学生的思维,打破思维定式,多方面、多角度地阐释一个作品的意义,从而达到初步培养学生的独创性思维的效果。因而,通过这个阶段训练的学生,在模仿过程中就会逐渐打破思维定势,就可以创作出丰富的作品。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上,老师应多鼓励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传统优秀玉雕作品,用心感悟和理解作品的立意、构图、造型、技法等,再用自己的手尽力去尝试重复原作的创作过程,通过“眼观――心悟――手作”三大环节的培养,最终完成一件作品。笔者在进行授课时,将班级分为4个小组,鼓励学生对同一弥勒佛像进行多角度、多方面地观察,并布置不同作业:第一小组侧重衣纹的变化;第二小组侧重弥勒佛脸部表情的变化;第三小组侧重整体动态的变化;第四小组侧重整体造型的简化设计。通过分组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独立地观察,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理解同一对象的能力。结果,学生在后期作品的细节把握上确实有了实质性的提高。

(3)横向拓展阶段。为了避免学生在模仿过程中形成思维定式,形成固定模式的“匠人”,不但需要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的思维模式,并且需要通过对其他艺术形式的比较和学习,加强艺术思维的横向拓展。而提高创新思维的有效手段是采取横向思维进行突破创新,创造出更优秀的玉雕作品。例如,在玉器造型设计课程中,笔者在授课时,为了建立学生对传统工艺的全新认识,拓展学生的思维模式,将玉雕造型艺术与其他艺术相结合,同样采取抽签的方式分组教学,将不同的传统工艺造型(包括木雕、佛山陶瓷、根雕、刺绣、雕塑等)让学生抽取,抽到同种工艺品种的为一组进行造型元素提取,并根据不同的石头进行设计。例如,抽取佛山陶瓷的小组,首先要收集大量的佛山陶瓷资料图片和历史发展资料,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并将其他特色元素提取出来,结合自己小组的玉石材料进行设计,课程最后每一小组进行汇报。这一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游戏中改变了对固有题材以及传统造型的思维定式,并吸取同类艺术的精华进行创作,大大丰富了创作的内容。

(4)思维创新阶段。本专业通过毕业设计和项目引进,将学生所学习到的知识转化为成果,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引入企业项目,通过学生的自主思考,运用平时积累的艺术素养和专业技能,在老师的引导下,确定一个明确的创作主题,将自己的意识通过作品形式表达出来,形成完全属于自己创作的作品,从而跨出运用创新思维来进行独立创作的第一步。

3.2 创新设计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

玉雕企业要持续发展,不仅需要技能熟练的技能型人才,还需要拥有源源不断创新的能力,才能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立足,然而当今企业中的创新型人才却极度匮乏。与此相反的是,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青年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却与真实的市场存在一定的隔阂,造成了创意与实际作品的脱离。因此,我们将教学课堂与优秀的玉雕企业紧密合作,将企业的创作项目引入课堂,集思广益,为学生提供一个发挥和展示创新思维的平台。在实际的玉雕课程中,我们定期针对一些特定的玉石材料,让学生进行分组创作构思,然后与学校老师、企业的玉雕师一起沟通,将优秀的、可行的设计构思加以遴选,转化成可以成型的艺术作品。这种模式的推出,对学校而言,有利于借助市场资源打造新型人才培养平台,提高人才的素质;对企业而言,则是拥有了高层次的发展动力,对于产品的创新和企业的竞争力都大有益处;对学生而言,则是提供了良好的个人发展的机会,实现了从模仿到创新、从一般技能型人才到高端创新型技能型人才的重大飞跃。

4 结语

没有创新就没有艺术的发展,在玉器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过程中,既要让学生通过模仿深刻认识玉雕纹样表现的特点和规律,又要培养其针对不同玉石材料的自主创新能力。因此,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法、丰富的课程内容以及多种艺术形式的交叉碰撞、实操项目的引入对于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实现从“模仿”到“创新”的蜕变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廖宗延,等.中国玉石学概论[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7.

[2] 迈尔(德).课堂教学方法・理论篇[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 陈同基.玉雕设计融入当代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装饰,2011.

[4] 沈彦昊,傅蓉蓉.海派玉雕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企业研究,2012.

上一篇:浅谈情商教育在小学美术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 下一篇:戏谚转用的“民族化”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