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倍的成长启示

时间:2022-10-11 03:37:36

36倍的成长启示

20年36倍:高成长不只是一个传说

南非标准银行是目前非洲最大的银行,其渊源最早可以追溯至1862年,在南非已有149年历史。

上世纪90年代开始,南非标准银行进入飞速发展的黄金时代。依托南非及非洲区域经济快速发展背景,通过坚定执行内生增长与外向收购并举扩张战略,南非标准银行迅速成长为非洲最大银行。

1992年-201 0年,公司总资产规模从211亿美元增长至1816亿美元,贷款从1.66亿增长至836亿美元,净利润从1 991年的1.1亿增长至201 0年15.3亿美元。目前,标准银行在南非有71 3家分支机构,雇用员工超过5万3千人,业务几乎遍布全球。

随着业务快速扩张与盈利水平提高,公司股票也受到资本市场极大的青睐,近20年时间,公司股价从1991年初的295兰特,上涨至2010年末的1 0755兰特,上升36倍,涨幅远远超过南非JSE指数。

双引擎式奔跑:多元化并购与国际化扩张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南非标准银行就确立了为客户提供多样化银行产品和全方位金融服务,立足南非和非洲,稳步推进全球化的战略。其最近20年积极的多元化并购和国际化扩张都一直紧紧围绕着这

发展战略主线。通过同时兼具多元化业务扩张和地域扩张的

系列收购举动,标准银行逐渐成长为非洲最大的金融机构。而通过业务领先优势对非洲大陆市场快速占领和整合,标准银行在实现资产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始终保持着较高的资产和资本收益率,为股东实现了高额的回报。

不断优化业务结构和产品组合

早在1992年之前,南非标准银行已经持有南非生命保险集团公司(Libertygroup)15%的股权,并开始积极尝试银行保险业务、投行、资金交易等非银行业务。但在1995年以前,公司组织框架并未针对不同的业务做严格细分,银行业务一直是标准银行营业收入的绝对主力。

1995年,公司根据当时大型集团客户、政府机构和国外公司客户不断增长的投融资和结算业务需求,成立了标准银行公司与投资银行部(SCMB),从此,投资银行及资金业务迅猛发展。此后,根据不同的收入驱动因素和业务性质,公司不断将其管理部门细化。2002年公司进一步将其商业银行业务中的公司客户划分为大型客户和中小企业客户,将大型客户业务划入公司与投资部,将中小企业业务划入零售业务部,并将其资金和资产管理业务与南非生命保险集团相关业务合并,合资成立STANL旧基金管理公司。至此,公司以公司及投资银行,个人及零售银行、财富管理业务为三大主线的业务模块基本确立。

通过将保险业务、理财业务与传统零售银行业务相结合,公司为零售客户提供全面的金融产品服务,2002年后中小企业业务的加入使得个人及零售银行部在结算交易业务和租赁业务方面取得较快发展,多年来,公司零售业务收入一直保持稳定较快增长。

2002年以来,随着非洲经济越来越快的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标准银行公司及投资银行业务及时抓住这一历史机遇,重点加大海外业务和贸易融资方面投入,获得迅速发展。

2002年,公司及投资银行部实现利润19.3亿南非兰特,占集团总收入35%,而到2007年,公司及投行部利润达67.7亿南非兰特,占集团总收入比达50%。

而通过在投资银行,财富管理方面积极的多元化扩张,公司非利息业务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已常年保持在50%左右的水平,这也大大降低了公司收入因为利率周期1生变化而导致的营业收入波动。

(见图1

图2)

扎根非洲稳步推进全球化战略

过去的二十年中,南非标准银行通过不断收购和建立新网络,实现了在地域上以南非为基础的全球化战略,通过利用领先业务及优势在非洲其他国家快速收购并整合,依托其地域优势快速在海外设点和收购,大力发展国际金融业务,在迅速扩张的同时保证了较好的盈利能力。

进入90年代,标准银行加快了国际化扩张步伐。1992年公司在英国的银行营业牌照,并收购了非洲10个国家从事银行业务的相关公司,为快速占领非洲大陆市场,成立StanbicAfrica子公司,专门负责开发南非以外的其他非洲国家银行业务。1992年南非本土业务收入占标准银行总收入比重达92%,通过十年时间快速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收购和建立网络,标准银行国际业务(贸易融资、国际结算、资金管理和外汇交易业务等)快速增长。

