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咬尾症发生原因及防控措施

时间:2022-10-11 04:47:25

摘要 猪的咬尾症严重影响猪的健康和生产性能。分析了猪咬尾症的发生原因,并提出了防控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 猪咬尾症;发生原因;防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 S858.2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7-0280-01

猪咬尾症又称为猪的“反不适综合症”或“反应过激综合症”,是异食癖的一种。异食癖是饲养管理不当、味觉异常、营养代谢机能紊乱引起的综合症,夏秋季节发生率高,一般发生于18~80 kg的猪,尤其20~40 kg的猪发生率高。发生咬尾的猪群,酮体质量降低,如伤口不及时治疗,可引起感染。在现代集约化养猪生产中,尤其在规模化养猪场中,猪咬尾、咬耳现象近年来逐渐增加,严重影响猪的健康和生产性能。总之,引起猪咬尾、咬耳异常怪癖行为的原因很多,应通过加强饲养管理,满足猪的营养需要,重视疫病的预防,给猪提供舒适的环境,降低或控制咬尾症的发生,提高生产性能,获得最大的收益。

1 猪咬尾症的发生原因

1.1 饲养管理不当

不同品种、不同年龄、体质强弱的猪放在一个圈内饲养均可诱发咬尾症。密度大,圈小、猪多,相互接触多,冲突行为增多。睡觉面积小,相互挤压,引起争、斗、咬。槽位及饮水器不足,地面喂食,在猪群中社会地位低下者不能得到槽位的都可诱发猪咬尾症的发生。

1.2 营养不良

当饲料营养水平低于饲养标准,如浓缩料或预混料添加量不足导致微量元素和各种维生素不足及比例不协调、缺乏矿物质,或粗纤维过低,缺乏蛋白质饲料,满足不了猪生长营养发育需要,均可诱发咬尾现象。

1.3 环境差

圈舍内蚊蝇多,通风不良,有害气味太大,粪便堆积,太脏,舍内没有干净的地方供猪睡觉,光线太强,舍内温度过高或过低,生活环境比较单调(仔猪活泼好动),也能引起猪相互争斗和咬尾咬耳。

1.4 疾病因素

一是寄生虫病。内寄生虫,如猪蛔虫等,刺激猪攻击其他猪,可诱使咬耳;外寄生虫,如虱子、疥癣等,可引起猪体皮肤刺激而烦躁不安[1]。二是慢性消化不良。咬尾一般多以消化不良、代谢机能紊乱所引起。三是尾、耳、体表有损伤的猪只。损伤部位流血、脓或有分泌物会引起其他的猪去啃咬。四是患有其他病。如猪患狂犬病、贫血、佝偻病、严重腹泻、胃肠炎、气喘、营养缺乏病时能诱发咬尾。

1.5 猪的心理行为因素

猪有探究行为,猪觅食时首先是拱、掘,先用鼻子闻、拱、啃,然后吃。当猪场环境改变后,猪的正常行为不能达到满足时,则出现咬尾、咬耳症。猪长期圈养,产生厌倦情绪,于是相互“玩弄”尾巴、耳朵,最终导致咬尾、咬耳症[2]。

1.6 温度

秋冬、冬春季节交替时,舍内外温差过大,天气突变,通风换气差等。据观察记录显示,在25~35 ℃时咬尾、咬耳频发,如果温度稳定在17~22 ℃则能有效预防猪咬尾、咬耳症的发生。

2 猪咬尾症的防控措施

2.1 科学饲养管理

一是提供适宜环境。在环境工程设计(粪污处理方式、通风类型等)、猪舍建筑(场区布局、场址选择、猪舍类型)以及舍内设施选择(饮水方式选择、饲槽等)都要尽量做到符合猪正常生理要求[3]。二是合理密度。每圈最多不要超过20头,以10头左右(8~12头)为宜。小猪密度(7~20 kg体重),按每头占圈面积0.3~0.5 m2;中猪密度(20~60 kg体重),按每头占圈面积0.6~0.8 m2;大猪密度(60~80 kg体重),按每头占圈面积0.8~1.0 m2。三是合理分群。同一圈的猪尽量是同品种、同产期、大小一致的猪。四是仔猪断尾。在出生后当天,离尾根大约1 cm处,将尾巴剪掉并涂上碘酊或在出生后2~3 d结合打耳标,用钢丝钳在尾下1/3处连续钳2次,2次中间相隔0.4 cm左右,钳后7 d左右尾的下1/3即可脱掉[4]。五是采取隔离措施。有咬尾症的猪和被咬的猪都要分别隔离饲养,以免交叉引起其他猪舔食血腥味。六是采取全进全出。避免混群、扑捉引起的过度恐慌刺激。七是分散猪的注意力。在断奶的猪圈内投放铁棍、链条、旧轮胎等供猪玩耍。

2.2 合理搭配营养

喂全价日粮饲料。育肥猪前期要增加蛋白质或必需氨基酸,后期要适当增加粗纤维的摄入量;其次在日粮中添加一定浓度的维生态制剂,补充和维持的有益维生菌群始终占主导和优势;再次湿拌料不能存放过长时间,要定时定量饲喂[5]。

2.3 定期驱赶寄生虫病

规模养殖化猪场一般都会根据当地发病规律养成良好定期驱虫习惯。一般会驱除体内寄生虫2~3次(30~40日龄、70~80日龄、100~110日龄时各驱虫1次),种公猪每年驱虫2~3次,母猪在临产前1~2周驱虫1次。同时也要注意体外寄生虫的驱赶[6]。

2.4 治疗被咬伤猪

被咬伤的猪可用高锰酸钾溶液清洗伤口,再涂上碘酒,严重的进行抗菌治疗。

2.5 药物控制

对攻击性强的猪可应用镇静药控制,如安眠酮(剂量0.08 mg/kg)、氯丙嗪(剂量1~3 mg/kg),也可向猪喷高度酒(嘴、鼻、体),还可在猪尾部涂擦有苦味的黄连素、龙胆紫等,或有特殊气味的无害物[7]。

2.6 对生产区和圈栏消毒

春、秋季节是消毒灭菌的最佳时间,可选用3%~5%来苏儿、2%~4%氢氧化钠、10%~20%过氧乙酸等对整个场区举行消毒,同时对围栏要选择一些对皮肤黏膜无刺激或刺激较弱的药物进行不定期的消毒[8]。

3 参考文献

[1] 张忠,祝艳华.猪咬尾症的病因及防治措施研究[J].国外畜牧学:猪与禽,2010(2):83-85.

[2] 许成坤,赵旭发.如何防治猪咬尾症[J].农村新技术,2010(2):26.

[3] 李勇生,赵秋霞.猪咬尾症的发病原因分析[J].畜牧兽医杂志,2012,31(2):61-62.

[4] 时德胜,栾春国,刘艳庆.猪咬尾症发生的原因分析和防治措施[J].吉林畜牧兽医,2010(1):19-20.

[5] 陈廷国,黄立.猪咬尾症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J].业,2008,3(11):35-36.

[6] 董信田,唐红军.规模化猪场猪咬尾症的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J].中国动物保健,2008(11):52-53.

[7] 袁巧灵,杜金娥.猪咬尾症的原因及防治措施[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7,28(5):66-67.

[8] 胡爽,高春杰.猪咬尾原因及防制措施[J].现代畜牧兽医,2005(7):29.

上一篇:绿茶制作技术 下一篇:多媒体辅助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合理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