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物流产业信息化综合评价研究

时间:2022-10-11 09:14:38

内蒙古自治区物流产业信息化综合评价研究

摘 要:作为一种复合型生产服务的现代物流是社会经济正常顺畅运行的基本保证。而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物流业信息化水平是重要的助推器,设计构建科学适用的地区物流产业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便成为当务之急,为此,本文设计了一套包括6个方面、共31项指标的区域物流产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评价体系和评价模型,对内蒙古自治区2010~2014年物流业建设发展情况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对照同期内蒙古物流产业的发展实际,同时也验证了本文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在评价地区物流信息化程度方面具有合理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内蒙古;物流;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259.27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Modern logistics is a kind of complex production services. It is also the basic guarantee for the social economy running smoothly. Logistics industry informatization can promote the upgrad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regional economy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growth mode, and contribute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ocal economy. Therefore, the construction of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modern logistics industry informatization has a particularly important role to play in guiding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paper established an index system for evaluating regional logistics industry informatization. The system includes a total of 31 indicators in six aspects. Based on this system, we evaluated the construction of logistics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from 2010 to 2014, and compared with actual situation of logistics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Inner Mongolia at the same time. Our evalu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we established is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Key words: Inner Mongolia; logistics;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0 引 言

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复合型生产服务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目标,它把采购、制造、运输、仓储、销售等相关市场各环节有效融合并协调统一起来。现代物流业以信息技术为核心,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上,对物流全程进行了优化,在降低物流成本的同时促进与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提高了社会经济运行的效率和质量。随着区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增强、发挥的作用增大,现代物流业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平衡与协调发展、转变区域经济增长方式、增强区域间的产业分工协作与流动整合,提升生产制造和市场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以及专业化水平有着重要作用。统计资料显示,2014年我国物流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1.4%,占GDP的比重为5%,这足以证明,现代物流业已经成为拉动地方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新途径和增长点。也正因如此,关于物流业的运行绩效、信息化程度以及综合发展水平等的评价问题,近年来一直是该领域研究的热点,在充分收集物流信息化文献资料和认真分析总结目前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中观层面即物流产业层面结合内蒙古2010年以来物流产业的发展状况和发展特征,研究和构建可以科学、客观地衡量地区物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在科学有效评价地方物流产业信息化水平的基础上,能够为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和物流产业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决策提供科学指导和支撑依据。

1 区域物流产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1.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设计物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时,应该注意遵循以下4个原则:

一是全面性原则,与物流业密切相关的经济行业众多,而物流业涉及的过程和环节广泛,且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较高,因此要对物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测度,影响的因素也相对广泛和复杂,如何在确保测评的全面性和可信度的同时又要保证指标的不相容与独立性,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所以在选择和设计指标时应必须遵循。

二是适应性原则,物流企业的发展与地区经济的发展环境是一种互动的关系,评价指标的选择与设计应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但由于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一种动态的螺旋优化的过程,指标既要有相对的稳定性,也应具有一定的扩展性,能够适应地区经济环境一定时期内的动态发展变化。

三是定量化原则,在反映物流业信息化水平的各因子中,既有数值数据也有非数值数据,基于此,对物流信息化水平的测度,通常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所选择指标应尽量使用统计等相关部门的指标。此外,尽量要将一些定性的物流信息化指标定量化,同时又不失其衡量的客观准确性,以方便计算和比较。

四是可操作性原则,评价体系中的各个指标含义明确唯一,指标计算所需要数据资料要方便获取,方便应用电子化工具计算,指标应有一定概括度,不能过于具体细致,同时要考虑指标量化的难易程度和可靠性。

1.2 评价指标的选取

在遵循以上评价指标设计原则基础上,科学充分地分析现代物流业的特点,根据实际情况并结合内蒙古自治区2010年至今区域物流业的基本发展特征,借鉴和总结现有相关研究成果,对影响地区物流业发展的各要素进行深入的剖析和研判后,遵循相关设计原则,本文设计建立了一套用于测评区域物流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经过三轮优化筛选后,具体指标、属性以及数据来源或计算方法如表1所示。

2 内蒙古自治区物流产业信息化评价

各项评价指标以及指标计算所需要数据来源于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2010年至2014年历年的《内蒙古统计年鉴》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第二次和第三次《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内蒙古自治区商务厅和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公布的相关数据。

2.1 评价指标处理与权重的确定

首先,对收集和计算得到二级指标使用Z值法进行无量纲处理,处理方法是:指标是正指标则与该指标评价目标值做比,如果是逆指标则求其倒数。

其次,利用SPSS 19.0统计软件采用Delphi法与AHP法相结合的综合赋权方法,对31项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进而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通过计算和筛选,各项指标的最终权重如表2所示。

