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中国好声音》的“真善美”

时间:2022-10-11 12:25:37

探析《中国好声音》的“真善美”

【摘 要】自《The voice of China——中国好声音》在浙江卫视开播以后,成为引领音乐真人秀节目的新先锋,并受到观众的广泛关注和好评。本文围绕该节目所传递出的真善美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中国好声音》 真善美

浙江卫视斥巨资购买国外版权,经过本土化改造,精心打造的大型励志专业音乐评论节目《中国好声音》,一经播出,短短几个月便在中国受众群中引起强烈反响,为中国乐坛的发展提供了一批怀揣梦想、具有天赋才华的音乐人,树立起中国电视音乐节目的新标杆。节目值得称颂的除了巨额的广告收入,还有专业的评论、善意的鼓励、个性的张扬以及对正能量的深入挖掘,这些无疑提高了它在观众心中的档次和分量。《中国好声音》是对传达真善美等价值的实践,是一个频道对自身价值取向的柔性表达,也是我们国人在日益复杂的中国语境下对人性价值的温情回归。

一、真实带来的娱乐效应

电视的一般表达方式是娱乐。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尼尔 ·波兹曼认为“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不管是《中国梦想秀》还是《中国好声音》,正改变着单纯追求收视率的娱乐媚俗的倾向,《中国好声音》立足于“平民视角”“草根狂欢”,将重点放在草根圆梦人的深度挖掘上,节目张弛有度,充满人文关怀和励志的力量。①

这是一个全民参与的大舞台。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绝大多数人都渴望找到自己的位置,渴望得到肯定。电视传播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参与性。《中国好声音》在受众参与意识和表现欲望逐日递增的情况下应运而生,为大多数人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节目呈现给大家一场视听盛宴,它摒弃全国海选,在形式上给学员和观众更多的主动权,怀揣梦想的人在这里可以找到支点,选手通过评委点评、选手之间的交流和观众投票情况,产生新的自我认知。在《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上,他们享受可以决定命运或者改变命运的和满足。这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体验到的。明星的光晕不再只存在于少数群体里,我们每一个普通的人都有机会参与成为明星,或者在一定意义上就是隐性明星。节目进行中,电视机前的观众和导师同时同步观看学员比赛,给观众很强的代入感,尤其是节目进行到淘汰环节时,观众会主动与导师一起为学员的去留纠结,这种方式使观众很自然的产生一种很强的共时性和真实存在感。

把综艺娱乐节目回归到专业的判断。《The voice of China——中国好声音》的制作及播出历时三个半月,最终在浙江卫视播出的节目中,包含了“导师盲选”“导师抉择”“导师对战”“年度盛典”四个环节。在第一环节,采取“导师盲审”的方式,导师背对学员,参赛者在舞台中央大展歌喉,以往选秀、音乐类节目中常见的华丽服装、炫目造型、激情的伴舞,通通被舍去,脱离了选秀的喧闹浮华,将镜头对准的只有学员投入的表情,导师沉醉、震惊、好奇或纠结的神情,耳畔回响的则是让人动容的好声音。导师专业的耳朵是衡量选手是否入选的标准,声音一旦被导师肯定,他们便纷纷按动按钮,这一刻她们才能看到选手的庐山真面目,好声音是征服导师的唯一砝码。《中国好声音》摒弃华丽和噱头,让歌声回归真实、音乐回归本义。在担心潜规则盛行、阶层流动固化的当下,“好声音”透过国人对真实透明和纯粹的渴望,同时传递这样一个信念:只有努力才会改变,只有努力就会改变。②

《中国好声音》可谓是精英云集,刘欢、那英、庾澄庆、杨坤四位一线音乐人重磅组合的导师团队,以令人信服的专业地位、人格魅力和大众口碑倾情加盟,定位节目水准,彰显节目诚意,推升节目影响力和传播力。③尤其是导师与学员互选环节,四位专业导师为了争夺同一位学员而互相拆台的情景频频出现,导师滑稽的表情搞笑的动作,让学员和观众哭笑不得,着实把导师们娱乐了一把。但是不得不说节目呈现出的导师爱才的敬业精神和在音乐面前人人平等的专业素养,让她们更可爱更加平易近人。导师不再是不可颠覆的权威,不再高高在上,在好声音的舞台上他们与学员是一种平等的存在关系。

二、上善若水的人文情怀

在当下琳琅满目的电视节目中,不乏哗众取宠片面追求收视率的节目,但是唯有直指人心的电视节目才能说服人感动人,才能真正成为一种潮流,一种时尚。

《中国好声音》的学员是一群有故事有梦想热爱音乐的独立个体,在好声音的舞台上迸发出强大的凝聚力量,她们以实力见证梦想,以故事感动人心。故事与情感在设计上归于无形,在强度上拿捏得当,使受众在不知不觉中加入情感互动,产生正能量的交融。比如,一直对自己的外表不自信的哈尼王子李维真在这个舞台上用声音展示了自己的高度;身残志坚的张玉霞,以一曲《独上西楼》征服全场,她才是生活真正的强者。尤其是第四期节目中为伴随他8年的女友演唱保留曲目的吉林学员金志文的《为爱痴狂》、一直坚持音乐梦想并渴求家人支持的关喆的《领悟》等等“好声音”,让整档节目回归了激情和感动。观众之所以会喜欢一首歌,是因为在这首歌里学员所赋予它的故事和情感打动人心。

