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重若轻的教育技术引领者

时间:2022-10-11 02:28:39

举重若轻的教育技术引领者

祝福恩师

老师在教育技术的自留地里挥汗如雨,辛勤耕耘,如今春华秋实,让我向您道一声:“老师辛苦了!教师节快乐!”感谢您用信息时代的“开山板斧”为我们大山深处的师生们送来了传播知识和开启智慧大门的教育技术“金钥匙”。

名师速写

焦建利老师,拥有浑厚、质朴、爽朗的陕西人性格,兴趣爱好广泛、热衷于探讨教育技术国际前沿的动态和发展趋势。教育专业基本理论功底深厚、学识渊博。

在研究方面,焦老师与中瑞典大学有关学者共同主持“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英国教师国际专业发展项目(TIPD)、英语教学与互联网项目等,在中国欧盟甘肃基础教育项目担任国内咨询专家,负责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中国国家精品课程与国外开放式课件的比较研究》。此外,焦老师学术专著颇丰,拥有《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研究》、《教育技术学专业英语》、《学习科学与技术》以及最新翻译的美国教育技术学专著力作《世界是开放的——网络技术如何变革教育》。作为焦老师的学生,浸润在浓郁的学术氛围中,接受潜移默化的熏陶,颇感终身受益。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屈指数来已穷尽双手十指,认识华南师范大学焦建利教授已经有整整10年了。从2002年省学科网络化高级研修班、2003年中美校际交流Go-fourth项目,到后来的中英合作ETIP项目、参与“十五”教育部重点课题的研究,以及2007至2010年跟随焦老师在华南师范大学攻读教育硕士学位和广东网络教育专业委员会GDAEE学术年会的系列活动,在焦老师的悉心指导下,自己学会了从在实践中研究到在研究中不断实践。在焦老师的影响下,我常接触到许多涉及教育技术国际前沿的新名词、新工具以及新思想。自己经常被焦老师严谨治学的态度、在学界密切关注教育技术发展新动向的洞察力和分析新趋势的专注力,以及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和举重若轻的策略引领着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的敬业精神所鼓舞,使我从做叙事研究中养成了研究中叙事的习惯,焦老师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以及对我的教诲对我影响深远。

教育技术实践中引领

2002年初,我有幸被省教育厅录取为中小学骨干教师学科网络化高级研修班学员,有机会认识了华南师大未来教育研究中心的焦建利老师和桑新民教授,因此与未来教育研究团队开始了密切的交往。当时华南师大未来教育研究中心也在承担中英合作的一个教育研究项目——中英合作英语教育与互联网项目(English Teaching & Internet Project),该项目是由英国文化教育委员会与广东省教育厅合作的一个中学英语教师培训项目。华南师范大学未来教育研究中心承担了项目第一期的评估工作和第二期的组织实施工作。在焦老师和桑教授的推荐下,我有幸以小学英语骨干教师的身份带领我所在的韶关市浈江区执信小学英语教师团队,在第二期的ETIP项目中加入了省级重点中学英语教师试验项目团队的学习和交流活动。

在ETIP项目活动中,焦老师经常鼓励和帮助我们开展对外交流活动,还具体和我们商讨中美校际交流的实施问题。2002年8月中旬,我带领韶关市浈江区执信小学游陆莲老师到华南师大未来教育研究中心,运用网络建立了与美国罗得岛州东格林威治城诺基山学校(Rocky Hill School)的校际联系。焦老师对此给予了鼓励,叮嘱中美校际网络交流要在英语学科教学中积累网络资源,并且在中英合作的ETIP项目网站服务器上为执信小学预留了主页空间,为学校参与教育部“十五”重点课题《信息时代的信息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提供了课题实验的网络平台。英语教学与互联网的课题实验也在华南师大未来教育研究中心的团队指导和帮助下顺利地结题了。

2003年12月,在广州市北大附中召开的GDAEE2003 网络年会上,焦老师主持了大会的有关专题研讨,主题为“学科教学与互联网——实践、挑战与展望”,我在大会上围绕中美校级英语交流项目提出了信息时代中外校际跨文化交流项目CCAC的策略。这是从虚拟交流到面对面真实交流的路线图:“建立联系”(Communication)——“开展协作”(Collaboration)——“欣赏文化”(Appreciation)——“欢庆差异”(Celebration),前两个阶段是网络虚拟方式交流学习,后两个阶段逐渐向面对面的真实交流演绎。

