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县方言与当地风俗研究

时间:2022-10-11 03:24:59

丰县方言与当地风俗研究

摘 要: 方言通过风俗来反映,风俗是方言的载体,两者关系密切。本文着重从方言与风俗之间的关系入手,探究特定地区二者的演变关系。同时,通过探究苏鲁豫皖四省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研究丰县这一地区的方言与风俗。

关键词: 丰县方言 地方风俗 方言研究

方言是聚居在一定地区的人们使用特定的语言进行交流的工具,并且只有该地区的人们才使用;风俗是聚居在一定区域的人们受到方言和地域的影响所形成的生活独特生活方式和习惯。由于丰县在地理上处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因此在地区风俗文化与方言上表现为多种风格的杂糅。因为丰县历史久远,是汉高祖刘邦和五斗米道教的创始人张道陵的故乡,并且距离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曲阜很近,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同时又存有中国第一座民间寺院――永宁寺,因此丰县的传统文化始终表现出多元性和包容性。在融合了各种文化的基础上,丰县地区形成了自身所独有的风俗习惯。

一、从地理位置上来看

1.受山东文化的影响

由于丰县与山东省南部地区接壤,因此丰县的方言与单县、鱼台、济宁等地方言及发音极为接近。如在丰县方言中说吃饭为“喝汤”和单县、鱼台等地的说法是一样的;丰县方言中常把合口字读成翘舌音,如“吃饭”的“吃(chī)”字时读成“(cī)”,这种发音也是和山东南部地区一样。

丰县靠近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受儒家学说的熏陶,尊卑分明,长幼有序,重孝道、讲礼节,所以在民俗上特别注重传统礼教。明朝《丰县志风俗篇》有:“有唐白乐天诗云:‘山深民俗淳’。以今观之,亦近似矣。方今圣化渐摩,民风益淳,专事农桑,乐输赋税,婚姻死葬,有无相济,此又其俗之最厚云。”这是对丰县的风俗的一个概括。

丰县对传统礼教的重视也可以在婚庆、饭桌上的座次等方面体现出来。婚庆是一个家庭的大事,在民俗中规矩很多,人们对其中各项事务的处理也很慎重。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办事的程序和处理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地的规矩和习惯也存在着不少差异。

男方迎娶首先向女方要生辰八字。通常是在农历的二月二日,男方把一张红纸放在拜盒里,用黄包袱包好,并用两根红带子扎好两头,由媒人背着送到女家。若女方同意迎娶则在红纸上写上女方的年龄、生日放入拜匣里包好后将两根红布带子合在一起,捆在拜盒中间。若不同意迎娶则由媒人带回。男方得到女方的年命后才能找先生“看日子”。结婚一般选用本年的“大利月”或“小利月”,选好月后再选吉日。

在丰县饭桌上的座次也是很重要的。总的来说,座次的“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如果是圆桌,则正对大门的为主客,主客左右手边的位置,则以离主客的距离来看,越靠近主客的位置越尊,相同距离则左侧尊于右侧。如果是八仙桌,要是有正对大门的座位,则正对大门一侧的右位为主客。若不正对大门,则面东的一侧右席为首席。

2.受河南文化的影响

丰县地区饮食吸收了许多河南的特色,比如河南的羊肉泡馍、胡辣汤已成为老百姓的家常便饭。河南豫剧深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并且丰县的戏曲也受河南豫剧的影响。在丰县梆子戏和丰县四平调等本土戏剧在发展过程中也吸收借鉴了大量豫剧元素。

丰县被誉为“梆子之乡”。丰县的梆子戏以梆子击拍,节奏明快,唱腔平稳,吐词清晰。梆子戏的唱功多,道白少,唱腔高亢,曲调优美,便于表达情感,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丰县梆子戏的最大特点就是通俗。道白接近普通话,其间夹杂着部分丰县的方言。唱词与口语没有多大区别,一听就懂。如《访纪昌》剧中纪母唱“俺到锅屋里把药煎,那湿柴火不着直冒烟”这句唱词里的“锅屋里”在丰县的方言中就是指厨房。

丰县四平调是由明代传入丰县的苏北花鼓戏演变而来的地方小戏,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为百姓所喜欢。四平调的前身是流行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区的花鼓戏,它的乐器只有鼓、锣、梆子,演出方式一般是摆地摊。在20世纪40年代丰县艺人们对花鼓戏进行改造,吸收了河北梆子、豫剧等其他剧种的长处,才定名为“四平调”,俗称“干砸梆”、“花鼓改”。由于文化上的交融影响使得丰县的方言也留下了许多河南话的印记。在《访纪昌》的唱词里就掺杂了许多河南方言。

3.受安徽、苏北其他地区的影响

丰县地区传统的戏曲演出除了本土的梆子戏和四平调之外,还有安徽北部泗洲戏和淮北梆子戏。同时丰县四平调在形成过程中也受到淮北花鼓戏的影响,在演出方式和唱腔又吸收了淮北梆子戏和泗洲戏的特点,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四平调的演出方式是打地摊,唱腔属板腔体系。有散、慢、中、快速唱腔和煞腔等。

