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少年的徒步穿越

时间:2022-10-11 10:46:21

“95后”少年的徒步穿越

2005年,沿长城从嘉峪关走到银川;2006年,沿着长城从银川走到了陕西榆林镇:2007年,经陕西榆林镇北台,到山西大同天镇县;2008年,经北京走到司马台长城;2009年,到山海关老龙头;2010年和2011年,达坂城——博格达一天池穿越。

从8岁开始,乌鲁木齐市第四十六中学的刘阳临德便利用暑假开始了这样的徒步旅行。迄今为止,行程已经累计逾4000公里。今年中考之后,他又背起行囊和父亲一起出发,徒步走山西内长城。两个简单的行囊装着他们旅途中所有的必需品,而插在背包上写着“父子同行,共走长城”的小红旗,则表明了父子俩此行的目的。

说到徒步长城的渊源,得说4岁时,有一次电视上播放了有关长城的纪录片,小临德就缠着爸爸讲长城的故事,读书后,便开始喜欢翻看有关长城的资料、图片和视频。从那时起,爸爸刘勇就有了带儿子到长城走一趟的念头。之后几年,刘勇翻阅了很多资料,并设计了一条能走遍长城的路线。

2005年7月13日,这是刘阳临德第一次徒步长城的时间,从嘉峪关出发,踏上了走遍万里长城的路途。

接下来一个月的徒步旅程中,他们睡帐篷、吃野菜,脚上也不知道磨了多少个泡。尽管辛苦,但长城壮观磅礴的气势、沿途农家淳朴的民风、大气深厚的古老文化都给刘阳临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随后的几个暑假,刘阳临德都和爸爸这样徒步长城沿线,如今他们的足迹已经遍布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河北、北京、天津等省市区。

课:你们出行完全是徒步吗?行程一般都怎么安排呢?

刘:也不是完全徒步。首先要说明的是,我们并不是走的长城的全部,因为长城有很多分岔的,有干路和支路,很多支路我们是通过交通工具去重要景点看了一下,但是主线以纯徒步为主。

因为有很多地段会出现好几百公里没有长城的情况,所以我们就会直接坐车到下一个长城的出现点接着走。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比如某段长城进了深山中,可能好几百公里没有一户人家,而且可能还会有猛兽的地段,我们也会时常顺着长城周围的村庄走,不会去冒生命危险。

至于行程,比较随意,没有什么死规定,只是看看地图,知道该怎么走,然后就出发,如果累了就休息,晚了就支帐篷。

课:出发前,要做哪些准备?

刘:准备背包、帐篷、睡袋等野外用品,在电脑上查找关于长城的资料,打印地图,准备一本中国地图册,做一个简单的线路图,准备好指南针、常用药品等等。

因为长城沿线都是比较荒芜的地区,路上非常枯燥,基本上没有像南方一样风景秀丽的地方,所以还要做好吃苦耐劳的准备。

课:以后上了高中,学业紧张了,会继续坚持么?

刘:通过徒步,既感受了长城文化的宏伟气势,又锻炼了毅力,会继续走下去。

但随着学业的变化,徒步计划也会有变化,目前没有什么大型的户外活动计划,只是把它当作一个爱好,用来丰富生活。

课:你觉得在旅途中收获了什么?

刘:在旅途中学到的东西真的很多,你所接触的每一个人、经历的每一件事、观察到的每一处细节,都可以使你学到东西。概括来说,我认为学到的是一种对待人和事的态度,对待困难和挫折的精神,对待大自然和历史文物的感情。

课:会将一路上的见闻写成博客、微博和大家一起分享么?

刘:旅途上的一些奇闻趣事,我从来都没有在网上过。旅途中大多都是荒凉和寂寞,而且长途跋涉会很累、很辛苦。甚至现在很多同学都不知道我走过长城,没主动跟池们提过。

课:平时还有一些什么爱好?

刘:平常我喜欢当个“宅男”。天天在家看电影,我比较喜欢文艺片,也会写些影评放在博客中。我长大以后的理想就是当一个导演,我现在已经开始写剧本了。虽然我的有些想法可能还不太成熟,不过我想在成长中成长更加有效率,我也很努力地想往这方面发展。此外,我还喜欢听听歌,玩玩单机游戏之类的。

上一篇:隧洞 第9期 下一篇:伪装 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