ETIP项目课题实验成果在培训中得到认可,桑新民教授和英国驻华大使馆文化教育处英语教学主管韩海伦(Helen Halligan)女士在广东佛山南海石门中学召开的ETIP项目验收总结会上,曾给予我们的项目学校较高的评价,我也被评为“中英合作ETIP优秀项目协调员”。其实ETIP项目中教师培训构建的目标是培养一批项目协调员,使其成为后续项目创新推广阶段的培训者,在广东各个地区进行拓展培训,培训的内容涉及英语教学网络资源的检索与获取、加工与评价、应用与创造等内容,使得接受培训的英语教师大开眼界。

桑新民教授(左)、作者(中)、英国专家韩海伦(右)在ETIP项目活动合影

桑新民教授对我们山区小学在英语学科教学和互联网应用交流方面所取得的成果进行评价,他生动地比喻描绘:“偏僻山区的师生运用互联网与世界各地的学校师生有效地进行交流和学习,其成果相当于山区网络试验田里,长出了平原土地上才能喜获丰收的庄稼。”该比喻虽然浅显,但却让我直观地领会到网络技术的应用应该遵循朴实的生态观。此时调入南京大学的桑教授建议我在不断“挥刀砍柴”的过程中,适当抽空去“磨刀”。在信息时代,山区与平原、沿海与内陆之间,传统与现代文化迥异的不同国度之间,我们的教学思想在网络上也能得到充分的交流。因为世界是平的、世界是开放的。2007年至2010年,我考取在职攻读华南师大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教育硕士学位,又重新回到华南师大未来教育研究中心,跟随焦老师一起研究学习。

教育技术研究中引领

从农业生态观的角度来看,攻读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硕士学位就相当于在研究如何习得一种将喜获丰收的庄稼“颗粒归仓”的“收割技术”。在焦老师的“教育技术自留地”里,三年的教育硕士学习,使我对技术的前沿理论和数字化工具有了更深的理解,并能够轻松实现将教师网络社区学习模式引入到日常的教师群体专业发展活动中去。此愿景正如开启大批量的“联合收割机”在一望无垠的“丰收麦浪”中作业的景象。焦老师名字中的“利”字可形象诠释为左边“禾”代表粮食,右边“镰刀”则代表收割粮食的工具;作为教育技术学徒,我的名字中的“秉”字当中也隐含了一个“禾”字,此外可见一只从右向左伸出紧握“禾”的手,意即徒手去抓粮食,这就是象形的“秉”字。如果理论是引领铸造提高生产力的工具,手则是代表农耕收割的劳动者。理论与实践的互补,在原始的农耕渔猎时代,东方汉语言文化中的 “利”和“秉”两个字,远比同一时期西方文化俗语当中的“一鸟在手,胜于两鸟在林”的行为价值观所透露出来的哲学信念和智慧更具深远。远古东方的刀耕火种、弓箭等发明曾给西方文明的进步做出过贡献,汉语言文化智慧能将“水中月”、“镜中花”转变成“囊中物”、“池中鱼”、“林中鸟”,靠的就是要掌握收割和捕获工具的坚定信念和智慧。

焦建利老师(中)和作者(右一)与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合影

在焦老师指导的教育硕士中,总有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在职中小学教师,我们2007级教育硕士四位同学中,除我之外还有中山市中学物理教师李咸启同学、广州市美术中学教师李雯同学、广州电子信息学校从事职业教育的姚崇云同学。我们在彼此不同专业背景的实践研究中,有的运用教育技术在进行学科混合学习,有的专注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培训研究,有的针对网络区域行动教研对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提升进行了研究。焦老师总是鼓励大家团结协作,相互鼓励和促进,在华南师大未来教育研究中心我们沿袭了很好的学术研讨习惯,焦老师总喜欢用英文的译音将之称为“习明纳尔”(Seminar)学术研讨活动。

举重若轻:教育技术从“开山板斧”到“金钥匙”

2010年3月上旬,焦老师和桑教授组织广东网络教育专业委员会的精英们,在广州白云山旅社开展历史性的教育技术“白云悟聚”活动。焦老师在会上推荐了他正在翻译的一本美国柯蒂斯?邦克教授所著的教育技术专著:《世界是开放的——网络技术如何变革教育》,原书作者用“我们-所有人-学习”(WE ALL LEARN)这个理念对该书的核心内容进行诠释。焦老师在会上也曾与大家探讨如何才能更贴切地为这本书的核心内容画龙点睛。广东省电教馆程五一副馆长建议用“开山板斧”一词去翻译该书的教育技术“opener”,而在焦老师的心目中,该书的核心不单单是一个词的问题,而是对该书中10个重要组成部分内容的把握,要解决开放世界中的学习问题,必须找到其中的“十把金钥匙”。它向读者传递的是,网络时代每一个人都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去学习,去提升,去成长。

(作者单位:广东韶关市教育局教研室)

上一篇:闽南红砖文化在小学美术课堂上的利用初探 下一篇:网管,痛并快乐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