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幽宁静潭柘寺

时间:2022-10-23 09:21:26

迎面是一座青色的大山,像一面巨大的石墙砌在面前。人站在山下须抬头仰望,才越过那山峰看到一角蓝蓝的天,从来没有感觉过一座山离我那么近。导游说,北京潭柘寺以山为屏,回头看时真的像一扇厚重的屏风挡在那里。

穿过牌楼是一座石桥,桥下一条弯曲的深沟护绕着古寺。沟中已不见有水,阳光下一块块石砾在干涸的沟底反着白色的光,看上去让人有些眼晕。远远地看去,山门不算高大,但康熙御笔的“敕建(岫)云禅寺”还是给人以庄严之感。走进天王殿,里面显得很冷清,那背靠着大山的正殿似乎总给人以山殿合一的感觉。殿前两棵“百事如意”的柏树、柿树早已经拧合在了一起,所以取谐音“百事”。中国人总有随时随地求取吉祥的习惯,看着排队等候照相的人群,我们也凑趣地挤了进去。大殿的香火很旺,善男信女络绎不绝。殿东有两棵茂盛的松树,唐山大地震时被震裂了,便用铁圈箍了起来。据导游说,末代皇帝溥仪曾在解放后来到这里。听寺里僧人说,清朝每登基一位皇帝这棵树便长出一支新权,溥仪看后良久没有说话,最后指着一支弯曲的小杈说:“那棵不成材的小杈就是我呀!”

穿过一排僧房,一座素雅的小院方方正正地拱进视野来。小院正中一座凉亭下便是著名的“曲水流觞”了。一圈石砌蜿蜒的水槽在丁香树的花阴下闪烁着点点光斑。时光在这里似乎慢慢地静止了,那石泉上分明印留着当年儒雅的君臣在泉下顺水推杯、乘兴饮酒、激情赋诗的情形。俱往矣!在历史的长河里只留下了那座北房正屋里供奉着的乾隆皇帝泥塑像。据说,当年明初奇僧姚广孝也曾在这小院里静修,后世更有许多作家常来这里进行文学创作。于是,这流杯亭的泉水之中便浓浓地烙印上了一种文化的痕迹。

出了院,一路攀援着石砌的小路到了建在崖上的毗卢阁,那已然是在正殿的屋顶上了。站在回廊上可以鸟瞰全寺,在导游的指点下,潭柘寺八面的风水玄奇竟一览无余:东青龙,西白虎,九峰拱卫宝珠峰,四时的风水皆汇于此……传说,明朝选皇陵时曾首选于此,只是因为先有了这古寺而只好作罢。风水与中国建筑的关系可以说在潭柘寺达到了完美的体现。

下了毗卢阁,总不愿随人群在导游的手指下晃动,便和家人悄悄地从西面一路走了下来,红色的矮墙下忽然开了一道小门,半掩着的,看看没人便推门走了出去。站在门外一刹那间,我忽然感觉像是换了一个世界,一面浓厚阴郁的绿色重重地推了过来。寺和山挤出了一块半圆的山谷,我顺着小石梯一直走到了谷底。山就在头上,看不到天空,满处的绿色像流水一样,一块块地流进了眼里、心里,一份清凉油然而生,一直沁透心底。我静静地看着四周,只听啾啾的鸟声在山谷中空响,却不见鸟影,正如王维诗中所写:“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想大声地狂喊几声可又不忍打破这宁静。能在此隐居,过渔樵耕读的生活该是多么惬意啊!坐在一块顽石之上,天空已被遮天蔽日的林子过滤得只剩星星点点的光斑了。筛去了阳光的山谷,只有森郁的绿色带来的无边的寂静。此时,人真的像石上的绿苔一样与山融为一体了。

坐了多长时间已然忘却了,回首望望那山林深处无边的寂静,难得浮生半日闲,不过能体这片刻的宁静也该知足了。

出了山门,一块红色的寺墙重新捧出一个喧嚣的世界来,那宁静已被圈在墙外了。忽然想起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来,那“潭柘寺的钟声”该是旧北京的一景吧!这次来没有听到那钟声,萦绕在心头的却始终是那份山谷中的幽静。即使有钟声的话,也未必能替代那片幽静的感觉。也许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之间,都曾有一种宿世的缘份吧……

上一篇:方所:全新的文化空间 下一篇:麦积山:携世俗之美的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