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清中医院:“魔鬼制度”筑就“名医工程”

时间:2022-10-11 10:23:53

武清中医院:“魔鬼制度”筑就“名医工程”

2007年5月12日,国际护士节。初夏的阳光热烈又温馨,天津市武清区中医院(天津市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迎门而立的汉白玉华佗塑像,在阳光下注视着这个繁花似锦的大院里来来往往的人们。此前不久的4月29日,这家医院刚刚挂牌成为天津中医药大学的附属医院,标志着该院的发展又迈入了一个崭新的开端。

记者无意中在国际护士节这个特殊的日子,来到这家医院采访。和该院院长刁殿军刚一落座,他就掩饰不住一脸的高兴告诉记者:“我们刚刚结束了优秀护士表彰大会之后,随即又开展了一场礼仪表演活动,现在还没有结束呢。”

“护士和礼仪?这两个词语似乎有点儿距离啊?”记者下意识地问道。

“如果你了解了我们医院的发展历程和我们的人才培养方式,你也许就不会奇怪了。”刁殿军神秘地微笑着说。于是,记者的采访就围绕着这家医院呈“三级梯队”为构架的人才发展历程,开始了采访……

“魔鬼”制度

采访开始不久,记者就从刁殿军院长口中听到了一个有点儿“恐怖”的词汇――“魔鬼制度”。他说这是武清区中医院的工作人员们私下里形容他们的学习制度而打的比喻。这四个字,一下子就把这家医院在人才培养方面所下的“功夫”,十分形象地传导给了记者。

武清区中医院始建于1988年,自全国名老中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博士生导师陈宝贵教授于1998年出任院长以来,就逐渐形成了一套科学完整的人才培养规划――他们称之为“育人工程”。刁院长仅仅把该院目前实行的员工学习制度简略地说了几条,记者就立即领教了这套“魔鬼制度”的厉害――

“我们培养人才已经形成了制度化和程序化的模式,这套制度说起来很繁杂,我简单地给你说几项比较能够体现其‘残酷性’的规定吧,比如说我们硬性规定被列为培养对象的64名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坚持做读书笔记,而且还有量的规定――每周必须写出两篇。不但院领导和各科室领导经常抽查,而且每个月的第一个星期三,雷打不动地组织大家由审批老师点评读书笔记。点评不合格、或者被同事们评为‘最差’的,不但要受批评,还要和个人收入挂钩,光这一项,几乎每次都有女医生哭鼻子……

“在每年年底,我们还从各大医学类院校,请一些专家、学者,对我们医院组建的青年业务骨干队的成员们所从事或学习的科目,进行学习答辩。你不要以为这是走过场啊,这类答辩,不亚于硕士生、博士生的毕业答辩,十分严格。答辩不过关的,就会受到相应的处罚。所以说,骨干队的成员们称这每年一次的学习答辩为‘闯关’……此外,在学科研究方面,我们还要求一线医务人员每季度必须写出一篇医学论文;每年必须写出一篇综述类论文。平时还利用节假日,组织他们互相讲课,要求每个人都要登台,互为‘师生’,给他们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和机会……”

从刁院长列举的这些例子当中,记者大致明白了所谓“魔鬼制度”的“魔鬼”二字所蕴含的“残酷”意义。同时还了解到,这家医院不仅在专业知识的学习方面,制定了一整套学习制度,在其他方面,他们照样要求员工“一专多能”,必须学习和掌握与工作相关的一些“边缘技能”。“比如说,英语方面,我们要求医护人员必须达到四级以上;为了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必须学会使用计算机;为了能够保证随时出诊,我们还要求每一位医护人员都要学会驾驶车辆,并考取驾驶执照;为了保证处方上的文字规范美观,患者能够看得懂,我们还要求员工必须临习字帖,提高书写水平;为了提高医院的人文建设,我们还经常邀请礼仪公司的老师们来为员工进行礼仪培训,要求员工每个人都要掌握日常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交际礼仪,以儒家和中医的谦恭谨让的心态对待患者……”

人才梯队

记者在翻阅出版不久的《武清中医院志》时发现,其实早在1998年陈宝贵教授出任该院院长之后,这项“育人工程”,就已经开始逐步制定并确立下来了。

当时以陈宝贵为代表的医院管理者认为:医院文化包含着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理念文化,而文化又能提炼成人的精神。人有精神则信心百倍、斗志昂扬,锲而不舍地追求和创新。因而,他们要通过制度以及制度文化的建设,去培育拥有自己独特个性的医院文化。

于是,在这样的办院理念支配下,他们的“育人工程”历经十多年的发展,便逐渐构建成了他们称之为“三级梯队”的人才结构。

所谓三级梯队,即以陈宝贵教授为代表的建院之初调入的第一代业务骨干力量为第一梯队;此后引进和培养出来的业务骨干为第二梯队,他们组成了目前医院各科室的主要专业技术架构,承担着医院中层的管理重担,是该院承上启下的中坚力量;第三梯队则是自2003年至2006年以来,该院从全国25个省市引进的11名研究生和55名本科生。医院以这些新生力量为基础组建了“青年业务骨干队”,并制定了包括“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培养条件”、“入队方式”、“培养及考核办法”等内容的《入队规则》;其“培养及考核办法”,即被他们私下里称之为“魔鬼制度”的硬性要求;同时还制定了《武清区中医院青年业务骨干队章程》。其第三梯队的培养目标是:“通过三年的培养,将这支队伍打造成德才兼备,掌握多种技能,适应现代化医疗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其具体标准是:“在业务上,成为本地区该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和技术尖子,能带领科内人员开展学术课题研究,具备在一定条件下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在个人素质上,对内能协调、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和日常事务,对外善于交流和处理各种事务往来。”

