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色的花季

时间:2022-10-11 11:11:05

《2011年中国禁毒报告》显示,青少年成为我国消费的主要群体,占整体吸毒人群的87%。冰毒、、等新型化学合成成为消费新宠。在很多大中城市,吸食新型的人占吸毒者总数的60%以上,有的城市甚至超过90%。截至2011年11月7日,我国经公安机关查获并登记在册的吸毒青少年人数已达178万。2011年12月,中国国家禁毒委员会发出通知,要求从小学五年级到高中二年级开展系统的禁毒教育。以往仅在思想课、历史课上“点到即止”的禁毒内容将变为正式教材,专门的禁毒课将列入学生的课程表。

痛心个案

个案一:

16岁的男孩小华虽然从小爱玩好动,但学习成绩还算不错。这个年纪的孩子,爱打游戏机的挺多,小华也不例外。一次,在游戏机房里,小华认识了一群“哥们”。他们掏出一种白色粉末,围坐在那里吸,一副“飘飘欲仙”的样子,一下子就引起了小华的好奇。当“哥们”怂恿他尝一口时,小华毫不犹豫地伸出了手。有了第一次,就有了第二次、第三次。后来,为了弄钱吸毒,小华开始学会说谎,学也没心思上了,甚至骗起低年级同学的钱。

个案二:

广州的高二学生李某,无意间碰到原来的一个邻居,那个邻居其实是个毒贩。李某被毒贩拖着进了饭馆,两扎啤酒下肚,二人无话不谈。毒贩给了李某一支装有的香烟,李某吸完后感到有些不舒服。毒贩于是告诉李某这是专门为男性制造的香烟,有强身壮阳的功效。两人第二次见面时李某又抽了一支“壮阳烟”,感觉似乎不错。这样,毒贩在两个星期里不断免费提供“壮阳烟”给李某,直到李某成瘾,自己掏腰包买“烟”。李某从此成为这个毒贩的固定“客户”。有对毒贩子夫妇,利用赊账供毒的方式,诱骗了76名青少年吸毒成瘾,不但榨干了他们的钱财,还致使其中4人因吸毒过量而死亡。

个案三:

有位少女12岁时就跟母亲学会了吸毒,14岁时不得不出卖肉体以赚取母女二人吸毒所需的费用。在戒毒所里,女儿开始醒悟,母亲却利用强制戒毒期满的机会,骗取了女儿仅有的1000元戒毒费,一去没有音信。毒瘾缠身的女儿,由于不能及时得到救助,在一次毒瘾发作时冲向一辆正在行驶中的出租车。后来她虽被救起,没有了生命危险,但是她的脸上却留下了永久的疤痕。

个案四:

何某从小到大,学习一帆风顺,在班上一直是第一名。然而,班上转来的新同学成绩更好,直接“威胁”了他第一名的地位。何某开始有“既生瑜,何生亮”的感觉。期末考试最后一门还没考完,新同学领先5分,于是何某的自尊心受挫,面子上挂不住了。在考最后一门功课时,何某孤注一掷,采取作弊的形式,结果,不仅作弊败露,而且名誉扫地,处分、检讨接踵而来,一直过于顺利的何某被悔恨压得喘不过气来,他无法承受和面对这一切,于是逃遁在的梦幻中,使这个伤心故事又演绎了一幕悲惨结局。

个案五:

北京的花季少女刘某,一向活泼好学,还是高三年级的团干部。她知道自己的一位同学吸毒之后非常好奇,从打听同学吸毒后的感受开始,逐渐产生了试一试的想法,最后,也尝试起吸毒。第一次吸毒后,她的感觉并不好,她详细地在日记中记录了当时的感觉。但是,第二次、第三次之后,她就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结果,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她辍学出走,为筹集毒资进了歌舞厅,直到被送进强制戒毒所。

原因剖析

在我国吸毒人群中,35岁以下的青少年比例竟高达77%,而且他们初次吸毒的平均年龄还不到20岁,16岁以下的超过1万人,在校学生约3000多人。吸毒人群的低龄化正在成为一个令人忧虑的社会问题。专家分析,青少年吸毒主要有以下六个诱因。

吸毒诱因之一:

青少年由于其意志的自控力薄弱,模仿力强,加之文化程度低,容易把不良现象和行为当成时髦追求或认为是“酷”的表现,这也是造成青少年染上毒瘾的最主要原因。有些青少年认为吸毒时髦、气派,是高档消费和富有的象征。甚至认为“好吃的,吃了;好玩的,玩了;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水里游的,差不多都见识了,抽就抽点,不枉来到人世一回”。许多青少年就是这样尝试着吸毒的。可是他们并不知道,这一吸上,就把父母辛苦积攒的家业很快抽光,并最终断送自己的性命。

吸毒诱因之二:

好奇无知是青少年接触“白色幽灵”的主因。青少年生理、心理都未完全成熟,与此同时,他们又乐于探索一切新鲜事物,再加上不了解吸食的危害性,便顺势打开了缺口。一项调查表明,在青少年吸毒者中,有80%以上是在不知道危害的情况下吸毒成瘾的。由于对的无知,有的女孩子听说吸毒可以减肥,竟信以为真,结果生命逝去的速度比体重减轻的速度还要快。有的青少年听说能让人舒筋活络,便萌生了试一试的念头。岂料,再也不能自拔。抱着“找一下吸毒的感觉”、“抽着玩玩”、“尝尝新鲜”等念头,一些青少年认为“我只想知道吸毒是怎么回事”、“我不信它有那么神”、“吸一口不要紧”等心态,在面前放任自己的好奇心,就好比在悬崖边抬脚试探崖底有多深一样危险。

