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现状及改进的对策

时间:2022-10-11 08:46:37

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现状及改进的对策

摘要: 基于政策、学生需求、学习发展等多种因素,高校把职业生涯课程列为必修课程,但是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流于形式,存在一定的问题。作者通过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目标、师资队伍、教学效果等因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深化其对学生的影响。

关键词: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必要性现状分析改进对策

一、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必要性

从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开设职业规划发展与规划必修课的要求,到每年国家、省、市、高校举办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关学术的数量到大学生生涯辅导与教育形式的多样化,都体现了对此的重视程度和受关注程度。[1]教育部各项关于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政策的相继出台反映出我国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发展趋势,国家对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就业指导到职业生涯指导、从宏观政策支持到微观课程建设的深刻转型[2]。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等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没有形成一支教学、科研一体化的教学团队。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兴起,是迫于严峻的就业压力的现实选择。

二、现状分析

1.对职业生涯课程的认识

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意义和价值缺乏理性的认识,认为有和没有一个样,作用不大。即使是在课堂上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也只是把这一课程当成拿学分的手段,谈不上运用实际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改善自身。[3]它所带来的负面作用不容忽视,很大程度地使学生变得更加功利,陷入职业主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当大学的主要工作围绕着“就业率”运转,大学就失去了其文化组织的本质属性,当大学生的目光聚集于未来的就业,也就偏离了接受大学教育的初衷。

2.师资水平参差不齐

作为新兴学科中的课程,职业生涯规划由于开设时间短,师资队伍建设很不完善。从事课程教学的人员主要是学工处的老师、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专职辅导员及各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他们没有经过专业学习和培训,有些只是临时参加了相关的学习培训,由于没有相关的学科背景知识,对职业规划的认识与理解也有较大局限,工作胜任度比较低。大部分学校都没有及时给从事这些课程教学的教师提供相应的专业培训,因此先天不足的职业生涯规划课,距能为学生提供成熟的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服务还很远,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4]。

3.课堂效果欠佳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偏重于教科书式的理论说教,以灌输为主。课程讲授的内容和案例往往与现实情况脱节,不能与时俱进。与此同时,缺乏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往往只把做当做一个容易获得学分的课程。授课时间是十几学时到二十几学时不等,授课方式也是各高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具体安排,有的学校以小班授课为主,有的学校则是几个班级合班集中上课。这种大班集中授课的形式很不利于个别指导学生,使得职业指导所要求的个性化服务成为一句空话。对着教材照本宣科,课堂训练不足,理论讲解似是而非,人云亦云等情况比较普遍。对于上课内容,各位任课教师也是随心所欲,缺乏整体的、系统的、科学的教学设计,造成不少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理解不到位,对课程教学不感兴趣,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可有可无。

三、改进对策

1.高校职业生涯发展的课程目标立足于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即个人综合素质的充分发展与全体社会成员能力素质的和谐统一发展,强调个体与社会全体的共同发展。重视职业生涯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使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成为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桥梁。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个体人生的重要性,了解职业生涯规划对职业发展的意义,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建立一支素质良好、结构合理、队伍稳定的教学团队,团队组成人员形成一个梯形结构,在年龄上,考虑老、中、青合理搭配;在专业上,组织具有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或者社会学专业背景的教师,具有实践工作经验的就业指导中心人员和与学生经常接触的辅导员。同时要聘请企业的人力资源总监或是高级职业指导师作为客座教师,不定期地为学生开展职业咨询和辅导;定期对课程教师进行职业指导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咨询和辅导能力。

3.重视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倡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愿望、个性差异、爱好和能力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人生。通过变化多样的教学方式,如情景模拟、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人物访谈等多种方式[5],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按照课程的进程,积极开展自我认知、职业探索、社会实践与调查、小组讨论等活动,提高对自我和职业世界的客观理性认识,从而合理定位,科学地规划自己的人生。

参考文献:

[1]马莲,赵维庆.大学生新生职业规划现状与需求探析——以威海高校为例[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2).

[2]马艳芬.从边缘到中心: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演进历程及重要转变[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11).

[3]喻瑶,王苓.高校职业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习月刊,2010(2).

[4]郭捍华.高校职业生涯个性化指导实用模式探析[J].就业与创业,2010(12).

[5]张金华.关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几点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6).

上一篇: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螺旋式上升教学 下一篇:对中职计算机教学的几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