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的节气养生与秋季起居保健

时间:2022-10-11 09:25:15

寒露的节气养生与秋季起居保健

寒露气象特点与养生

由于寒露的到来,气候由热转寒,万物随寒气增长,逐渐萧落,这是热与冷交替的季节。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变,阳气渐退,阴气渐生,我们人体的生理活动也要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以确保体内的生理(阴阳)平衡。

祖国医学在四时养生中强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当气候变冷时,正是人体阳气收敛,潜藏于内之时,故应以保养为主,也就是说,秋季养生不能离开“养收”这一原则。

自古称秋为金秋,肺在五行中属金,故肺气与金秋之气相应,“金秋之时,燥气当令”,此时燥邪之气易侵犯人体而耗伤肺之,如果调养不当,人体会出现咽干、鼻燥、皮肤干燥等一系列的秋燥症状。所以暮秋时节的饮食调养应以滋阴润燥(肺)为宜。古人云:“秋之燥,宜食麻以润燥。”此时,应多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乳制品等柔润食物,同时增加鸡、鸭、牛肉、猪肝、鱼、虾、大枣、山药等以增强体质;少食辛辣之品,如辣椒、生姜、葱、蒜等,因为过食辛辣会伤人体。

除此之外,秋季凉爽之时,人们的起居时间也应作相应的调整。每到气候变冷,患脑血栓的病人就会增加,分析原因和天气变冷、人们的睡眠时间增多有关,因为人在睡眠时,血流速度减慢,易形成血栓。《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明确指出:“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以顺应的收藏;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达,为避免血栓的形成。

自我保健防秋燥

一到秋天,人们都会感觉到皮肤变得紧绷绷的,甚至起皮脱屑。毛发枯而无光泽,头皮屑增多,口唇干燥或裂口,鼻咽燥得冒火,大便干结。这种种表现都是由秋季气候变化带来的。某些疾病在秋燥的作用下,也易复发或加重,如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因此,如何安度秋季,自我保健防秋燥就显得十分重要。

及时增减衣服。立秋之后,昼夜之间的温差较大,不宜赤膊露体,也不宜穿得太多,太暖。

多饮水。多喝开水、淡茶、果汁饮料、豆浆、牛奶等流质,以养阴润燥,弥补损失的阴润。但喝流质的饮食,尤其是饮料和水等液体饮料时,饮用方法颇多讲究,以少量频饮为最佳。

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秋燥最容易伤人的津液。多数蔬菜、水果有生津润燥、消热通便之功效。蔬菜、水果等含有大量的水分,能补充人体的津液。另外,还可多吃些蜂蜜、百合、莲子等清补之品,以顺应肺脏的清肃之性。

少吃辛辣煎炸热性食物。韭菜、大蒜、葱、姜、八角、茴香等辛辣的食物和调味品,炸鸡腿、炸鹌鹑等煎炸的食物,多食皆会助燥伤阴,加重秋燥。

重视精神调养。阴虚的人,肝火易旺,动辄发脾气,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搂不住火”。肝火偏旺,久则内耗阴津。到了秋季,其燥象更为明显。因此,预防秋燥的另一环就是要重视精神的调养,并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一切事物,保持乐观情绪,经常到空气新鲜的地方去散步,吐故纳新,以收敛“神气”,使肺气不受燥邪的侵害。如此才能顺应秋季收敛之性,平静地度过这一多事之秋。

秋季你被“电”了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碰到这些现象:见面握手时,手指刚一接触到对方,会突然感到指尖针刺般疼痛;拉门把手、开水龙头时,也会发出“啪、啪”的响声,并伴有刺痛感;早上梳头时,头发会经常“飘”起来,越理越乱……这些都是人体体内静电对外“放电”的结果。

老人更易受静电危害。通常,由于空气干燥、皮肤与衣服、衣服与衣服之间长期摩擦,便会产生静电,特别是皮、毛质地的衣物,产生静电会更多。而家用电器、电脑等电器产生的静电荷也会被人体吸收并积存起来,待机“放电”。此外,由于老年人的皮肤比年轻人相对干燥,加上心血管系统老化、抗干扰能力减弱等因素,更容易受静电的危害,引发心血管疾病。

专家建议,为防止静电,室内要保持一定的湿度;少穿皮、毛和化纤质地的衣物,特别是中老年人,应尽量穿纯棉制品;脱衣服后,用手轻轻摸一下墙壁,摸门把手或水龙头之前也要用手摸一下墙,将体内静电“放”出去。此外,经常操作电脑的白领或长期被家电“包围”的人,应多喝水、勤洗脸,保持办公环境的湿度,避免电脑屏幕或家用电器电场产生的静电危害,防止其长期刺激皮肤在脸部形成“电脑斑”。

霜降的节气养生与秋季疾病预防

每年的阳历10月23日前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霜降,此时天气渐冷、开始降霜。《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

霜降气象特点与养生

霜降之时乃深秋之季,易犯咳嗽,也是慢性支气管炎容易复发或加重的时期。“多事之秋”虽很恼人,但也绝不是无法防范。可通过下述食疗来预防和治疗秋燥:百合50克、蜂蜜30克煎汤服;梨汁、生姜汁、萝卜汁各50克饮服;可通过保温理疗来预防胃病复发和加重:每晚睡觉之前,将自做的保温带(或用热水袋替代)放在胃部,时间为10~20分钟。对于一些过敏体质的人来说,秋季要少食新鲜鱼虾,减少外出,尤其要少在枯草多的地方逗留。

