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绿茵场看人生四季,花落花开

时间:2022-10-11 09:52:44

从绿茵场看人生四季,花落花开

当初之所以动笔,是为了养成写字的习惯。

所谓《彼岸》,是在眺望中国人体育生活的未来。

坚信别人的今天甚至昨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因此关切彼岸;

坚信体育理应是文明的一种类型碎片,不仅仅是竞技本身。

――中央电视台著名体育节目制作人、主持人 张斌

总统爱体育

奥巴马登临大位的沸腾景象会不会是其未来4年抑或是8年总统生涯中的最高点呢?现在没有人可以给出答案。但是就其竞选历程来看,所有的精心设计都达到了最初的夙愿,还有哪位卸任总统敢于站出来和奥巴马比较公众形象吗?庞大高效的运作团队精心地雕刻维护着奥巴马的形象,活力显然是重点打造的部分,标准身材、酷爱篮球、毫无赘肉的完美体型。一个爱打篮球,对美国大学生篮球联赛赛制都有自己独到看法的总统令美国公众感到无限亲近,在渴望变化的普遍心态之下,选择他似乎没有错。

早在竞选胜利之后几天,美国媒体就曾经诙谐地为奥巴马白宫生涯最初100天的体育生活做过设计。建立一个篮球场势在必行,NBA承诺会帮助提升这个篮球场的科技含量,甚至有传闻说,为了建设篮球场,奥巴马准备拆除尼克松总统任上修建的地下保龄球球道,保龄球可是那位半途离开白宫的总统最为至爱的运动。

奥巴马自己在各个场合也把体育元素挥洒得淋漓尽致,开玩笑说要建立“美国历史上篮球实力最为强劲的内阁”。这种表述方式非常符合记者们的胃口,他们找到专门深入研究美国总统体育行为爱好倾向的学者,试图解读出篮球爱好会对这位美国新总统的决策带来什么微妙的影响。学者们很快给出了答案,“篮球中获得的快乐可以让他心情愉快。根据以往打球的风格看,他不仅喜欢投篮,还是一个肯于传球给队友的人。他是总统,没有人会愿意告诉他是该投篮还是传球,但是总统总会做出明智的选择。在做出重大决定的时候,他也应该是会充分考虑到别人的感受”。

小布什家族是“超级高尔夫家族”,他的曾祖父,也就是老布什的祖父,1920年就任美国高尔夫球协会主席,美国不少业余高尔夫球赛事的奖杯都是这位主席捐赠的,以他的名字沃克来命名。1935年的时候,老布什的父亲接替自己的父亲继任主席,后来成为国会议员,为布什家族开辟了政治舞台。根据专家们分析,布什父子经常聚会打球,18个洞3小时就可以打完,随后就开始议论国事。父子打球的风格都是干净利索,从不犹豫,这显露出其独断专行的性格。小布什的另外一个体育爱好是骑山地自行车,他经常会不顾邀请来的客人,一个人骑在最前面,客人往往会被抛在身后茂密的丛林之中。小布什看到这样的评价和分析一定会置之一笑,他坚信自己是杜鲁门式的总统,美誉定在身后。

说到高尔夫球,布什家族虽然浸淫很深,但绝不是球技最为出众的。2008年底,美国《高尔夫球文摘》杂志特意列出了美国总统高尔夫球技能排行榜,18位打球的总统入选。

平时很少打高尔夫球的奥巴马因为2008年8月在夏威夷度假时一试身手,居然位列第十五位。

排名第一的是肯尼迪,这位此前一直被塑造为酷爱美式橄榄球的年轻总统,其实并不能在球场上进行激烈的冲撞,因为他背部疼痛严重,经常要秘密接受治疗。但这并没有影响到他的高尔夫球技,基本稳定在80杆的水平。

列在第二位的是“高尔夫总统”艾森豪威尔,他在白宫时期,办公室外面就特意修建了一片小绿地,供他练球。他还是美国著名的奥古斯塔国家高尔夫球俱乐部的会员,这家俱乐部催生出了美国大师杯赛。这家俱乐部至今还存留着不少艾森豪威尔的痕迹。在距离第十七洞很近的地方有一面非常有名的“艾森豪威尔旗帜”,那里在1956年某一天之前一直伫立着一棵大树。可怜的总统每到这个洞的时候,经常会把球打在树上,有一次他怒不可遏地要求俱乐部主席尽快把那棵可恶的树砍掉,主席迫于总统的权势,只有遵命了。

