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时间:2022-10-11 10:23:35

试析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一、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论证

众所周知,语言和文化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即: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同时,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文化要依赖语言保存、传播和继承。因此,文化离不开语言,语言也离不开文化的共识成为语言教学的理论基点。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大师Sapir指出,文化可以解释为社会所作的和所想的,而语言则是思想的具体表达方式。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表现和载体,不了解这一点就无法真正学好这门语言。进行语言教学时,除了讲授语言知识,培养语言技能之外,进行文化教学也必不可少。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怀特L.A.White曾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每个民族的文化在其语言中表现得最为全面和完美。语言总是在文化发展的各个阶段完整地、协调地反映文化,并将其巩固下来,世代相传,成为民族变化与知识的载体和集体经验的储藏器。语言与文化之间的这种关系决定了文化教学绝对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而是语言教学的组成部分。综上所述,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是相辅相成的互补关系。文化教学是为了进一步夯实语言基础,提高语言交际能力服务,是为了帮助习得者更准确地理解和更得体地运用外语而采取的一种辅助手段;文化教学旨在加强而不是削弱语言教学,是弥补语言教学的不足,而不是取代语言教学。因而,文化教学是语言教学的内容、手段和方法,文化教学补充、渗透并融合在语言教学中。

然而,我国的外语教学现状是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割裂,无法形成外语教学的有机整体。

二、目前我国外语教学的现状

目前我国外语教学的效果表明:相当多外语成绩优异和语言基本技能过硬的语言习得者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中频频出现语用失误、交际不当和误解的现象;大多数外语教育者仍在教学中注重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技能的训练,关注语言的使用是否规范、是否流畅等,而很少侧重或涉及目的语国家文化知识的传授和讲解,从而影响了习得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究其原因,首先,传统教学法重语法,轻交际、重语言知识传授,轻文化内容讲授的固定的思维定式和教学模式所致,将文化看作是可以和语言剥离开来的知识,从而割裂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一致性;其次,是外语教育者忽视外语教学的跨文化特性,忽视了文化本身的复杂性和宽泛性,缺乏系统的、行之有效的文化教学大纲的制定和实施,从而无法进行文化教学;最后,则是目前国内外语习得者的语言基础和技能的薄弱,外语教育者即使意识到了文化教学的重要性,也只能零散、有限地进行文化导入,将跨文化能力的培养附着于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语言技能之后。这种附加式的文化导入教学本质上仍然是语言文化分离的教学模式,效果如同隔靴搔痒。

既然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密不可分,将两者分开教学,只能是顾此失彼,因此,更有必要实施融合式的语言文化教学,从文化的角度习得语言,在语言的习得中感受文化,既有利于习得者第二语言的习得和第二语言文化的认知,也培养了他们的跨文化意识。

三、外语教学中实施文化教学的注意事项

1.在传统外语教学法的基础上融入文化教学

语音、语法、词汇是构成语言体系的三大要素,它们在语言中的地位决定了文化教学只能辅助语言教学。因此,传统的外语教学法围绕着语音、语法和词汇展开语言教学,教学目的是培养习得者熟练掌握语言,重视语言运用的准确性,这一点无可厚非。但在此基础上,还应该清楚地意识到:外语教学不仅仅是将外语作为知识和技能进行传授,强调语法条目和词汇的讲解,片面地将语言分割成孤立的语言点。外语教育者还要注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因为语言不仅仅表现为语言形式,还有语言的意义和功能。只有融入文化教学的语言教学,才能生动有趣。通过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文学历史的讲授、对比与体验,才能激发习得者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动力和兴趣;通过导入文化背景知识与宗教典故,通过解读具有文化特征的形象标志等,才能进一步激励语言习得者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和理解意识,提高文化敏感度和文化宽容性;通过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对比反思,才能在语言应用中懂得语言文化规约,促进语言的应用能力提升,减少语言使用中的失误以及语言表述上的文化误解。