预防秋季病症,最主要的还是要注意自我保健,积极防治慢性疾病,做到“无病可发”;平时衣食住行要合乎健康要求,注意锻炼身体,以增强体质,从而提高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和机体的防病抗病能力。

秋季养生多“设防”

想平稳度过秋天,就要根据节气变化在衣食起居等方面下一些功夫。

深秋防寒。白露过后,气候逐渐变凉,一早一晚更添寒意,如果这时再赤膊露体,就容易受凉,轻则易患感冒,重则易染肺疾。如着凉使免疫力下降,容易患肺及呼吸道疾病,出现发烧咳嗽、支气管炎、肺炎等;若风邪侵犯经络筋骨,使气血阻痹,可出现四肢关节疼痛。

慎食秋瓜。民谚“秋瓜坏肚”是指立秋以后继续生吃大量瓜类水果会引发胃肠道疾患。夏令多食瓜虽不至于造成脾胃疾患,却已使肠胃抗病力有所下降,立秋后再大量生食瓜果,势必更助湿邪,损伤脾阳,脾阳不振不能运化水湿,腹泻、下痢、便溏等急慢性胃肠道疾病就随之发生。

因此,立秋之后应慎食瓜类水果,脾胃虚寒者尤应禁忌。

谨防滥补。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注意不要无病进补和虚实不分地滥补。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症病人不宜用补药。虚症有阴虚、阳虚、气虚,气血虚之分,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会适得其反;还要注意进补适量,忌以药代食,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以滋阴润燥为主,滋补品包括乌骨鸡、猪肺、龟肉、燕窝、银耳、蜂蜜、芝麻、豆浆、藕、核桃、薏苡仁、花生、鸭蛋、菠菜、梨等。

锻炼三防。一防受凉感冒,秋日清晨气温低,应根据户外的气温变化来增减衣服;二防运动损伤;三防运动过度,运动量不宜过大,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宜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

秋冻防过。天气渐凉时加强防寒锻炼,可使人体的抗御机能得到锻炼,有利于避免许多疾病的发生。对于秋冻的理解,不应只局限于不忙添衣,还应从广义上去理解,诸如运动锻炼;也要讲求耐寒锻炼,增强机体适应寒冷气候的能力。活动时切勿搞得大汗淋漓,当周身微热,尚未出汗,即可停止,以保证的内敛,不使阳气外耗。

晚秋防心梗。晚秋时节,心肌梗死的发病率明显提高。高血压病人秋冬之交血压往往要较夏季的血压增高20毫米汞柱,容易造成冠状动脉循环障碍。此时应多摄入含蛋白质、镁、钙丰富的食物,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还应防止进食过饱,晚餐以八成饱为宜,晨起喝杯白开水,以冲淡血液;日间多喝淡茶,对心脏有保护作用。

夏秋之交是感冒的高发季节,传统中医预防感冒的“十字歌”,对秋季疾病预防大有裨益。

开:黎明即起,开窗透气,室内清新,防感真谛;

洗:温水刷牙,冷水洗脸,热水洗脚,助您入眠;

漱:盐水漱口,早晚一次,口腔卫生,杀菌固齿;

饮:姜末红糖,开水冲泡,睡前一勺,可防感冒;

呼:身体站正,两臂平伸,深呼十次,吐故纳新;

搓:两掌伸直,对搓发热,按迎香穴,防感一术;

摩:上星风府,两个穴处,勤作按摩,酸麻为度;

熏:陈醋熏室,早晚一刻,杀菌消毒,流感逐出;

穿:入秋渐凉,莫急添裳,适当秋冻,耐寒防感;

练:清晨出走,锻炼身手,增强体质,安度金秋。

中老年人秋季防病保健宜忌

由于秋季空气逐渐变冷,会促使中老年人患栓塞、中风、支气管哮喘、消化不良、胆结石绞痛、心绞痛等病,还易诱发感冒、风湿热等,故此季节,中老年朋友秋季要想少患病,保持健康,就要注意以下几点:

饮食调养。饮食要以“滋阴润肺”为基本准则,另外还应“少辛增酸”。就是说多食芝麻、核桃、糯米、蜂蜜、甘蔗等,可以起到滋阴润肺养血的作用;少吃葱、姜、蒜、辣椒等辛辣食品;多吃广柑、山楂、新鲜蔬菜、酸味食品。对于年老胃弱的人,可晨起喝粥以益骨生津。

增减衣服。初秋季节中午虽热,但早晚都凉风习习,因此要注意增加衣服,防止“凉气”的侵袭。

谨慎起居。古人云:“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运动健身。秋季天高气爽,气候干燥,故要多呼吸新鲜空气,在清凉的晨风中散步、跑步、锻炼,这不但是在进行好的“空气浴”,还接受了耐寒训练,使身体能适应寒冷的刺激,为度过即将到来的寒冬作充分的准备。

保持湿度。秋季空气中的湿度小,风力大,汗液蒸发得很快,易使人皮肤干裂,毛发也易脱落。故必须注意让室内保持一定的湿度,并适当补充体内的水分。

药物保健。根据秋季的特点,可适当服用一些维生素类制剂。另外,还可服用宣肺化痰、滋阴益气的中药进行保健,如西洋参、沙参、麦冬、百合、杏仁、川贝、胖大海等。平素为阴虚体质的人,可用中成药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等。

上一篇: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的一次深入反思 下一篇:探讨如何提高初中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