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创作设计的基本规律

时间:2022-09-14 11:18:01

玉器创作设计的基本规律

一、按质施艺

各种玉石料由于成份的不同,形成了质地的粗细、透明度的强弱、质性的硬脆、色泽的艳润等,也就构成了玉质的优劣与价值的贵贱。因此,在各种不同的玉质上施艺的优劣,直接关系着玉器作品的艺术效果、质量好坏以及经济价值的高低,所以,“按质施艺”也是玉器创作设计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玉质的不同及其在处理上的差异虽很复杂,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四种不同类型的区别:

1、质坚性的玉料。这类性质的玉料,主要有翡翠、白玉、青玉、黄玉,黑玉、碧玉等。它们的硬度一般在摩氏七度左右,雕琢起来比较费工。由于这些玉料的质坚性艮,可以雕琢到非常精细灵巧的程度而又不致折损,此种玉石料均属高档料。施艺要求精细,但每种玉石料质地的优劣差别也较大,因此施艺的粗细、繁简也就不同。一般的做法是:质劣者,不施细工,只要大型有“相”;质中者,可施细工;质优者,必施精工。

翡翠料中最为稀有珍贵的是翠中之“高绿”,“高绿之翠”更为难得。正因为翠绿稀有而高贵,一般都采取少去料,多施艺的原则,这样琢制的作品不但能充分显示翠玉之美,而且又能看出精致图案花纹的琢技。

2、质坚性脆的玉料。如玛瑙、芙蓉石、水晶等,其硬度比翡翠、白玉等较软,但性质较脆。因此,在设计产品时应在技巧玲珑处多注意连接,以相互支撑,尤其是芙蓉石料不仅质脆,而且多有裂纹,不宜雕琢得过于纤巧,同时因料值不高也不宜加工过大。玛瑙料虽属中档料,但其中质地纯润,色彩艳丽者,则可施以精工,其艺术效果也极妙。

3、质松性软的玉石料。如孔雀石、软水绿晶、软水紫晶、软松石等,一般也不适宜琢制得过于纤细,即使能雕琢出来,恐怕也难过抛光工艺这一关,所以这类玉石料作品在处理上多采用较深厚些的手法,如果某些作品有的地方需要纤巧细长,也多采用浮雕处理手法。

4、玉质不坚而玉值高贵的玉石料。如珊瑚料,虽硬度不算高,但质地润美,富有韧性,料值也很高贵,所以在珊瑚料上施艺是精心设计,精心雕琢,所制作品一般都很精细纤巧。

总之,玉器的“按质施艺”是千变万化的。要根据具体玉石料质地的粗细、软硬和色泽的好坏,以及价值的贵贱等因素综合起来考虑,恰当地施艺,做到物尽其用。

二、量形取材

按照玉料形体选取题材,这是玉器创作设计的重要特点之一。玉石料的形体有大有小,形态各异,有天然形态,也有是经过人为的去络、去脏,将大料“开料”加工成料形,如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切面的形体。玉料是非可塑性材料,是创作设计的先决条件,作者只能在已定料形上构思设计。

量形取材的优劣,取决于作者的知识面、经验和思路。在量形取材的过程中,要尽量利用原材料体积的外轮廓及其高点,特别是对于贵重的玉石料(如珊瑚、松石、翡翠、青金、白玉等优质料)更应如此。在雕琢作品时,尽管需要去掉一些料,但应做到在重量上减少而外形上并无感觉缩小,如果在造型构图上处理得好,还会感觉比原料要大些,如带链的产品都是属于这一类。

“量料取材”绝不能搞成“品如料貌”。所谓“品如料貌”,就是指完成的作品形状与原材料形状一样,还保留着玉料的原始面貌。

三、玉色运用

玉料种类繁多,每种玉料的颜色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种玉料,有的也夹杂着多种色彩,可称得上斑驳陆离、五光十色、光彩夺目。

在琢玉过程中,对于各种不同颜色玉料的运用非常重要,这也是玉雕创作设计中主要特点之一。

1、单色玉料设计

单色玉料是指整块玉料呈单一颜色而言。运用单色玉料首先要按玉料色调的气氛、气质以及由色调所产生的情绪来选择适合表现的题材内容。例如,用洁净清雅的白玉雕琢观音佛像要比做哼哈二将及二郎神之类更为适宜,这样色调既符合于内容,又符合于欣赏者的心理习惯。

2、多色玉料设计

多色玉料是指在一块玉料中含有两种以上的颜色。

对玉料天然色彩的巧妙运用称为“俏色”,其步骤如下:

第一步:审料。在一块有多色玉料上进行设计时,首先要对玉料进行周密、谨慎的查看,搞清楚玉料的主要色调和几种颜色;色与色之间的界限是清还是混;色块的形体及在玉料上的部位是浮在板面还是内含于深层。