2002年,南非本土业务占总收入比降至82%,而非洲其他国家业务占总收入比达10%,非洲以外业务收入占比8%。而到2008年,公司南非以外业务收入占总收入比已经达28%,其中非洲其他国家收入占比达10%,非洲以外国家占比达13%,通过长期的坚持和稳步推进,公司国际化战略取得了巨大成果。

(见图3)

高效率扩张保证公司长期优秀盈利能力

2000年以来,南非标准银行加快了对新兴市场国家银行业务的扩张步伐,加大对亚洲、南美洲等新兴市场国家的业务投入。在公司业务快速国际化的同时,也积极推动股东结构国际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2007年,中国工商银行出资54.6亿美元,购买南非标准银行20%的股权,举成为南非标准银行最大股东,为中国和非洲在经济业务深八合作架起了金融桥梁。这也有利于标准银行快速与中国市场建立联系,扩张在中国的金融业务。

公司始终坚持在并购的同时利用自身优势快速整合的原则,即将全面多样化的金融产品领先优势在非洲大陆国家收购和建立的网络中快速复制,利用南非在非洲贸易全球化浪潮的优势快速在海外收购和设点发展国际业务,这使得公司盈利能力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准。近20年公司ROA水平长期保持在1.2%左右,ROE水平长期保持在25%左右。

此外,公司长期以来积极参与南非政府“BEE”政策(提高黑人经济实力计划),加大对优秀黑人员工的提拔和任用、并在人力资源激励和风险管理控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保证公司在快速扩张的同时保持较高效率和较好的资产质量。

非洲金融资本崛起与南非标准银行壮大

传奇的诞生离不开历史与机遇的支持。我们回顾南非标准银行近20年成长历程,公司的成长壮大离不开南非及非洲经济的快速增长及全球化趋势下南非及非洲国际贸易的巨大发展。

纵观历史,金融资本支持是一个经济体迅速发展的重要条件。而经济快速发展又为金融企业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经营环境,两者相辅相成。而金融资本的崛起和对经济发挥支持作用必然需要通过实力强劲的金融机构经营与扩张以实现。时

势造英雄,南非及非洲经济的增长客观上需要有优秀金融机构参与和支持。过去20年,正是南非及非洲经济体以投资、资源贸易为重心的快速增长,使得南非标准银行抓住历史机遇,以其领先和坚定的战略、优异经营管理水平造就了其20年36倍的传奇。而作为最新的金砖国家,南非未来经济增长潜力十足,相信标准银行未来仍将续写传奇。

中国金融资本的崛起与金融企业成长

中国金融资本崛起的必然性。2010年,中国GDP总量,39.8万亿人民币,约6.01万亿美元,已居世界第二位。但中国人均GDP仍只有约4500美元,无论是从人口总量角度还是从增长空间角度,我们认为未来中国GDP总量仍有非常巨大增长潜力。(如果人均GDP未来增加至1万美元,那么中国的GDP总量将增长至约14万亿美元,未来GDP总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并不是遥不可及)。

但我们也要注意到,经济总量的大小并不能代表一个国家真正实力(1840年中国GDP总量世界第

),将巨大的经济总量辐射到经济影响力和经济活动话语权是增强经济实力的重要课题,而这过程必然要求金融资本的强势崛起。只有通过金融资本运作扩大货币辐射范围和经济活动话语权,将经济影响力从量的广度转化到质的深度,才能真正实现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转变。

中国金融企业成长的巨大潜力。过去10年,中国GDP实现了平均每年10.5%的快速增长,良好的宏观经营环境使得中国银行业在规模和盈利能力方面都实现了飞速成长; 2010年,中国银行业资产规模95.3万亿,净利润8891亿,分别是2003年的3 45倍和28.68倍。未来10年,中国人均GDP仍有巨大提高空间,经济总量保持平稳增长仍可期。这一趋势下,中国金融企业未来成长潜力巨大。一方面,巨量GDP和经济体顺畅运行必然需要大量信贷资金和金融活动支持,巨大的金融需求使得金融企业未来有较大市场成长空间;另一方面,将经济总量辐射到经济影响力和经济活动话语权必然需求强势的金融企业通过经营和积极扩张加以实现,中国金融资本崛起客观上需要强势金融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过去的几年,我们已经看到,