吸毒诱因之三:

上当受骗。有不少青少年是在不知情的状态中被毒贩诱骗而吸毒的。贩子为避人耳目,同时为了“以贩养吸”,往往设下陷阱,把青少年一个个拉下水。这些陷阱有花言巧语、请客吃饭、递烟、诱骗服用掺有的食物饮料等。青少年常常成为他们猎取的对象。毒贩为满足自己的欲望,往往六亲不认,更何况牺牲少年儿童!这些青少年至少犯了三个错误:一是缺乏警觉戒备意识,对诱惑未能提高警惕,轻信谎言断送了大好前程,甚至丧失了宝贵的生命;二是发现自己吸毒后,缺乏主见,意志薄弱,没能及时向人求助;三是没有向公安机关报告,使毒贩逍遥法外,危害社会。

吸毒诱因之四:

来自周围的不良影响。许多年轻人染毒是来自周围的不良影响,坚决拒绝这种不良影响是唯一的选择。否则必将酿成大祸而危害自己或他人。由于同学、同伴、同事、亲属吸毒的不良影响而导致吸毒的青少年,每年都有许多。他们在最初发现自己置身不良影响的时刻,没有采取坚决拒绝的态度,这为日后种下了祸根。事实上,为了自己,也为了他人,唯一的选择就是向禁毒和戒毒机构举报自己周围的贩毒吸毒者。

吸毒诱因之五:

受挫后逃避现实。不少年轻人精神空虚也让找到了可趁之机。“成长的烦恼”谁都避免不了,一些青少年由于父母离异、家庭关系紧张、学习压力大、师生关系不好、高考受挫,以及待业等不顺心的事引起精神苦闷,情绪低落,为了寻找安慰、排遣烦恼,一些人把目光投向了,试图以吸毒麻醉自己。这种不积极的心态,其结局只能是登上“死亡快车”。

吸毒诱因之六:

不正常的逆反心理。有的人是为了给吸毒者做出戒毒的榜样,不信吸毒戒不了而吸毒;还有的是想要证明自己非同一般而吸毒。这都是因为有一种不正常的逆反心理在作怪。这种“你不让,我偏要试试”的逆反心理,不服气、不甘心、不认同的较劲儿心理,在许多青少年中普遍存在。你说可怕,我就不怕;你说吸毒难戒,我就吸一个给你看。正是这种逆反心理,促使一些年轻人自己跳进了火炕。

专家支招

针对吸毒人群低龄化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应该联合起来,加强对问题的防治工作。

(一)采取措施,禁止未成年人进入不适宜的营业性娱乐场所

一些未成年人经常涉足迪厅、酒吧等娱乐场所,难免会受到不健康现象的影响。因此,从保护青少年的角度出发,有必要建立健全保护性法规,对青少年的行为予以一定的限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23条规定:“营业性舞厅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有关主管部门和经营者应当采取措施,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因此,公安、工商、文化等部门应按有关规定严格检查营业性娱乐场所,一旦发现有未成年人在内,应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同时,对业主进行严肃处理,对屡教不改的业主吊销经营许可证。

(二)加大禁毒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的禁毒意识

加强预防教育,增强全民的禁毒意识是禁毒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安机关要联合工青妇、宣传、教育等部门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各种形式,大张旗鼓地开展禁毒宣传和禁毒预防教育,使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的危害,自觉地与犯罪作斗争,在整个社会形成一种吸毒可耻的良好氛围。其中要把学校作为教育青少年反毒、防毒的主要阵地,把法制教育和禁毒教育纳入学校日常教学中,通过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增强青少年的法制意识,使其认识到对人、对社会的危害,从而构筑起心理防线,自觉地远离。

(三)加强青少年的戒毒工作

对于涉毒的青少年不能歧视,而是要坚持“教育挽救”的方针,戒毒期间要给以特殊关爱,注重心理辅导,帮助其彻底切断对的心理依赖。

(四)严厉打击犯罪,加强对娱乐场所的管理

公安机关要发挥禁毒主力军作用,加强禁毒专业队伍建设,开展禁毒专项斗争,堵源截流,对制造、运输、贩卖的犯罪分子特别是犯罪团伙予以严厉打击。同时公安机关要加强对娱乐场所的管理,落实娱乐场所禁毒工作责任制,对业主及服务人员进行禁毒知识培训,使其知道贩卖或容留他人吸毒都要承担法律责任,教育其要主动配合公安机关,一旦发现场所内有吸贩毒活动,要立即报告,否则后果自负,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消费市场。

(五)要加强家庭教育

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增强法制观念,加强道德修养,以正确的榜样影响和教育子女,帮助孩子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处理好家庭关系,建立一个良好家庭环境,在学习、生活、感情等方面关心孩子,注意孩子是否有吸毒行为的迹象,一旦发现要及时引导,帮助孩子拒绝,将青少年的吸毒行为扼杀在萌芽阶段。

预防青少年涉毒不仅关系到青少年个人的发展前途、家庭的幸福,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只有全社会共同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才能有效地预防青少年吸毒。学校、家庭、社会有机结合起来,构筑起三道坚固的防线,为青少年创造一个“无毒”的社会环境,使他们受到积极的引导和熏陶,才可以在根源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涉毒。

上一篇:“差生”更需要关心和爱护 下一篇:感悟淡泊 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