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幽闲雅 文气盎然

时间:2022-10-11 06:28:36

明代中叶大画家文徵明(1470-1559年)为长洲(今属江苏苏州)人,原名璧,字徵明,又字徵仲,号衡山居士等,世人亦称“文衡山”。其生平事略及艺术成就,在不少画史著述中皆有记载,而且多予较高评价。清代张廷玉等撰《明史》中,还特地为其立有小传。

据《明史》及晚明文人王世贞《文先生传》等文献记述,文徵明“幼不慧,稍长,颖异挺发”,其父文林曾任永嘉(今属浙江)、博平(今属山东)知县、南京太仆寺丞和温州知府等职。文徵明自幼便随父离开家乡外出生活,青少年时代师从吴宽学古文,又向李应祯习书法,学画则拜于沈周门下。从弘治八年(1495年)至嘉靖元年(1522年),文徵明在浓烈炽盛的江南科举之风中,屡经三年一次的考选,但十次皆落第。直至嘉靖二年(1523年),54岁的文徵明才被荐以岁贡生入京参考,得以授朝廷翰林院待诏,开始编修国史。后又因不堪忍受官场的争斗排挤,性情简淡的文徵明先后三次上书乞归,终于在嘉靖五年(1526年)辞职返乡。他晚年再度定居苏州,主要以翰墨自娱,凭藉鬻字卖画及课徒为生,一时间“四方乞诗文书画者,接踵于道……文笔遍天下”。文徵明品性清高,淡泊名利,为人温和,不畏权贵。明末清初徐沁《明画录》称其“生平三不肯应”:即坚持不为王府、官宦和外国人写字作画。文徵明颐年高寿,直至90岁才故世。

文徵明山水、花鸟和人物画皆能,亦精鉴赏、富庋藏,但尤以山水画艺术成就最高。他在绘画方面近承沈周,雅追唐宋先贤,特别崇尚赵孟頫及“元代四家”的笔墨神髓,兼及董源、李唐、吴仲圭等人笔意,师古而不囿于陈规,善于自出新意,逐渐形成了个人艺术的独特风貌。所作大致可分为粗放苍润的写意“粗文”、以工致取胜的“细文”两类画风,其中还包括水墨、浅绛和青绿等不同面貌的作品;所绘内容主要涉及江南风光和寄情抒怀之类,也有一些是仿摹前贤的画作等,这些大都颇见艺术功力。从其山水画艺术道路来看,文徵明早年主要痴迷赵伯驹、赵孟頫、王蒙等名家画意,走的是工细风格一路;中年因受吴镇、沈周等名师影响,兼作粗笔画作;晚年以后笔墨娴熟老到,所作则愈加笔细缜密。“细文”作品相对最能体现出文徵明的绘画艺术特征,他将明代文人画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后世将其与沈周、唐寅、仇英并列为“吴门四家”,雄踞画坛数百年,明末书画大家董其昌还把其画风归为“南宗”之列。

文徵明博学多才,知识渊博,堪称书、画、诗、文“四绝”。他在书法方面涉足诸体,由元、宋而上专取晋、唐书风,钟情于“二王”、黄庭坚等名家书艺,尤其擅长行书,小楷更是享有“明朝第一”雅誉;他亦善治印,所作古朴苍茫,清雅脱俗,不乏前贤遗韵;文徵明的诗文功底深厚,同样也有较高造诣,尝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身后有《莆田集》传世。文家一门风雅,数代艺术传扬。文徵明三子文彭、文嘉、文台,侄儿文伯仁,后代中的文肇祉、文元发、文元善、文震孟、文震亨、文从简、文从昌、文俶等皆承袭家传,于书画、篆刻或诗文等方面取得了不同凡响的成就。文徵明生前还有不少弟子门生,像王宠,陆治、陈淳、王榖祥、彭年、周天球、钱等人,画艺皆名重当时。“文派”一脉由于人多势众、画才济济,故在明代画坛上产生了较大影响。

文徵明毕生嗜好交游,外师造化,汲取养料,创作量较丰,所作散藏于海内外一些公私典藏机构或藏家手中,主要代表作有《人日诗画图》《水亭诗意图》《雨晴纪事图》《仿王蒙山水》《吴中胜概图》《洞庭西山图》《中庭步月图》《绿荫草堂图》《万壑争流图》《石湖清胜图》《真赏斋图》《江南春图》《寒林晴雪图》《青山绿水图》《烟江叠嶂图》《木径幽居图》《湘君湘夫人图》和《兰竹图》等。在文徵明的绘画作品中,有一些是专门记述文人游赏、雅集清兴之类的题材画作,诸如《兰亭修褉图》《惠山茶会图》《东园图》(东园位于今江苏南京)等。

金陵作为六朝京城和南唐旧都,又是明季开国京师和后来的留都。随着城市的不断繁荣发展,加上科举贡院的设立,这一江南政治、经济和文化重镇,吸引了许多外地文人骚客、学士考生流连于此,因而营造出文气盎然的别样氛围。文徵明与南京有着难解之缘,早年客居此地期间,曾与庄昶、顾璘、王韦、徐霖、许隚、姚淛、严宾等名流才俊谈艺论道,交游唱咏,诗酒风流,受益良多。嘉靖六年(1527年),誉称文坛“金陵三俊”之一的陈沂即将离开南京,一群知交雅集金陵城东南隅的东园,特地为他饯行;次年陈沂撰文《太府(傅)园游记》,专门追述这一风雅之举;嘉靖九年(1530年),已逾花甲之年的文徵明又以《东园图》为题,丹青叙事以纪其盛,借画寄托了自己的真挚感思,并将该图卷赠予东园主人。数百年来,南京东园几经沧桑、旧貌难觅,而这幅代表文徵明工细写实风格的得意画卷《东园图》(绢本设色,纵30.2厘米,横126.4厘米),在历经沧桑变迁之后,如今却被保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内。

