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坚守中前进 在前进中坚守

时间:2022-09-15 07:53:26

1月15日至16日,作家评论家先后会聚在杭州、温州两地,就改版一年来的文学期刊《江南》、改革开放后温州所涌现出的文学现象作了深入细致的研讨。这次活动由浙江省作协、中共温州市委举办,《江南》文学期刊、温州市文联承办。

《江南》:在坚守中前进、在前进中坚守

《江南》杂志“在坚守中前进、在前进中坚守”,未能与会的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建功在贺信中作了这样的概括和总结。陈建功认为,《江南》自改版后面目一新,无论是原创小说、散文、诗歌,还是纪实钩沉、短论絮语,皆有很多可圈可点的篇章,大凡读过《江南》所发作品的读者常常感佩《江南》人对文学的挚爱与追求。《江南》以扎实、独特的创作给人们以阅读的喜悦,更给当下文学带来了启迪。我们有理由相信《江南》将是当代中国文坛上一本不可忽视的刊物。对此,中共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陈敏尔认为,改版后的《江南》发表了一批深受读者欢迎、在文坛上产生了一定影响的文学作品,在团结作家、扶植新人、打造品牌、面向市场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较好地达到了体现时代风貌、贴近人民群众的办刊目的。

在中国要想办一份独特的文学刊物,必须从两个强大的包围圈中突围出来。一个是中国现有的庞大的文学刊物阵营,另一个是形成定势的文体版图。评论家贺绍俊认为,在这两个包围圈中――《江南》没有急着突围,而是先给自己找一个“核”,这个“核”就是每一期的主题。如此一来,人们读每一期《江南》杂志,像是在读一本书,带着一个明确的主题,获得一个主题性的突出印象。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江南》主题性的编辑思路,和不要用世俗的眼睛而要用心灵的眼睛去看世界的编辑立场。

评论家施战军从个人的阅读感受谈了他对2006年度《江南》的总体印象和看法。他认为,《江南》是文学个性和文化个性都很鲜明的内外兼修的刊物,主编袁敏以出版人的敏锐和运作方式扩大刊物的影响和知名度,以精心设计的栏目尤其是文化追忆类的栏目展现它的高品位,阅读起来给人一种空间感,呼吸畅通的感觉,它建立了一个氛围、场域,那就是独特的的精、气、神。

文学在经济发达地区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人民在传承历史的同时,发扬了“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的温州精神,走出了一条以民营经济为主、区域特色鲜明的发展之路。温州深厚的文化底蕴、经济社会的快节奏和温州人民的创新实践为温州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取之不尽的生活源泉。 由唐、莫洛、林斤澜等前辈构成的温州文学的现代文脉积淀成了当下温州创作的资源和精神底气,中生代作家中,无论是王手、吴玄、钟求是、哲贵、吕布等人的小说,还是程绍国、马叙、马伊等人的散文以及东君、池凌云等人的诗,在文学气质上都有一种原始的纯粹。

贺绍俊认为,尽管我们总是在强调文学写作是非常个人化的劳动,但在这个全球化、媒体化的时代,不能不看到,作为个体的文学又是非常脆弱的,因此文学的存在往往会采取群体的方式,其中有一种方式就是一个地域的作家会凝聚在一起,一个地域的文学会形成一种场域,对作家产生归宿感和认同感。这构成了当代文学的一种重要现象,如曾被广泛宣传过的云南昭通作家群,宁夏西海固作家群,等等。现在又提出了温州作家群的概念。温州作家群的出现具有特别的意义。温州是经济发达地区,温州模式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经验的范本,那么,在经济发达地区还需要文学吗,还会有文学的生存空间吗,文学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温州文学现象给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启迪。

温州作家群主要由一批年轻作家组成,他们的文学风格虽然大相迥异,但仍能从中窥到某些共性。有一个突出的共性就是,作家们对现代性的困境和问题有着切身的体验。在温州年轻作家的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一种精神上的自由性、思想上的开放性,和面对世俗现实的后撤姿态,这使得他们的带有鲜明现代意识和先锋遗韵特征的小说具备了难得的本土性。评论家李敬泽认为对这个现象的观察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当然,尽管这批作家普遍具有充分的艺术准备,但还没有拿出真正具有全国性影响的力作,这和整个浙江中青年作家的普遍写作状况是相应的,都很出色,但水还没有烧开,总是八十度。他们还需要紧张起来、凝聚出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形成进入社会和生活的独特路径。

评论家任芙康认为,透过《江南》杂志和温州作家群,可以看到浙江人真诚与文学牵手的姿态。

上一篇:轮椅上的时评新秀 下一篇: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一次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