在历任美国总统中最具有职业体育能力的福特位列第三位,曾经被NFL两支球队相中的福特放弃了体育明星的梦想,选择攻读法律,日后成为美国唯一一位没有经过选举而成为总统的特殊副总统,虽然打高尔夫球有些笨手笨脚,但是基本上也是80杆的水平。后来坐在轮椅上治国的罗斯福总统在身染重病之前,一直是高尔夫球高手,但是39岁之后,他就再也没有机会了。传记作家透露说,在罗斯福总统漫长的任期中,他几乎有四分之一的时间是在船上度过的,这位有着执著航海梦想的总统身后留下的大笔财富与此有关,目前在纽约还可以看到一个特殊的展览《总统财富:富兰克林•罗斯福与海》。

老布什和小布什分列第五位和第六位,其实老布什最擅长的运动是棒球,当年效力于耶鲁大学棒球队的照片至今看起来仍然是英姿勃发。克林顿排在第七位,实力突破90杆,主要风格是打球奇快。与克林顿水平相近的里根总统列在第九位,这位睿智的老人77岁的时候还在保镖面前举哑铃,以证明自己活力依旧。排名第十三位的尼克松的最好成绩是79杆,据说打出这一成绩之后就再也没有下场了。除了高尔夫球之外,尼克松还擅长保龄球,他与橄榄球纽约红人队的关系紧密,曾经乘坐直升机降落在红人队训练场上,就为了探望一下自己心爱的球队。

第一次为白宫带来体育氛围的总统是19世纪末就职的西奥多•罗斯福,他的体育爱好之广至今无总统望其项背,他的内阁号称“网球内阁”。作为一名“健身派基督徒”,他签署文件号召美国人强身健体,改变美国人的“软弱形象”,其行为坚决地实现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目的。

最后一次马拉松

作为比赛的组织者,想尽了一切办法让比赛有些生机活力,出发的地点伴有国庆盛典的亮色,人群中闪耀着身着夸张服饰的化妆娱乐性表演。足够努力,试图延续这个目前首都北京最有传统的体育比赛的魅力。就像中网一样,北京马拉松赛一定要设置一个宏大的目标,特意将自己的比赛定义为“金色”。

此次北京国际马拉松赛的冠军奖金是2万美元,单就奖金而言,这项中国跑步爱好者们心目中最现实的高水平赛事放到整个世界田径的版图范围之内比较的话,我们敝帚自珍的赛事似乎只能算是第二等级赛事。当然,这只是个人化的判断,无碍北京马拉松赛未来的美好前景。

刚刚结束的北京马拉松赛因为与全运会的正式比赛合二为一,因此关注度显然高于以往几年。白雪最后4公里的强力冲刺和必胜的信念展示,让所有人相信中国人终于又收获了一位可以被赋予荣誉使命的长跑明星。

金秋季节,恰逢世界各地马拉松蓬勃展开的时候,芝加哥、旧金山以及即将到来的纽约城市马拉松赛在我们的视野之外按照自己的轨迹年复一年地发展着。翻开历史册页,我们其实不难发现,一个高速发展的国家或者区域几乎无一例外地会把马拉松赛定义为自己城市的性格内涵。北京以及像厦门、大连、郑州这样的城市还要耐心地等待全民参与阶段的到来。

每到这个季节,我总会至少写上一篇有关马拉松的文章,关切一下数万名奔跑者中某一位极具特色的人物,希望可以让读者与我一道感知一下彼岸人们的体育生活。《纽约时报》2008年曾经推介过一本销量肯定不高的书,那是一位体育记者执著采访纽约城市马拉松赛最近几年男女组前三名的结果,不同国度、不同肤色的参赛者有着极为相似而又迥异的人生经历,读起来顺畅有趣。

2009年,《纽约时报》的关注点交付给了一位75岁的老人――乔治•希尔奇,《纽约》杂志的创办者、纽约跑步者俱乐部的主席,1970年参与创办了纽约城市马拉松赛,40年间曾经完成过至少30次全程马拉松,1979年在波士顿马拉松赛中跑出了个人最好成绩―2小时39分,那一年希尔奇45岁了。

