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室探头录贼影

时间:2022-10-11 03:15:03

窃贼来了

2012年1月28日,正是新春佳节的年初六。晚上7点5分,一个身材瘦小的黑影出现在了上海市杨浦区政德东路附近的某住宅小区内,只见他鬼鬼祟祟地绕着一幢幢居民楼,不断地上下左右查看着。最终,此人将脚步停留在靠近马路的一幢室内没有亮灯的楼前,抬头仔细打量了一番后,从口袋中掏出手套戴上,身手矫捷地借助一楼的防盗窗和空调落水管迅速地攀到三楼,然后从窗口钻了进去。前后用了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几分钟后,这个黑影背着一只双肩包,沿着原路返回,迅速消失在夜色中。

窃贼来了。

遗憾的是,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与祥和氛围之中的居民,乃至负有小区治安巡任的保安都没有发现这个大胆窃贼的“光临”。一直到9点20分,302室的那户人家的男主人黄先生,回家时发现用钥匙打不开房门,请来锁匠强行开门后,才得知自己家中遭窃了。

接到报警后,杨浦公安分局刑侦支队的侦查员迅速赶到了案发现场。经勘察,黄先生的家是两室一厅的房型,嫌疑人是沿着防盗窗和空调落水管从次卧室敞开的窗口钻进去的,然后走到客厅将房门反锁后进入主卧室实施盗窃。经清点,共失窃现金6000元和一台笔记本电脑,以及一只双肩包。

然而,就在侦查员紧张地进行勘察之时,电台里传来分局指挥中心的处警指令:政通路上某住宅小区又发生窃案。

两个案发现场相距不远,案发时间也差不多,且作案手段如出一辙,这两起案子是不是同一嫌疑人所为?侦查员随即展开了紧张的侦查工作。

一张光盘

几天后,报案者黄先生突然拿着一张光盘主动找到了侦查员:“警察,我这里有小偷的录像,你们看看是否可以派用场。”

“你怎么会有小偷的录像?”侦查员将信将疑地接过黄先生手中的光盘。

“是这样的,我在家中的客厅上方安装了一个监控探头,外面的人一般是看不出的。当时报案时,因心急也忘记和你们说了。后来在整理房间时,才想起来了。打开一看,里面有个陌生人的身影在客厅中四处走动。我们家里没有人认识此人,我想肯定就是那个小偷了。”

原来,几年前黄先生在崇明的老家曾经也遭遇过小偷的“光临”,后来他加强了安全防范意识,特意在家门口安装了一个监控探头。想不到,这次又捕捉到了小偷的贼影。

侦查员当即将这张光盘插入电脑中查看,随着画面的展开,案发当晚的7点38分,一个中年男子出现在镜头中:黑暗中只见他蹑手蹑脚地从卧室走进客厅,驻足环顾了一番,在确认客厅里没有人后,他从衣袋里掏出一只微型手电筒含在口中。紧接着便走到房间的门口,迅速把房门反锁上,然后又折返到卧室。不一会儿,他背着一个双肩包走出了卧室,穿过客厅进入了另外一个房间后监控画面中断。此时监控记录的时间是7点42分,也就是说,窃贼的整个作案过程仅用了短短的4分钟。

从监控画面上分析,这名嫌疑人的年龄大约在40岁左右,个子不高,身材比较瘦小。作案手段非常老练,干净利索没有一个多余动作。进入现场就像回到自己的家中一般,神情淡定,举止沉稳。由此,侦查员认为,这名嫌疑人是个惯犯,具有丰富的作案经验。那么,政通路杨先生家被盗一案是否也是其作的案呢?

刑侦技术人员在对这两家案发现场进行勘察和痕迹比对后,作出了否定的回答:“种种迹象表明,这两起案子应该不是同一个嫌疑人所为。”

那么,既然如此,为什么这两起案子的作案特点具有如此多的共同之处呢?从选择作案的时间、进入室内的方式、到作案目标的选择均非常相似。

突然,一个灵感在侦查员脑海掠过。这种情况在过去的办案过程中确实是遇到过。一个偷盗老手在同乡中带教了好几个徒弟,他们跟班作业了几次后,便开始独自“上岗”。由于这些徒弟均师出同门,所以,他们作案时的“手艺”都如出一辙。

可是,这仅仅是一种理论上的判断。只有抓到黄先生家中探头拍下的那个窃贼,一切才能水落石出。当将4分钟的监控录像放给小区的保安与居民观看后,他们均摇头说:“不认识这个人。”

面对这样一个特意选择没有监控探头的旧小区实施作案,作案后又竭力躲避街面监控,来无踪去无影的窃贼,侦查员知道,这个窃贼十分狡猾。

寻找“熟地”

以往盗窃案中的窃贼,均是躲藏在幕后,让人不见其“庐山真面目”,而这次发生在黄先生家的盗窃案,侦查员不仅能够一睹窃贼的真容,而且还能“观看”到窃贼实施作案的全程录像,但由于此案中的窃贼是个具有很强反侦查意识的“武林高手”,因此,在侦查员的眼中,这变成了这个狂妄窃贼肆无忌惮,并且非常淡定地在“表演”自己的偷技了,那潜台词就是:怎么样?警察,我就偷给你看,有本事你们就来抓我呀!

所以,每当回看一遍那段录像,侦查员的肚子里就要窝着一股火,指着屏幕怒喝:“妈的,你这个小子,咱们走着瞧!”

针对此案窃贼作案手段狡猾、老练的特点,侦查员分析这个窃贼应该是个老手,不会是第一次作案。于是,侦查员通过信息系统,对全市近期发生的同类案件一一进行查询与筛查,结果发现从2011年年底至今,发生在杨浦、虹口、宝山、闸北等区的20多起入室盗窃案,从案发时间、作案手段以及案发现场遗留的痕迹上来看,都和黄先生、杨先生家的案件非常相似。这不禁让侦查员眼前一亮,当即决定将这些案件串并侦查。

通过对这些案件的仔细梳理,侦查员发现窃贼偷盗的物品主要是集中在笔记本电脑、手机、照相机、黄金首饰等。窃贼之所以喜欢偷盗这些物品,并非是自己使用,而是便于携带和销赃时卖得出价。如果从这些被盗的赃物入手进行排查,或许从中能够顺藤摸瓜,追寻到窃贼的踪迹。

经过连续不断的几天工作,侦查员终于掌握了近两百件被盗物品的各类特征,并把它们一一分类列表。然而,要真正寻找到实物,并从实物来追寻窃贼,这对侦查员的智力和毅力都是一个挑战。

控赃,从这20多起案件中被盗的赃物入手,去排查窃贼的蛛丝马迹。侦查员当即确定了侦查方案。

在运用了心理分析法之后,“区域”概念跳入了侦查员的脑海中。即:不管窃贼活动的踪迹有多么大,但其最终总有一个以自己居住、娱乐地为中心的活动范围,也即“熟地”。只有在这个熟悉的区域里,他们才会大胆、放心地到那些熟悉的店家去把偷盗的物品“出手”。

上一篇:轻信虚假广告之祸 下一篇:童加舟:开创响检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