由于丰县地处于江苏省的最西北,语言、风俗文化与江苏省其他地区尤其是苏北地区联系密切。因为在方言体系上丰县与苏北的徐州地区、连云港地区、宿迁地区同属于中原官话区,并且地理位置也很接近,所以区域之间的习俗和方言差别很小。

二、从其自身方言和风俗的独特性上看

虽然丰县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在地区风俗文化与方言上表现为多种风格的杂糅,但是丰县并没有失去其自身的独特性。

在风俗文化上,丰县梆子戏、丰县四平调等本土戏曲吸收借鉴了河南豫剧、柳琴、梆子戏等特点并结合丰县的方言特色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苏鲁豫皖交界地区产生了较大影响。从戏剧上来说,丰县地区以柳琴戏为代表。柳琴戏,丰县最早称之为拉魂腔、拉花腔;它的前身叫锣鼓冲子,也叫肘鼓子。丰县的柳琴戏是由安徽萧县和和山东的滕县传入,在丰县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拉魂腔,顾名思义,是说这个剧种有“拉人之魂”的吸引力,能使人听得着迷。也有的人称它为拉花腔,是因为说它的腔弯调门儿,不像四平调和其他戏剧那样直来直去、四平八稳,而是花腔较多。因为吸收了当地的方言土语和发音方法而使它的说唱艺术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如其中有一个剧目叫《喝面叶》,讲的是丈夫好吃懒惰,妻子为了教育丈夫改邪归正,便假装生病迫使丈夫为他擀面叶,最终两人生活美满。这里面的唱词从很多地方都体现了丰县方言特点和风俗习惯。首先从剧目来看《喝面叶》中的面叶在丰县就是指一种把面擀成薄皮,再切成半个巴掌大小放到开水里煮熟的一种食物,是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常吃的一种食物。

农历二月初二日是丰县的一个传统节日――春龙节,也叫龙头节,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二月二日离“惊蛰节”的时间较近,各种冬眠的动物开始活动。家家户户把泡好的黄豆加盐放在盛有砂子的锅中炒,爆脆食用,俗称吃“蝎子爪”,祈盼全年不受毒虫的伤害。为了祈求丰收,这天在太阳未出之前,在院中或打谷场里用草木灰围成圆圈,在圈里放一把粮食,象征来年丰收、粮食满围,俗称围囤。围囤时嘴念叨着:“二月二,龙抬头,大囤满,小囤流。”有的一家能围好几个,各家相比看谁的囤围的又大又圆。后来有人以此比喻某人的品行时说:“二月二的囤人家会围”或“二月二的囤他咋围的”等。

在其他方言的影响下,丰县方言也有着浓郁的本地色彩。在丰县方言里的“聒”和书面语的“聒噪”都是指“声音吵闹震耳朵,指噪声太大使人厌烦”的意思,如:“恁俩别嗷嗷了,聒耳朵。”另外,丰县方言有很多儿化韵,儿化韵在丰县方言中主要有表示喜爱、轻松、打趣的感彩。如:小母鸡儿、小侄女儿、石子儿、亲嘴儿等。除此之外,在丰县方言的儿化韵还具有区别词性和词义的作用,这是与普通话最大的不同,某些词加上“儿”之后的意思就和之前的大不相同了或者是词性发生了改变,如:“画”是动词,加上“儿”之后就变成了名词“画儿”。“花心”和“花心儿”两个词的意思是不一样的,“花心”是指人对感情不专一,而“花心儿”则是指花蕾。不仅儿化词语丰富,丰县方言的词缀也很丰富。除了在普通话中常用的前缀“老”、“阿”、“第”、“小”等;有些普通话中没有的后缀,如“―不拉唧”(甜不拉唧)、“―喽”(吃饭喽)、“―乎”(呆拉乎)、“―里”(起心里)、“―不唧的”(酸不唧的)等;还有中缀“―不―”(腻歪不死人)、“―喽―”(憨喽脸)等。另外,在丰县方言中把毛毛雨称为“雾拉子雨”,中雨称为“面条子雨”,垂柳称为“耷拉柳”,朝天椒称为“望天猴”,车前草称为“猪耳朵棵”,可以看出丰县方言的生动形象性。

用丰县方言编成的顺口溜和谚语体现了当地的风俗习惯,体现了丰县人民的智慧。如在对气候的描述方面:

东明西暗,撑不到吃饭(下雨)。

早雾阴,晚雾晴,半夜下雾撑不到明(下雨)。

早看东西,晚看西北。

晚上瓦碴子云,赶明晒死人。

早上烧霞,晚上沤麻。

云彩伸腿,要有雨水。

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

总而言之,丰县当地独特风俗影响了丰县的方言,而方言又反作用于风俗,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参考文献:

[1]丰县戏曲志编委会.丰县戏曲志[M].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

项目基金:2015年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省级一般项目,项目编号为:[201514160011Y]。

上一篇:南山:首创全国移动互联网医院群 下一篇:爱情,一个乌托邦的浮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