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进,喀什!

时间:2022-10-11 07:42:04

自从丝路凋零,喀什就已经不是人们心目中的“大城市”,但现在的喀什人似乎有信心找回那份原本属于他们的荣耀。

在因为政策的惠泽而再度被世界瞩目之前,喀什已经寂寞地生活了很长时间。就像无数被埋没于黄沙中的文明一样,喀什的存在也印证着西部城市的宿命:你可以享受无尽的繁华,也必须接受随时可能到来的无尽的寂寥。

在西部众多或生或灭的城市中,喀什是格外幸运的。北部的天山、南部的昆仑山、西部的帕米尔高原,还有东部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将喀什环抱其中。在这些拥有伟大名字的群山和大漠注视之下,喀什已是备受宠爱。冰山上的融雪让这片土地成为沙漠中的绿洲,也让它成为几千年来丝路上最重要的中转站。

当年的过客马可•波罗对喀什下笔不多,但足以勾勒出它的繁华:“他们以商业和制造业为生,棉织业尤其发达。他们有美丽的花园、果园、葡萄园,棉花、亚麻和大麻的产量都十分丰富,国中的商人遍布世界各地。”

马可•波罗见到的可能是喀什最后的繁荣景象。此后不久,包括中国在内,亚欧大陆进入了逐渐寒冷的阶段。进入14世纪以后,中国进入“明清小冰期”,当时的人类很难在日渐严寒的西域地区生存。西北丝绸之路的东端几乎完全荒废,而西域各古国大多已不复存在。喀什失去了作为贸易枢纽的价值,没有了商贾云集的扰攘与喧嚣,进入了漫长的休眠。

特区

每个在西部生活过的人都能闻得出西部的味道,只是,在喀什,这种味道尤其浓烈。那是一种土腥、香料、羊膻混合而成的味道,是一种属于大地的奇特体味,就像一位苏格兰长者曾经说的那样:东方只不过是一种气味!

在即将走出机场的时候,我内心开始忐忑,一种叶公好龙般的心情油然而生。这是我梦想的地方,但当它真正出现在我眼前时,我却开始畏缩。在喀什共生活着33个少数民族族群,其中维吾尔族占了8成。在这里,汉族才是真正的少数民族。也许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更容易换位思考,了解作为少数民族的生存状态。

在乌鲁木齐时我也能看到大量维族人,但在那里,如果你不想,你可以不用跟他们有任何交流。在喀什你是无法回避维族的。

也许正是去年7月的那场冲突,给了喀什一个契机。当政者在重新思考这个地区的价值,一个理性的判断是:开放比保守更有利于给这片土地带来安宁。

2010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来喀什调研,在与南疆五地州主要政府官员的座谈会上,提出“要把喀什建成令周边国家乃至世界各国羡慕的光芒四射的西部明珠城市”,并提出要在喀什建立“特别经济区”。

应该说,喀什本来就是一颗明珠,喀什的全称喀什葛尔的意思就是“玉石汇集之地”。现在要做的,只不过是把这颗明珠上厚厚的尘土拭去,让它重焕光芒。

对于喀什经济特区的构想,除了中央领导的口头指示和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一段简单的表述之外,并无公开的书面文件下达。然而当地官员已经感受到这个城市即将到来的变化。整个喀什的运转似乎都已围绕经济特区这个主题悄然展开。

喀什地区行署副专员王勇智告诉我,目前特殊经济开发区的具体规划仍在紧张制订中,其中牵扯问题复杂。包括内部机构设置、管理权限,其中还牵扯到一系列配套政策,甚至区划设置都要调整。整个特区的规划大概是50平方公里,里面涉及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加工保税区、物流保税园区等等,需要把整个50平方公里切块分割,最后才能构成这么一个特殊的经济开发区,然后再赋予土地的、税收的、金融的各方面优惠政策。

“总的一个要求就是,经济特区应有的政策这地方全有,还有国家综合改革实验区政策,叠加起来以后要放在特殊经济开发区。”王勇智说。

这位喀什地区主管经济的政府官员最近一直处于亢奋状态,他必须就特区设置的种种细节不断和各级部门交流,还要应付越来越多来自各地的嗅觉敏锐的商人的拜访和咨询。他脸上流露出的兴奋和期待,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在沙漠长期行走的人看见绿洲时的神情。

