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结肠镜在炎症性肠病诊断中的地位探讨

时间:2022-10-12 01:27:22

电子结肠镜在炎症性肠病诊断中的地位探讨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lativecoliti,UC)和克罗恩病(Clohn、disease,CD)。IBD是北美和欧洲的常见病,近30年来日本IBD发病率亦呈逐步增高趋势。我国近十多年来本病就诊人数呈逐步增加趋势非常明显。IBD在我国已成为消化系统常见病。因此,寻找更为有效的炎症性肠病的诊治方法就显得尤为的重要。本文针对于电子结肠镜在炎症性肠病诊治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了具体的分析,现将具体的研究过程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自2013年9月至2014年10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炎症性肠病患者48例,其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在24~6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9岁。其中25例男性患者年龄在25-6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7岁。23例女性患者年龄在24~5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9岁。48例炎症性肠病患者其中有克罗恩病患者20例,克罗恩病患者有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5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28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有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8例。48例炎症性肠病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腹痛、便血、腹泻。

1.2电子结肠镜检查对48例患者均进行电子结肠镜检查,镜下可见黏膜充血、糜烂、溃疡、水肿、黏膜脆性增加及容易出血等显著变化,一些患者已出现病变,当病变进一步发展可出现沿肠轴纵行走行较深的溃疡,表面可覆有白苔,晚期患者黏膜纵横交错,纵行较深的裂隙溃疡分割成一块块结节状隆起的黏膜块,呈现典型卵石征样改变。此外,短环形跳跃分布的肠管狭窄也是本病的典型特征。

2 结果

克罗恩病患者有20例,平均镜检3.1次,在3周左右确诊,诊断正确例数为17例,诊断的正确率为85%。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有28例,平均镜检3.6次,在7周左右确诊,诊断正确例数为26例,诊断的正确率为93%。

3 讨论

炎症性肠病典型的消化系统临床表现是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等。90%以上病人都有腹泻,轻者每日排便3-4次或腹泻与便秘交替,重者每日可达10~30次。溃疡性结肠炎多见血便或粘液血便。然而,克罗恩病病人粪便多糊状,一般无脓血或粘液。当病变涉及下段结肠或直肠,可有粘液血便及里急后重。溃疡性结肠炎的腹痛多为阵发性痉挛性疼痛,部位常位于左侧腹和下腹部。腹痛后常有排便的感觉,排便后腹痛可以暂时缓解。克罗恩病腹痛多位于右下腹或脐周,多在进餐后加重,排便或排气后缓解。炎症性肠病还可有全身表现,包括发热、消瘦、贫血、低蛋白血症等营养不良的表现。炎症性肠病与全身免疫调节有关,因此常常伴随有全身多个系统的损害,包括杵状指(趾)、关节炎、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口腔黏膜溃疡、虹膜睫状体炎、葡萄膜炎、胆管周围炎、硬化性胆管炎、慢性肝炎、淀粉样变性或血栓栓塞性疾病等。

电子结肠镜能直观地评价结肠有无炎症或炎症的性质、程度以及部位,并能辅以活体病理检查。在炎症性肠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电子结肠镜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进行炎症性肠病的电子结肠镜的检查中,需要结合炎症性肠病的活动程度作为诊断的标准。CD缺乏诊断的金标准,诊断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内镜、影像学和病理组织学进行综合分析并随访观察。结肠镜检查和活检应列为CD诊断的常规首选检查,镜检应达末段回肠。镜下一般表现为节段性、非对称性的各种黏膜炎症,其中具特征性的表现为非连续性病变、纵行溃疡和卵石样外观。明确小肠和上消化道的累及情况,以便为诊断提供更多证据及进行疾病评估;UC缺乏诊断的金标准,主要结合临床表现、内镜和病理组织学进行综合分析,在排除感染性和其他非感染性结肠炎的基础上作出诊断。结肠镜下UC病变多从直肠开始,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表现为:(1)黏膜血管纹理模糊、紊乱或消失,黏膜充血、水肿、质脆、自发或接触出血和脓性分泌物附着,亦常见黏膜粗糙、呈细颗粒状;(2)病变明显处可见弥漫性、多发性糜烂或溃疡;(3)可见结肠袋变浅、变钝或消失以及假息肉、粘膜桥等。内镜活检组织的病理学特点包括:①局灶性的慢性炎症;②局灶窝结构异常;③非干酪样肉芽肿。当存在非干酪样肉芽肿时,加上至少一个其他特点可以考虑诊断为CD。而没有非干酪样肉芽肿时,至少存在以下指标中的3项才可考虑CD,这些指标是:①局灶窝结构异常;②局灶性的慢性炎症;③活动性炎症处的黏液分泌存在;④阿佛它溃疡;⑤刀切样深在溃疡;⑥神经肥大和神经节细胞增多。内镜下黏膜染色技术能提高内镜对黏膜病变的识别能力,结合放大内镜技术,通过对黏膜微细结构的观察和病变特征的判别,所以对常规内镜下静止期患者可采用放大内镜、超声内镜结合染色提高炎症活动度的判断。

在本次对48例炎症性肠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的分析中,溃疡性结肠炎比克罗恩病诊断的正确率要高,主要是由于,当克罗恩病累及到患者整个消化道的时候,就会使电子结肠镜的诊断失去价值。因此,在临床上认为,胶囊内镜和双气囊小肠镜对克罗恩病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并且在进行克罗恩病的诊断的过程中,排除淋巴瘤以及结核等疾病,提高诊断的正确率,有利于及时的进行治疗。综上所述,克罗恩病患者有20例,平均镜检3.1次,在3周左右确诊,诊断正确例数为17例,诊断的正确率为85%。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有28例,平均镜检3.6次,在7周左右确诊,诊断正确例数为26例,诊断的正确率为93%。由此得出结论,电子结肠镜在炎症性肠病诊断中有较高的正确率,具有很好的临床诊断价值,是诊断中的首选检查方法。

上一篇:从张见工笔人物画看当代“新工笔” 下一篇:健康教育对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