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课堂生成低效难题

时间:2022-10-11 12:08:43

破解课堂生成低效难题

中图分类号:G633.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4289(2013)01-0038-02

随着新课程实施的逐步深入,教师们通过相互听课、评课,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在某些生成环节中存在着一些低效或无效问题。下面探讨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课堂生成低效或无效问题,从而提出解决路径。

现象一:无本之木,无果生成——缺乏生成前的必要知识储备

【案例1】在教学《经济生活》第一课“神奇的货币”的“纸币”内容,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有人说纸币是国家发行的,因此国家可以多发行纸币给老百姓,这样老百姓手中的钱多了,生活水平就能提高了;但实际上,纸币发行得过多,老百姓手中的钱虽然多了,生活水而下降了。这是为什么呢?”同桌同学相互讨论交流归纳出观点,限时10分钟。

【分析】笔者发现,同桌之间的讨论交流,若两人都是优等生,相互之间的交流较为热烈;若是中等生则边阅读教材边交流;后进生则直接照着答案写在学案上。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学生们都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询问了几位同学,都说这部分内容已经忘了,实在想不起来。最终,这一过程占用了20分钟的时间,把我整节课的教学思路完全打乱了,后面的教学任务也草草收场。学生反应的情况是一个事实,这部分内容很长时间没有接触,虽然大部分知识在脑海中有印象,但是让他们准确、系统地写出来或是说出来是比较困难的。为了节省时间,我把安排学生巩固书本知识环节省略掉,由于这部分的概念梳理是教材中多节内容的整合,所以一时半会儿他们很难根据书本整理出答案。以上原因造成这一环节的课堂生成很被动,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学生之间未进行真正的互动交流,课堂效率低下。

【对策】导学预习,为课堂生成做准备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讨论互动交流的前提是学生要储备好相关的基础知识,如果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概念原理理解不深,合作探究学习的信心就会降低,合作讨论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了弄清楚其中的道理,学生们要认真看书并积极思考,要厘清“纸币发行、货币流通规律、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等相关问题。于是在第二个班我鼓励学生试着将这几节课的基础知识提前复习,这样在上课时,同桌之间互为小老师,相互检查就得心应手了,做起来也很到位,真正将我当时的设计目的体现出来了,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现象二:自导自演,无效生成——缺少对学生思路的准确把握

【案例2】在和学生探究“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的关系”时,因这部分内容比较复杂难懂,我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并在幻灯片上预设了这样几道题:(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商品价值量成正比吗?(2)个别劳动时间缩短了,商品价值量下降吗?(3)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同一时间同一劳动创造的价值总量有没有变化?(4)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还是正比?我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没有一个小组能形成完整的解题思路,有很多同学显得一脸茫然,于是我将这四个问题的解答思路直接投影到屏幕上,指出他们的错误所在,要求他们带着答案重新思考。

【分析】上述案例中,始终是教师在自导自演,没有真正给学生创造自我展示的机会,没有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虽然我及时地指出了错误,并引导学生走出了误区,但一直是教师直接告知解题思路,学生到底是怎样思考的,教师并不特别清楚,只是想当然地去评价。这种做法既不利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更没有达到激发和启迪学生积极探索的目的。其实在上述的案例中需要教师每抛一个问题就让学生充分思考,再引领学生探究,一步步接近问题实质。这样不仅加深了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又让师生体验到探究成功所带来的快乐。

【对策】适时引导,生成教学资源

叶澜教授曾说:“课堂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教师的智慧真正在于凭借自身的专业底蕴及时进行教学诊断,并随机应变地处理这些“事件”,使之成为学生发展的教学资源,这就是课堂生成的点睛之笔。如果教师在展示评价学生解题思路的过程中能让学生自己来阐述,让其他学生来评价、梳理,以形成新的观点,完善认知结构,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巩固正确的认知,而且能在和谐交流的氛围中实现教学相长。

现象三:层次差异,难以生成——缺乏合作学习编组的指导

在案例二中,我所设计的四个问题难度较大。我发现大多数小组激烈地进行着讨论,而个别小组的学生只是凑在一起,相互之间没有什么互动交流。

【分析】“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没有学生思维的碰撞,课堂上就难以闪现创造性的生成火花,也就没有高质量的课堂生成。通过观察,讨论交流确实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机会,发挥了学生更多的主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采取的是随机分组的方法,前后桌凑到一起便组成一个讨论交流小组,这种方法虽然简单、省事,但没有考虑到每个组员的性别差异、已有知识水平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的差异,导致有些小组几乎没有什么交流的现象。课堂生成需要有实质互动,即指针对有意义内容进行互动,同时有学生积极思维活动的参与。这种互动不是师生间的问答,也不是学生形式上的分组讲话,是指教师在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有意义的内容生成”良好的互动。

【对策】有效调控,提高课堂生成的有效性

教师在划分交流互动小组时要注意小组结构的合理性,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教师要根据学生各自不同的兴趣爱好、心理特征、学习能力等进行恰当搭配,优化组合,使小组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分组还要兼顾好中差多个层次和性别差异,以利于他们互帮互教。优化组合起来的学习小组才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正当的竞争意识,才有助于小组合作实效性的提高。最好是每个小组内的每个成员在小组中都有他的优点,这样可以使小组内的每个学生在探讨问题的时候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新的生成点,他们之间才能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从而实现共同提高。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的教师,只有秉持“生本意识”,在深入钻研教材和学情的基础上进行精心的弹性预设,让课堂活动成为教学资源动态生成的沃土,使教师的教学智慧和学生的创新人格得到充分的表达,才能实现师生生命在课堂中的真正涌动与成长。

(作者单位:南漳县第二中学,湖北,襄阳 441509)

上一篇:学校教育规划的调控策略 下一篇:学校教育规划战略主题的选择与历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