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中国好声音》一改以往选秀节目评委嘉宾普遍存在的“毒舌”“出位”之痛,“滥情”“搞怪”之伤,而是点评温和,充满鼓励,体现了极具修养的人文关怀。在四位导师中,刘欢和那英是中国流行音乐的代表人物;庾澄庆以其年轻化的造型成为年轻人耳熟能详的人物,而在节目中承担了更多的主持人的角色;杨坤坎坷的创作经历使他颇具故事性和厚重感,在这个平民选秀的舞台上更贴“地气”,无形中给这些草根学员更多的激励和鼓舞。比赛现场的气氛紧张激烈,动感十足,激情四射,但也不乏幽默和感动。尤其是第一期黄鹤光着脚站在舞台中央,当导师问及光脚的原因时,黄鹤说:“因为这样舒服,很踏实,会让我想起在家乡踩着泥土的感觉”。那英即兴跑向舞台并光脚与黄鹤共唱《征服》,现场气氛high起来,那英洒脱豪放的真性情,使导师这个舞台角色摆脱居高临下的姿态,还原人间平等真诚自由纯粹的理想,举手投足之间传达出一种真挚的人文情怀。尤其是后面环节淘汰学员时,几乎每淘汰一个,那英难以抉择的神态和眼泪都足以让人动容,明星用落泪的方式表达真性情,展现了"明星的草根属性",而这也确实是《中国好声音》这档节目的看点。另外,导师给予学员的评价以鼓励居多,即便是批评也是比较温和的表达方式,试图以此与学员达成音乐技巧的切磋,精神领域的交流。主持人李小萌在微博中称赞《中国好声音》音乐导师“扭转了高高在上的惯例,屏幕上是一群有目标、懂感情、有力量的中国人。”

三、内容与形式之美

美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美是人类创造的,是人类按照自己设定的目的,有计划的改造自然社会的产物,它不但体现了人类的思想、感情和愿望,还体现了人的意志和智慧。它是人类的本质力量的客观化、对象化的产物,是人类本质力量的一种确认。④

内容美。《中国好声音》的成功不仅进一步拓宽了中国电视节目重金引进版权制作的道路,同时对当下国内电视节目中弥漫的“审丑”倾向起到了较好的“拨乱反正”作用,逐渐由“审丑”转向了“审美”。

仅就节目的参赛选手而言,无论是皮肤黝黑的吉克隽艺、还是又矮又胖的哈尼王子李维真、盲人张玉霞、光头李代沫,她们的外在形象不管是不是符合审美标准,但是她们是不可复制的标签和符号,尤其是她们不畏艰险对梦想的追逐以及她们背后所承载的感人故事,让她们的形象充满生命的厚度和人性的美感。

仅就节目的四位评委老师而言,他们至真至纯的一举一动,比如感动的泪滴,一个眼神,一句评价,一个纵身而跃,都是美的表达,她们不外乎在做成人之美积德行善之事。导师微风般的抚慰以及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作为,让这些各有特色却又各存纰漏的选手对自己更多了一份认同感,少了一份站在台上的怯懦感。四位导师始终能在盲人张玉霞和李维真等人身上发现闪光点找到可取之处,激励她们继续在音乐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四位导师的存在不仅是一尺专业的标杆,帮助选手专业上取得更好更高的造诣,成人之美;更是心灵的洗涤师,让她们无论健康或残疾,无论唱功好与坏,都能早这个舞台上找到自信前行的支点。

形式美。电视是声画合一的艺术,所以电视音乐节目的外节奏也就表现为听觉和节奏和视觉节奏的和谐统一,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⑤《中国好声音》在外在节奏美上做的张力十足。无论是赤脚歌手黄鹤的《征服》,还是光头李代沫的《我的歌声里》,还是撕心裂肺飙高音的台湾学员卓义峰的《我期待》、为伴随8年的女友演唱保留曲目的吉林学员金志文的《为爱痴狂》,她们的歌声或如潺潺流动的小溪沁人心田,亦或如汹涌澎湃的激流让人心潮澎湃,她们都用歌声为现场营造了动感十足,跃跃欲动的氛围。四位导师巧遇千里马时转动转椅的激动神情和随着音乐附和扭动肢体的动作,都为节目增添了动感。观众在可感的外部形式中,体验到力度和节奏构成的美,这种从听觉到视觉的和谐统一会使观众将生理上的感知、愉悦升华为心理的领悟、理解,从而获得巨大的审美满足。

狄德罗说过:“真善美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真或善之上加上一种稀有的光辉灿烂的情境,真和善就变成美了。”⑥《中国好声音》作为引进的本土音乐节目,在短短几个月内引起轰动效应,其节目形式值得称颂,但节目传递出的真善美的情感更是不容小觑,期待下一期的中国好声音会带来不一样的视听盛宴。

参考文献

①张国涛,《输出正能量 传递真性情——浙江卫视〈中国梦想秀〉〈中国好声音〉高端论坛综述》,《现代传播》,2012(9)

②③金国娣、姚航,《中国好声音与电视音乐综艺的顶层设计》,《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8)

④张坤,《我国电视情感类真人秀节目的真善美诉求——以江苏卫视〈非诚勿扰〉为例》,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⑤金丹元:《电视与审美》,学林出版社,2005

⑥韦一娜,《电视情感类节目的真、善、美探究》,广西大学硕士论文,2009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研究生)

责编:周蕾

上一篇:新媒体环境下政府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建设研究 下一篇:论电视谈话类节目主持人的语言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