刁院长介绍说:“就像入党、入团一样,第三梯队的每一个成员,在加入‘青年业务骨干队’时,不仅需要自己书面提出申请,而且还需要医院中层领导以上的人员进行集体综合审查,通过了才能加入这个组织。在新队员入队时,我们不但举行十分庄严的入队仪式,还制定了入队誓词,并要求新队员宣誓。”

记者在刁院长提供的资料中看到,他们的入队誓词全文是:“我志愿加入武清区中医院青年业务骨干队,遵守队的章程,履行队员义务,执行班子决定,严守队的纪律,保守队的秘密,发扬中医院的‘十六字精神(记者注――十六字精神即: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团结拼搏,开拓创新)’,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学术严谨,医德高尚,医风正派,为中医院的发展奉献自己毕生精力!”

瞩目未来

刁殿军谈起他们的“育人工程”来如数家珍,眉宇间流露着一种十分开怀和欣慰的神情。刁殿军院长在解释他们这套严格的入队程序以及员工学习制度的各种规定时说:“小到一个单位、大到一个国家,都必须有一整套法规去保证各种秩序的正常运转。具体到一个单位的人才队伍建设来说,最关键的,就是要从制度上着手,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人才管理体制和制度体系,形成与本单位客观情况相配套的、符合人才特点的、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开发机制,然后再去一丝不苟地执行。这其实也是我们医院的人才战略理念……”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其实刁殿军院长本人就是这个育人工程的典型受益者。今年37岁的他,就成长在这家医院,作为该院第二梯队中坚力量的他,在陈宝贵等专家的栽培下,不仅在临床医学上有所造诣,还在医政管理方面收获了受益终生的阅历和才识,期间,他被调出武清区中医院担任过武清区卫生局副局长;割舍不下这家医院的他,去年又被陈宝贵(时任书记、院长)要回到了自己成长的医院,接替陈宝贵教授,担起了院长的重任。据了解,他是天津市最年轻的区级医院院长……

窥一斑而知全豹。从刁院长谈及的“育人工程”的内容来看,这家医院对于员工综合素质的要求的确是近乎苛刻和严厉的。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些被称之为“魔鬼制度”的各种硬性要求,已经构成了一整套立体化、全面化和细节化、具体化的人才战略。

刁院长进一步诠释说:“无论搞任何事业,人才都起决定性因素的。我们先后实施的培养第二梯队、第三梯队的人才战略,其目的就是通过一系列连续性的‘育人工程’的落实,而过渡到下一步的‘名医工程’,在此基础上,全面衔接我们医院整体发展规划中的名医、名科、名院的‘三名战略’!目前,我们正在物色人才战略中的第四梯队做准备……”

任何一种集体行为,一旦上升到“战略”的高度,其着眼点一定在于团队未来发展的远期效应上。如今,天津武清区中医院的“育人工程”经过绵延十余年的发展,其积极效应已经呈现在了我们面前――

历经19年的风雨沧桑,武清区中医院从当初只有80名医务人员的县中医院,现已发展成为占地面积55亩,职工近600人,中高级技术人员200人,病床420张,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于一体的中医医院。医院设有内、外、妇等临床科室16个,中医特色科室7个,医技科室9个,部级重点科研基地1个。在老年性血管性痴呆的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深得国内外同行的关注。近三年来,该院投资数千万元购置了螺旋CT、贝克曼CX7全自动生化分析仪、GE大型X光机、胃肠X光机、电子胃镜、热扫描成像仪、惠普彩超、进口呼吸机(30台)、进口麻醉机(3台)等大中型设备200台(件),已走上了高速发展的良性轨道,其管理模式、医疗技术、硬件设备、服务水平正在向国际化方向发展。其实行的“医护一体化捆绑式”工作体制,接诊、检查、处方、取药、送诊的一条龙服务的“首诊负责到底制”、“一日清单制”等管理经验,已经在同行业和社会上形成了良好的口碑。通过人才战略的有效实施,一支技术过硬素质全面的优秀青年业务骨干队伍正在茁壮成长。

采访到最后,刁殿军院长豪情满怀地向记者介绍了该院未来的发展规划:今年将完成学术行政楼建设和现代化的急救中心的立项和前期各项准备工作;3年内完成第三期工程,即制剂中心、国际康复中心、科研楼、苏州园林式花园及1000个车位的地下停车场,实现整体向现代化医院的转变,建成技术高超、管理科学、环境优雅的大型现代化医院。

上一篇:北京首次确定两儿童医院为医保定点机构 下一篇:公众监督下的阳光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