第二步:审料后,如果颜色的部位形体未能搞清,则需先“剥料”,剥料是将玉料的粗皮、脏、络、杂石去掉,看清颜色的形状和部位。剥料的过程实际上是审料的继续和深入,同时也是对多种颜色玉料进行取舍及构思的过程。

第三步:经过“审料”、“剥料”,弄清多色玉料的全貌,经过反复推敲,逐渐形成若干个腹稿,然后再进行比较、选择,最后设计创作成题材内容新颖,利用俏色绝妙的艺术品。

俏色的运用手法是“顺色”取材,如绿的俏色一般表现草虫、蔬菜、瓜果等;红的俏色经常用来表现火及一些红色景物。

俏色玉料的运用要从整块玉料的色调和形体考虑,其中色调尤为重要。已故老艺人潘秉衡在一块质地细腻但有一个瑕点的白玉料上,设计雕琢了命名为《白蛇传》的作品。用白玉料表现白娘子,瑕点被雕琢成白娘子口中衔着的灵芝草。由于“显瑜”、“掩瑕”而成一件绝妙佳作。

对俏色玉料的运用还应注意以下四点:

(1)俏色要选择和抓住最能表现事物和对象特征的典型色彩。如用一块鲜绿色的俏色翡翠做黄瓜,使人感到鲜嫩味美。

(2)使用俏色要少而精,恰到好处。

(3)应尽量将俏色安排在作品的主要位置,才能使俏色发挥更大的作用。有时俏色分布在玉料的正反两面,可用“移料法”,使反面的俏色也出现在作品的正面。

(4)俏色的运用既要做到“顺色”,还要做到“形准”。如料形不符,则不要勉强。

四、注意影像

根据玉料透明、半透明的性质所产生的较强光泽而影响表现效果的这种局限,应在设计造型时特别注意造型的影像效果。“影像”是指玉雕作品造型的轮廓或剪影。强调造型的影像效果,在于玉雕透体、半透体质感对表现细部的不力,应抓住影像造型的表现能力,将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尽可能通过作品的影像效果凸显出来。

怎样才能掌握好玉雕作品的影像效果呢?有以下两点:1、要抓住最能反映物体特征的角度;2、要注意整个作品构图的影像,突出作品中主要对象。对于透明度较强的玉料要特别注意影像,而对不透明的玉料要采取不同的表现手法。如松石、珊瑚等光泽度不太强的玉料,虽也应考虑大造型的艺术效果,但也要发挥其刻划细腻,表现清晰的这一特点。

五、灵活应变

由于玉料的千变万化。所以,玉雕设计一般不会从设计定稿到琢制完成一成不变、绝对一致。改变设计也是玉雕创作的一个特点。

对料形奇特,玉质优劣相连,纹理多变,色彩丰富而又相错的玉料,一般先有个总的构思,一边设计一边琢制,在深入推进中,如果出现新的变化。设计造型也随之而变。

在长期的琢制实践中,为避免少出或不出雕琢事故,艺人们创造了许多的琢制方法。例如:“先大型,后细部”;“先正面,后背面”,“先粗牢,后单细”;“先起链,后造型”等。同时,也创造了极为丰富的应变补救方法:如“去高补低”或“去肥补瘦”,如果处理得当,还会收到较好效果。

六、光泽处理

玉雕光泽处理的优劣,关系着作品艺术效果的好坏。抛光要求将玉雕表面抛出光泽,使作品达到平顺滋润、亮度强不走形,并将玉料天然的晶莹细润的质地,丰富美丽的纹理充分地显现出来。

细腻的图案花纹和形象刻划,经抛光后往往不易看清楚,作品中人物的面部表情也往往被明亮的光泽所掩盖。所以,必须根据作品的内容和需要进行抛光,使光泽的亮度有弱有强,在反光强弱的对比中,产生出奇妙的艺术效果。如明代琢玉家陆子冈的《别子》名作,就是采用“砂地光面”的表现手法。他将突起的浮雕图案和书法诗句抛亮,对凹下去的底子却只是稍加柔润。由于强弱光泽和对比变化,使图案更清晰,而且富有层次,使作品达到了奇妙的艺术效果。

七、按材选料

前面所述的“量料取材”是玉雕设计中主要和经常采取的方法,但也不要把“量料取材”绝对化。由于玉料的种类繁多,有些玉料局限性大些,而有些玉料局限性小些,对局限性小一些的玉料,可以相应采取“按需生产”、“按材选料”的设计方法。

“按材选料”就是作者首先有构思和初步的腹稿,这时构思和设想,因不受原料的限制可以广开思路,然后按照构思的初想题材,选择合适或相似的玉料进行创作设计。

总之,“量料取材”是以原料为前提,依据玉料的自然条件进行构思、设计;“按材选料”是以题材为前提,根据作者所要表现的题材内容选取玉料。前者以人的智慧巧妙运用天然玉料;后者根据作者的意图选取玉料。尽管前者是普遍的,后者是有条件的,但两者各有所长,均可采用。

上一篇:传承为源创新为本 下一篇:瓷刻艺术的传统技法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