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报道:中国不做旁观者

时间:2022-10-11 08:08:44

周边报道:中国不做旁观者

也许是与中国的国关学界长期以来向欧美研究倾斜相关,中国媒体的国际报道和评论常常以欧美资源见长。拿最基础的选题来说,我们关注的国际话题深受欧美主流媒体的影响。这种影响的渗透是不自觉的,每天打开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美联社、法新社、路透社,他们关注的话题扑面而来,我们甚至会疲于周旋和回应。在中国举办的各种论坛,预设的主题也常与欧美强势媒体关注的话题不谋而合。举个简单的例子,去年以来,光在北京举办的大大小小关于欧债危机的论坛、讲座、研讨会就不计其数。在这种情况下,大有可为的周边话题反而时常被挤到角落里。

随着中国崛起,周边报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现在似乎有一个共同倾向,就是对周边缺乏长期、绵密的关注。中菲在黄岩岛对峙了,台湾的保钓人士去了,美国放松对缅甸制裁了……类似事件一发生,所有媒体镜头齐刷刷对准,等到表态结束了,媒体立刻鸣金收兵,顷刻间风平浪静。事实上,作为全球秩序变动的一部分,周边局势的不平静是长期的。当像《国家利益》这样的美国媒体已经把视野放得非常远,开始讨论北约介入亚洲的可能性,我们在长线关注上就先输了一棋。

周边报道空间巨大

早已有西方学者预言过,中国的变迁是对21世纪人类发展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中国发展给周边带来的变化是全方位的,除了与中国繁荣密切相关的经济交流和切实好处之外,还有触手可及的焦虑情绪。这种经济与政治上的不平衡关系,又因美国重返亚洲变得更为复杂。

领土争端是其中最明显、最尖锐的部分。在领土争端问题上,双方本来就无妥协让步的空间,领土问题本来就是长期无解的问题。中国的实力增长,让与中国有直接领土争端的国家的心态变得越发微妙。一方面,没有人愿意牺牲炙手可热的对华经济关系。另一方面,像菲、越、日这样的国家已经开始通过拉帮结派的频繁动作与中国抗衡。在这两极之间游移是一个长线的趋势,政客们似乎都在寻找这样一种平衡,既要足够强硬,又不致于把中国彻底惹恼。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也是目前周边报道中最受关注的部分。《环球时报》英文版长期采访国内外研究中国周边局势的国家,大部分专家,包括来自周边国家的智库成员,都会触及这样一种纠结心态:冷战的遗存心态也许还在,但战争是不大可能的,这种微妙的博弈将长期伴随中国的崛起。

这一块目前关注虽然多,但仍有很多可操作的话题有待发掘。比如两岸联手保钓,随着政府的一再表态,两岸联手保钓的障碍和具体合作的可能,是一个远未讲透的话题。再比如美国重返亚洲,印度东进战略,在细节上究竟如何实现,哪一个亚洲国家与其有最多可能的利益结合点,这在学界也是被持续商讨和辩论的话题。将这些细节结合时事一一呈现出来,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另一块是周边内政。对周边内政的分析和研究,会引起周边国家媒体的高度关注,这一点已经为《环球时报》英文版的初步探索所证实。这种情形有点像欧美主流媒体最初关注中国话题时的样子。一方面,外电的关注总体来说是件好事,关注度的提高,说明这个国家在变得重要。另一方面,日益增多的各色关注和议论多少让人有点不适应。当然,假如我们能像外电关注中国那样长期追踪热点、尖锐话题,然后在此基础上做到深度挖掘和平衡呈现,中国媒体的影响力将大幅提升。

周边报道资源探索

周边报道,尤其是周边国家的政治和社会报道,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大做强的,需要长期观察、透视、思考。

在6月13日《环球时报》英文评论版的一篇专栏文章中,人民日报驻曼谷高级编辑丁刚老师提到“皎漂”,一个极少被中国媒体提及的词,即使这个地方发生了动乱,似乎也很少有中国人关心。作者指出,对中国而言,皎漂绝不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城市。一条全长2380公里的油气管道将以这里为起点,延伸至中国昆明。一旦该项目竣工,中国从海湾国家和非洲进口的原油当中有很大部分将无须经过马六甲海峡,而是直接从皎漂登陆,运往中国。对中国而言,这不仅意味着运输的便利,更意味着以往在马六甲海峡和南海地区中国面临的能源运输战略压力得到大大缓解。外电在对该地区动乱的报道,几乎全部都提及了这一地区对中缅油气管道的重要性,遗憾的是,中国媒体却像局外人一样置身事外。

这个案例不是孤立的。随着周边国家事务与中国的联系越发密切,前文提及的“周边内政”与“涉华事务”也将越发密不可分。中国媒体有责任,有义务对周边事务进行追踪报道、分析、研究,这不仅仅是宏大的软实力建设,更是非常日常、现实、迫切的需要。只有有了这样的准备,一旦发生突发事件,我们才有可能在短时间内拿出一针见血的报道和评论。

周边报道绝非事件性描述那么简单,需要我们细致地拓展资源,这项工作无法毕其功于一役,需要长时间的投入。这项工作的目标十分明确:一方面,我们需要在周边动态发生变化的第一时间给予关注,这是最起码的一步。另一方面,我们需要新鲜的声音,在第一时间给予到位的解读和点评。唯有如此,在事件发生的时候,一家新闻媒体才可能迅速组织一份丰满的新闻策划,而非人云亦云刻画事实。在微博时代,事实本身可以以光速被共享,新闻的独家性越来越侧重于视角与分析。在周边报道领域,自始至终开拓延展性资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报道基调浅析

个人认为,在周边报道的基调问题上,是很可以从现有的外电报道上吸取一些经验的。最重要的基调是真诚、客观、冷静。为什么今天一些外电报道令中国人反感,另一些则让人拍案叫绝?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前者的程式化非常严重,浮光掠影居高临下指出你的问题,你已不相信对方是真的关心。而后者往往观察独到,剖析冷静,让你觉得真正切中时弊,值得引起重视。

在今后的周边报道中,中国媒体将不可避免地对周边国家自己的社会和政治进行报道分析,其中包括批评性报道。每个国家都有各自长久背负的传统,每个社会都有几个解不开的死结,批评性报道并不难做,难的是一针见血。真正切中时弊、能把一个问题讲透的报道非常难做,不仅需要冷静的观察,更需要同时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鞋里思考。也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做出真正令人敬佩的新闻报道来。

在涉及重大国家利益的周边问题上,比如领土争端,同样要做到客观冷静,切中要害。这样的报道不是增添一两声愤怒的呼喊那么简单,背后需要对历史的了解,对时局的洞悉,对不同分析和研究的把握,否则报道将苍白无力,更谈不上做出新意来。

对于中国媒体,尤其是对外传播的媒体而言,周边报道是今后一块需要积极介入的领域。我们可以更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态度和看法,在必要的时候进行民调,给出积极的建议,在涉及中国利益的问题上为决策提供一定程度的参考。一方面,媒体人自己要了解周边,把报道话题做深做远;另一方面,媒体人有义务让公众更深地了解周边动态,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周边话题上培养出一个客观、平衡、多元的舆论环境来。这一点不仅有利于与周边国家在草根层面的交流,也将在外交层面上让中国与周边国家打交道掌握更多主动。

(作者系环球时报英文版评论编辑)

上一篇:姓氏里的身份密码 下一篇:周边国家民众对华认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