与经济特区的规划紧密相连的,是关于“大喀什市”的构想。喀什特区最初的规划只有20平方公里,之后扩展到50平方公里,并且占用了喀什所属疏附县的部分土地,其主要意图是要建立一个大喀什经济圈,利用这个经济区带动疏勒和疏附上百平方公里的区域,从而建立一个具有百万人口规模的大喀什市。

自从丝路凋零,喀什就已经不是人们心目中的“大城市”,但现在的喀什人似乎有信心找回那份原本属于他们的荣耀。“我们向东拥有13亿人的市场,向西也拥有13亿人的市场。”当地人骄傲地说。向东的市场无疑指的是中国内地,向西的市场是指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孜别克斯坦、印度等五个国家组成的中亚、南亚市场。

喀什拥有八百多公里边境线和六个国家一类口岸,但一直以来只有一条出境铁路,就是通过阿拉山口与哈萨克斯坦相连的乌鲁木齐至阿拉山口的铁路。如今,新的铁路已在规划之中,而且不止一条,最有可能动工的是从喀什到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的铁路,这将成为喀什的一条出海大通道。

改变

喀什的艾提尕尔清真寺是中国最大的清真寺,位于喀什老城的核心。这座古城以清真寺为轴心向四周辐射,这种规划即使在伊斯兰世界也并不多见。

清真寺外是一个很大的广场,广场周围是维族人开的巴扎(巴扎:维吾尔语,意为集市),由于时间尚早,大多没有开业。但已经有许多维族人聚集在广场,三五成群地聊着什么。我原本以为他们是趁早上空气清新在广场上散步,后来才知道他们都是来自喀什各地的农民工,他们每天聚集此地,为的是寻找一份每天五六十元的短工。

喀什地处南疆,即使在新疆也算是经济落后的地区。这里的年轻人摆脱贫困的主要方式是坐上东行的列车,去往内地打工。剩下的人则利用当地的特产与邻国进行着总量有限的贸易,或者干脆自产自销,完全没有了当初货物云屯、人如蜂聚的国际商埠气概。

位于喀什市东北角吐尔曼河东岸的喀什大巴扎是西北地区最大的国际贸易市场,在鼎盛时期,这里有五千多个摊位,每天有10万客流。如今这个集市一片萧瑟,大部分商铺门可罗雀。各种干果、工艺品就像展会上的展品一样,原封不动地摆着,乏人问津。每一个外来者都会像稀客一样被几乎所有的维族老板热情地招呼,让人觉得颇不自然。我在盛情难却之下购买了几把当地著名的英吉沙小刀,后来才知道,这种刀无论通过航空、火车还是邮寄,都不可能带出新疆。

巴扎周围就是维族的民居。喀什的老城民居大多由土块和砖坯垒成,并以最常见的白杨木作为房梁和支柱。这些老城区的民居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近年来,政府决定对一部分民居进行拆迁,一部分进行改造。我在清真寺认识的一位维族老汉买买提的房子就属于拆迁之列,现在他一家人住在政府安排的招待所。我问买买提,你更愿意住楼房还是原来的土房子,他的回答很明确:楼房。

不过喀什老城的拆迁改造还是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反对者认为这里是喀什的灵魂,如果拆了,喀什就不再是喀什。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曾经带着兴师问罪的姿态来到喀什,但了解了喀什的具体拆迁方案后,他们不仅怒气全消,甚至把老城改造的一个国际性会议放到了喀什。

“我们的原则就是,原址重建是与异地搬迁相结合,能在原址重建的基本都原址重建了。”当地一位官员说,原址重建的房子每套都有不同的设计方案,确实无法重建的房子,政府会给居民另外一套面积相当的楼房。

无论如何,喀什延续千年的古老而简单的生活方式,都将从此改变。

上一篇:“杂家”蒋岚 下一篇:以回归,去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