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体系现状的分析与研究

时间:2022-10-11 05:53:45

高校课程体系现状的分析与研究

摘 要 高校课程体系的发展制约着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发展与改革。面对目前高校课程体系现状的分析,必须优化课程管理,实现课程内容设置的通识性与专业性有机结合,实现课程体系的柔性管理。

关键词 课程体系 专业教育 通识教育 课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and Research of the Present Curriculum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XING Li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Heilongjiang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Vocational College,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88)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strict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and reform.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colleges' curriculum system, optimize the curriculum management; realize an organic combination of general and professional in setting curriculum course; achievement of flexible management.

Key words curriculum system; professional education;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management1 目标定位——课程体系的立足点

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而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的。多年的教育实践过程证明,学校教育的各项活动必须以课程为轴心来付诸实施。学校的课程体系直接关系到人才质量、能力培养、以及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在当前的高校教育过程中,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发展似乎是一个盲点,很多的教育者并不了解课程体系的内涵与实质,也未能提出整体的改革思路与措施。冯友兰先生曾提出大学课程体系主要由“两类课程”构成。即“使人成为人的学问”与“使人成为某一种人的学问”。所谓“使人成为人的学问”,就是讲做人的基本理论,价值和知识,使学生具备当今社会做人的基本素质,成为合格的或优秀的人。所谓“使人成为某一种人的学问”,就是讲授某一类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够使学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某一种人。高校课程体系的管理与发展也要以这两类课程为核心,进行管理与改革。

2 现状分析——课程体系面临的问题

2.1 课程体系内容专业化强,通识性弱

现在学生步入大学,就好像被领入了一个个的“胡同”,这种狭窄的“胡同教育”对学生的思维结构与知识形成有直接影响。这种课程框架一旦建立,多少年都未曾发生变化。这种“专业化教育”只能促进学生单向发展,其造成的结果是,过弱的文化情操熏陶,使学生的人文素质低;过窄的专业教育,使学生的学术视野小;过重的功利主义趋向,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弱;过强的共性制约,使学生的个性难以发展。

2.2 课程体系结构单薄,课程设置失衡

相对于同一专业,全国大学课程设置大同小异,缺少变通和特色。必修课过多,选修课较少;内容单一的课程泛泛,内涵丰富的综合课程总体缺乏。课程体系结构设计简易化,追求稳定与统一的管理模式,使得柔性弹性的学分制无法落实与实施。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仍然是滔滔不绝地讲授,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状态,缺乏双边活动,没有把培养研究和表达能力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2.3 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横向关联缺乏

本科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大部分毕业生在毕业时对不同学科间的关系一无所知。我国大学本科生基本上没有机会参予学校的科研和学术活动,难以了解学科前沿的发展方向,更难以形成研究能力和探索精神。由此,造成学生在知识结构上,专业知识突出,人文知识综合素质较差。这无疑延长了大学毕业生适应社会时间,也增加了用人单位使用成本。

2.4 重学科课程,轻其它课程类型

课程体系设置上,专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课程,文科课程和理科课程,各自分割。学校各院系普遍把精力放在学生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忽略从其它学科中拓宽学生知识面。特别是理科学生缺乏基本的人文素质修养,缺乏逻辑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缺乏条理清晰地写作或连贯的表达能力。

3 优化管理——大学课程体系的改革措施

3.1 课程内容通识性与专业性有机结合

笔者认为在建立通识教育或文化素质课程方面,大学可以尝试以下的课程开设,如中国文明史、中国人文经典、大学古代汉语、外国人文经典、外国文明史等等,所有的课程最好集中阅读少而精的经典著作。一定要避免人文素质教育往往只是“课外活动”,脱离于课程计划之外。如果已经事先确定了“核心”必修课程,则可以根据需要再逐步配备其他比较成熟的课程作为通识选修课。对学生实施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应是独立于院系开设的专业课程,主要应开设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年,按其知识领域可以分为数学、社会分析、历史、文学艺术、哲学分析、外国语和文化。通过学课程,使学生“批判地了解和熟悉一些知识的主要方面,使其知道怎样获取和运用知识,以及这些知识对他们个人有什么意义”。

3.2 课程体系设置系统性、灵活性

课程体系应该具有系统性和灵活性。课程的系统性是指课程之间应具有相应的逻辑连贯性,即课程科目之间有其纵向顺序的连贯,同时又要有其横向左右次序的完整,在纵横之间有其位阶。

大学本科教育主要应包括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部分。课程设置种类应为专业课、选修课、核心课程。学生所选的课程中,大致比例为为专业课占50%,选修课占25%,核心课程占25%。三类课程的有机整合,为每个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充分体现个性发展。专业教育课程中蕴涵的知识体系是系统化、逻辑性强的学科知识,对于学生把握知识的连贯性和养成严密思维的习惯都非常有利。“通识教育”旨在促进学生身体,道德和智力的和谐发展,能够使学生形成均衡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注重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有机结合,实行弹性的课程设置

从世界范围来看,大量增设隐性课程,实行柔性,灵活的课程设置是大学课程体系的一大趋势。隐性课程则是由于大学自身的传统及大学教师群体、职工群体以及大学生群体等形成的校园文化对学生造成的影响的综合,显性课程是教育行政部门或大学的主管部门拟定的课程。显性课程因其外显性、可操作性、重在大学生的行为塑造;而隐性课程则因其潜在性、弥散性,重在大学生心灵的陶冶。大学生的成长应是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交互作用的结果。

3.4 突出本科课程管理系统的细节和可操作性建设

在管理理念上,以学生发展为价值取向,强调学生是有思想、意识、情感、需求的活生生的人,教学管理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是学生,倡导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在管理组织上,以方便学生,贴近学生为组织架构的原则和目标。在管理制度上,强调发展一种柔性的、注重学生参与的制度;运用各种先进的信息手段和测评方法,方便学生,提高学生的满意度。依据这两种价值取向,课程体系实施中的实践载体与研究教学方式的提出,将使各研究型大学的教学重点从过去知识的传授转移到以研究、探索为基础的教学上来,强调学生与教师之间在教学过程中的互相学习。

我国大多数大学本科课程管理制度不可谓不完备,但管理制度呈现粗线条状态。加强细节和可操作性建设主要体现在明确本科课程规划,实施、评价和更新环节所涉及的课程管理有关各方的责任和义务,做到程序严密,责任明确,操作规范,反馈及时,使管理过程呈现一种良性的运行状态。开设多形式的研讨课程,构建新生基础,和培养研究能力。构建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建设各种研究项目,开设顶峰体验课程。

参考文献

[1] 郑力.大众化条件下大学课程体系的新设计[J].昆明学院学报,2008(30).

[2] 刘道玉.论大学本科课程体系的改革[J].高教探索,2009(1).

[3] 徐同文.关于重构大学课程体系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0).

[4] 李兴业.美日法三国名牌大学本科生课程体系改革及启示[J].武汉大学学报,2002(7).

上一篇:李冰,鼠李之乐 下一篇: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