2.认真贯彻文化教学的原则

由于文化始终包含着语言,语言是文化的反映,因此,外语教学中应从文化角度教授语言,而非从语言角度讲授文化。外语教学界提出了四大文化教学原则:对目的语文化的相关知识有所了解的认知原则、将目的语文化中的有用有益的部分本土化的吸收原则、将本土文化和目的语文化进行比较对照,从而发现差异的对比原则以及摒弃文化歧视的宽容原则。将这四大原则运用到外语教学中,就是要培养习得者的文化宽容性以及跨文化交流意识和理解意识,从而提升习得者在保留自己文化身份的同时,了解和认知目的语文化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这四种文化教学原则中,认知和吸收原则属于文化附加式的教学;对比原则和宽容原则可以通过东西方价值观的比照,拓展语言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有效提高理解力和语言教学的质量。在外语教学中贯彻文化教学的四个基本原则,就是要求外语习得者避免外国化,真正通过外语语言文化的学习这种跨文化对话方式,理解目标语文化和母语文化不同的价值观,具备基于文化敏感和文化反思所形成的对于本民族文化,乃至世界各国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及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最终追求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的相互促进及以此为基础的人格完善。对于外语教育者而言,应充分意识到文化教学的长期性、系统性和过程性,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拓宽知识面,努力提高语言文化素养,具备敏锐的跨文化意识,从而在教学中多角度、多渠道地应用目的语和母语两种语言,有意识地在语言知识讲授中提示影响语言交际的文化因素,并对两种文化差异有能力做出分析和解释,帮助习得者避免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语用失误,发展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语言文化教学的课堂实施

既然不能为教语言而进行语言教学,也不能只强调文化的重要性而忽视语言教学,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多地选择好教学素材来满足学习者的需求,使其既积累了语言知识,又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理解力。目前国内大多数教材均以兼顾语言学习的规律和文化主题的方式来安排,设有语音注释、单词习读、短语列表、句法详解、段落释义或翻译规则说明等条目,辅助学生学习和掌握语言知识,做到循序渐进地进行语言习得;同时教材里也加入了有关目的语社会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教学内容或文化注释,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情境操练或文化提醒,使学习者在语言学习的同时掌握并了解进行问候、致谢、赞扬、道歉、告别等时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注意事项;教师安排“角色扮演”活动,使学习者通过进行求职面试、电话预约、客户接待、租房、存钱、购物等场景的模拟,不仅学习到了言谈规范,也掌握了使用语言的文化规约;教师对语言知识点进行文化旁白,使学习者能在本族文化的氛围中,通过讨论和反思,加深对目的语文化的理解,也强化了语言准确性的表述和记忆。教材内容中也不断更新和丰富了涉及人文、地理、历史、科技、娱乐、体育等相关性的、有强烈时代性的、流行性、趣味性的话题和篇章,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满足学习者语言学习和文化认知的需求。为此,教师可以对整篇课文化背景的概括介绍,可以解释有别于母语的词语、习惯用语、句子等的文化含义,并进行同类表述的归纳引申,横向和纵向拓展,触类旁通。针对容易引起误解的文化内容,教师可以适当安排简短的文化主题讲座,通过文化差异对比,异国文化感悟交流,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与学习者讨论,发现问题,进而辨明正误,避免文化冲突或文化误解在语言交际中的出现。

此外,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为学习者搭建一个进行文化实践和文化交际的平台。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设置单元主题,规划一个相关性的文化框架,罗列出相应的语言――文化研究小项目,并对每个项目进行资料扩充说明。可以说,这种技术应用,改进了以往教师满堂灌的局面,充分发挥了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通过主题文化项目的专题方式,既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获取文化信息的能力,也培养了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重视文化沟通的意识。

四、外语教学中实施文化教学的意义

外语教学中不进行目的语国家的文化教学是不完整的语言教学,只有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合二为一,寓文化教学于语言教学中,才是现代意义上的完整的教学。脱离文化教学的语言教学违背外语教学的规律,培养的只是习得者的语言能力,而难以具备真正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只有将语言知识的传授与文化知识的积累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做到既确保习得者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又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 朱家科.论文化教学在语言教学中的运用.中国成人教育,2008(20).

[2] 赵娟.试析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中国科教创新导报,2007(8).

[3] 魏朝夕.大学英语文化主题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上一篇:中国学生英语语音习得中的语际干扰 下一篇:我国基础音乐教育为何总不能“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