据明代《正德江宁县志》、当代《秦淮区志》等载,明代南京东园(现已开辟为白鹭洲公园)乃“十里秦淮”河畔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原称徐太傅园、徐中山园,为明太祖朱元璋赐予开国“第一功臣”、魏国公徐达(死后追封“中山王”)的私家园地。后来徐达六世孙徐天赐,将原本属于其侄、徐达七世孙徐鹏举的太傅园,夺取占为己有,并在此修建东园。整座园林秀美无比、蔚然大观,“为金陵池馆胜处”。人称“东园公子”的徐天赐,“能文章,喜宾客”,因而时常与一些文人雅士逍遥园内,品茗觞咏,探幽赏胜,尝有《东园集诗》行世。明武宗朱厚照南巡时,也于东园内设立钓台为乐。

东园是明代金陵城南闹市中一片难得的悠闲安谧之地,而文徵明的《东园图》则乃当时画坛比较流行的“别号图”之类的画作,该画卷大致可分为三段图像叙事。人们从右至左徐徐展卷品览,细细触摸把玩:通往园门的鹅卵石径上,衣着灰衫的东园主人,正在出门迎客。一位红衫客人神采奕奕,漫步前来赴会,一仆童携琴尾随其后;画面中心所绘则突出主题,四位文人骚客正在一座轩堂内围桌展卷,津津有味地品诗赏画,一童手捧卷轴恭候侧旁,所绘人物栩栩如生;另一童手托茶盘走近该屋,似乎还在与红栏旁一坐者答话;人们隔池而望,倚岸水榭中还有两位雅士闲敲棋子、对弈正酣,形象描绘逼真、颇为传神。园中春气袭人,清风吹皱一池涟漪,对岸的竹篁小径上,另有一位仆童持盘匆匆前往送茶。

通过文徵明的《东园图》画卷可见,该园之内松柏苍翠,修竹蔽天,花草芳馨,曲径通幽,小桥流水,汩汩不息,朱漆栏杆,曲折回环,亭台榭阁,历历在目,造型优雅的湖石点缀其间,毫无闹市中的喧嚣与杂沓,十分引人入胜,颇有一种清虚幽谧、豁然悠远的恬雅情境。画卷右上端落有文徵明的手笔“东园图”三字,右下角另钤阴文“文徵明印”、阳文“徵仲”方印;左端画尾则以楷书款署“嘉靖庚寅(即嘉靖九年,1530年)秋徵明制”,随后又钤有阳文“停云”圆印、“玉兰堂印”方印。《东园图》引首隶书“东园雅集”四字,为当时寓居金陵的戏曲名家徐霖手笔;卷尾另外裱有二文,分别系南京国子监祭酒湛若水的楷书《东园记》,以及陈沂的行书《太府(傅)园游记》。人们跨越时空与昔贤心灵对话,悉心体味历史,遥想魏晋风流,同样别具情怀。

文徵明在《东园图》画卷的创作中,主要以散点透视法构置图像,布景疏密有致、巧妙得当,运笔入画以中锋为主,兼施侧锋,笔墨古拙秀润,线条细劲连绵,图景勾写细谨,以浅绛、藤黄、花青、石绿、朱红、胭脂等填色敷染,精工细致入微,色彩变化丰富又不失淡雅之致,而且相互和谐统一,画家还用点苔提神。丹青挥洒之中颇有赵伯驹、赵孟頫等前贤遗风,属于清丽秀逸的“细文”一类典型画风。整幅画卷气韵生动迷人,格调清新恬幽,画面灵秀雅丽,充溢着闲适安逸的文人意趣,毫无工匠俗气,可谓笔精墨妙、情景交融,十分赏心悦目。画家以富于抒情的丹青笔触,为人们展示出昔日文人心中的理想境地。

从美术史角度来看,中国传统山水画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主体性追求,虽然描绘的大都是客观自然现象,其实所表现的正是画家内心的山水意境。元代之前的山水画,尽管创作者的胸壑中不乏特定的地理环境指向,但在画作的题识中却几乎都未体现出来。这种现象直到元季才有所改观,实景山水画开始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入明以后,朝野推崇前代院体画风格,艺坛“浙派”风靡一时。明代中叶社会监管有所宽松,才人韵士的游宴、雅集等活动遂兴。随着画坛“吴门四家”的崛起,文人尚趣画风亦有了较大发展。相对于纪事画游、隐逸卜居、品茗清谈等题材而言,交游雅集也是画家表现文人生活方式的重要题材之一。纵观《东园图》画卷可见,世俗享乐与神采意趣,也是文徵明晚年精神世界和内在性灵的真实流露,这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文人悠然隐居、纵情山水的生活情操。(责编:李禹默)

上一篇:漫话珍稀老银币收藏 下一篇:收藏和田玉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