些领先的中国金融企业已经开始积极的进行多元化尝试和国际化布局,工商银行2007年出资54 6亿美元收购南非标准银行20%股权就是这

系列活动中非常精彩的一笔。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未来中国经济和金融资本崛起,中国金融企业必将不断增强自身实力以在全球竞争中获得自己的地位。因此,从长期角度看,中国金融企业未来在资本市场表现是非常值得期待的。(见表)

南非标准银行的成长中,投行业务的贡献功不可没。混业经营体制下,传统存货业务和投行业务互有所补,相得益彰,尤其是投行业务的多元化和创新化使其在南非整体经济和资本市场发展的大背景下实现了高速扩张。我国证券公司当前的盈利还主要集中在经纪和承销等传统业务上,但自从去年以来各种创新措施陆续出台,而资本市场本身的体量和完整度也趋于成熟,支撑证券公司开展创新业务的基础形成。我们认为,经过

年的孕育,配合转融通,国际板、新三板等政策出台,我国证券公司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从规模上来看,我国证券行业还具长足发展空间。美国证券公司2008年总资产规模4.4万亿美元,占美国GDP的比重为30%。韩国证券公司的总资产占商业银行的1.3%左右,日本证券公司的净资产规模约占商业银行的净资产的20%,证券公司的杠杆一般比银行高,则总资产的相对比例将进一步上升。而我国证券公司资产仅占银行资产的2.9%。

与美国进行横向对比,我国银行业,保险行业和证券行业的资产规模相当于美国的50%、6 %和4%,证券行业的差异度最大。(见图4)

基于业绩和行情的双重依赖于股市表现,证券行业的高弹性在牛市中将带来超额受益。在2006年至今的多次行情中,多元金融指数的涨幅约为上证指数的2倍左右。从基本面来看,创新业务将增加券商盈利的新来源,多元化有利于平滑波动,稳定业绩预期,而一旦行情展开,交易量的增加和股指上涨将立刻反映到公司经纪和自营业务收入的中,盈利的预期将会立刻逆转,迎来盈利和估值的双重上升行情。当前对券商股的估值较充分反映了对费率的悲观预期,而未来在行政监管和行业盈利模式提升的作用下,费率下降空间已经大幅缩减,而创新业务带来的向上增量空间却并未反映。

(见图5)

南非标准银行的崛起与壮大是非洲经济与金融资本崛起的客观要求。由此来看,中国银行业未来继续成长壮大潜力巨大。从人均GDP增长来看,中国GDP总量未来仍有成倍的增长空间,巨量GDP和经济体顺畅运行必然需要大量信贷资金和金融活动支持,而巨大的金融需求使得银行未来有较大市场成长空间,将经济总量辐射到经济影响力和经济活动话语权必然需求强势的金融企业通过经营和积极扩张加以实现,中国金融资本崛起客观上需要强势金融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而银行正是执行这历史使命的最佳载体。

大银行的投资价值已凸显。从长期来看,诸如工商银行等大型金融企业通过积极稳健的国际化扩张活动是扩大国家经济、货币影响力和话语权的优良途径。

而从短期的情况来看,目前CPI仍处于高位,6月份货币政策紧缩仍将持续,而这一背景下大型银行吸引力凸显:1)经济资源般不会逆政治体系配置,四大行的地位决定了在经济资源相对紧张时,会获得更强谈判地位。2)遍布全国的几万家营业网点是其难以替代的核心竞争力,其结算与日常服务的便利性保证了其无法撼动的存款和结算业务优势。政策收紧资金紧张的行业背景下,其存款优势对息差提升作用更加凸显。3)安全的估值、稳定的增长和分红政策使得大型银行股利收益率非常可观,工行、建行、中行分红率都近40%,股息收益率超过4%。

上一篇:场内上市基金之分级基金 下一篇:保险渠道青黄不接转型创新已属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