2009年11月1日,星期日,希尔奇将会与数万参赛者一道站在起点上,老人只有一个心愿,完成人生的最后一次马拉松赛。

所有熟悉希尔奇的朋友都在为这位老人担心,他的一位多年好友将最近10年间希尔奇的参赛经历描述为“瘦弱拳手在最后一个回合被强力击倒”。

2003年芝加哥马拉松赛,希尔奇在距离终点仅有十几米的地方,突然倒地,面部着地,鲜血直流,损失了两颗门牙。

2007年,73岁的希尔奇参加了梅萨瀑布马拉松赛,又是在接近终点的地方跌倒,墨镜摔碎,一只眼睛乌青。

仅仅两个月之后,希尔奇又出现在了阿尔巴尼马拉松赛上,因为路线起伏,在跑到大约35公里的时候,坡度过大的下坡路线导致他失足跌倒,老人艰难地爬起来缓慢地回到比赛之中,并且拒绝了警察的建议,坚持跑完了全程,成绩为3小时37分。两位警察发现动作艰难的老人之后,骑着摩托车一路护送老人完成了比赛。

这次比赛之后,好友们评价希尔奇为历史上意志最为顽强的跑步者,但是希尔奇的老伴在终点再一次看到满脸血迹的老头子蹒跚而来的时候,终于坚定信心要和这个不要命的老头子认真地谈一谈。谈话的结果是,2009年的纽约城市马拉松赛将是希尔奇人生中最后一次正式比赛了。

75岁的终结令人敬仰,但是和希尔奇年龄相近的长跑爱好者还有着强烈的坚持欲望。加拿大名将维特洛克73岁的时候跑出了2小时54分的出色成绩,5年之后,78岁的他居然以1小时37分的成绩完成了半程马拉松。2009年的纽约城市马拉松赛中,所有完成全程比赛的选手中有174人的年龄超过70岁,有15人已经年过八旬。

一辈子钟爱奔跑的希尔奇无数次将自己的传媒专业与奔跑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力图将寂寞的奔跑世界搞得有声有色。

第一次婚姻失败之后,狂热于奔跑的希尔奇于1988年在一次马拉松赛中追赶上了自己的爱情。赛前,他遇到了那一年40岁的莎伊,如今的老伴。希尔奇共进晚餐的邀请在赛前的晚上被莎伊拒绝了。第二天,在出发点上,希尔奇目不转睛地寻找着莎伊的身影,可是直到所有人都已经冲出起点之后,仍然没有找到目标。无奈,希尔奇只好加速前进,终于在路途之中追上了在起点从他眼皮底下跑过的莎伊。希尔奇追上搭讪几句后,莎伊侧头问了一句:

“你在这儿干啥呢?”

希尔奇加快速度,高声回答:“我在找你啊。”

此后,他们一起跑完了之后的30公里赛程,至今仍一起奔跑在人生的道路上。

深爱妻子的希尔奇最终选择了在2009年终止参赛,恰好这一年是他们结婚20周年,参加纽约城市马拉松赛40周年。

此次参赛之前,他给两位挚友1994年和1995年纽约城市马拉松赛冠军得主席尔瓦和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马拉松冠军肖特发去邮件,希望他们与他相伴跑完这人生最后一次马拉松。根据安排,席尔瓦将会陪伴希尔奇跑最初的10公里,一位叫罗杰斯的朋友承担中段陪跑,最后赛段则由肖特与希尔奇一道度过。肖特为了这次奔跑也要克服自己的伤病,计划注射激素,拼命力挺朋友。

奔跑由朋友陪伴,终点之上则有老伴等待。这一次,希尔奇的奔跑与往日不同的意义是,要为多发性骨髓瘤慈善项目做贡献。老伴儿莎伊3年前患上了这种疾病,希尔奇要用奔跑给妻子带来慰藉和希望。

这就是最后一次的奔跑。

后记:希尔奇老人在朋友的陪护之下,完成了心愿,完成了自己的最后一次马拉松征程,成绩是4小时06分14秒。老人坦言,接近30公里的时候,他曾经萌生过放弃的念头,感谢有朋友相随激励。

上一篇:更多才能更美 下一篇:爱上中性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