2.2 物流产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

目前内蒙古“贯通区内、畅通三北、联通俄蒙”的综合物流体系框架基本建成,随着国家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的提出,其战略与经济地位日益凸显。通过对2010至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的物流产业信息化31项评价指标数据应用该模型进行计算分析后,可知内蒙古自治区物流产业信息化发展进程呈现以下特征。

2.2.1 信息化基础设施评价。从内蒙古自治区2010~2014年信息化基础设施评价结果来看(表3):①在此期间互联网接入用户数逐年增加,到2011年后增速趋缓,使得本地区互联网普及率稳步提升;②通信光缆长度自2010年增长较快,区域内通信光缆密度进一步加大,这一状况与内蒙古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总额逐年增加密切关联。

2.2.2 物流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评价。从内蒙古自治区2010~2014年物流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评价结果来看(表4):①此期间内蒙古人均网络站点拥有数增长速度不快,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营业服务网点面积、邮政快递业务营业额和平均每笔物流交易电子支付额在此期间却增长迅速,尤其是2012年后,这一组数据恰恰与自治区各级政府当时重视和大力推进本地区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措施相一致,说明政府在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明显;②同时,平均每笔物流交易电子支付额在2012年后大幅增长,表明电子化支付手段和各类电子支付工具被更多的企业用户与个人用户接受并使用。

2.2.3 物流信息技术应用评价。从内蒙古自治区2010~2014年信息化基础设施评价结果来看(表5):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自2011年后发展迅速,由此可见,内蒙古地区在各级政府大力倡导和扶持下,物流信息化设备设施使用率以及物流相关IT技术应用程度较高,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驱动对物流业信息化水平要求的促进作用明显。

2.2.4 物流专业人才资源评价。从内蒙古自治区2010~2014年信息化基础设施评价结果来看(表6):①期间内蒙古物流企业信息技术人员的增加较快,表明物流企业信息化对物流业从业人员素质要求较高,用人单位在选择员工方面总体来讲把关较为严格,但物流专业技术人员增长的幅度明显低于信息化人员的增长幅度;②物流产业人员素质指数没有明显的增长,总体来说呈下降趋势,说明内蒙古地区物流业从业人员总量大幅增加,但其中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大学及以上学历人员的相对数量却在减少,说明内蒙古应加大对物流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或加强对产业内部老员工的教育培训以提升其从业素质,才能应对下一步地区物流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的需求。

2.2.5 物流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从内蒙古自治区2010~2014年信息化基础设施评价结果来看(表7):①期间物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有较大增长;②物流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没有明显降低和改善;③物流业结构调整与社会公益贡献投入虽有改善和增加,但是效果并不显著,说明内蒙古在未来的物流信息化发展进程中,各级政府要积极采取措施规范和引导本地区企业走一条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保持产业发展后劲。

2.2.6 物流信息化运行效果评价。从内蒙古自治区2010~2014年信息化基础设施评价结果来看(表8):①在此期间物流服务客户满意度持续提高,表明内蒙古地区物流业服务状况大大改善;②物流信息化研发费用逐年增加,但增加幅度不大,区域物流社会化发展程度有较明显的提升,说明近几年内蒙古地区在“物流一体化”进程中的步伐逐渐加快,基本与本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相适应;③物流市场交易规模大幅度增加,这也与内蒙古特殊优越的地理位置是分不开的,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内蒙古对外蒙和俄罗斯的进出口贸易额占较大比例;④2011年后内蒙古地区的物流产业园区数量急剧增加,在国家发改委2013年的《全国物流园区发展规划》中,将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列入一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通辽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列入二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也正因如此,2013年以来,内蒙古物流产业园区指数增长迅速;⑤物流信息化政府扶持力度指数逐年提高,说明近几年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陆续出台了大量促进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助推了内蒙古地区的物流产业发展。

2.2.7 综合评价。将2010~2014年内蒙古物流业运行数据,运用本文构建的物流产业信息化评价模型,可以计算得出内蒙古自治区物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指数如表9所示,可以看出,内蒙古物流业信息化指数在逐年增大,说明内蒙古地区物流业信息化水平在逐年提高,与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事实相一致,依据国家信息化发展指数评价的判定标准,可以判断认为内蒙古自治区在2011年以前物流业信息化处于较低水平,2012年以后处于中等水平,说明从2012年以来,内蒙古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增长平稳,物流业发展较快,产业信息化程度明显提升,但与物流产业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与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内蒙古未来的物流信息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 结 论

通过上述分析,综合来看,内蒙古自治区在2009~2014年间物流信息化发展较快,在区域物流产业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各年的指数评价结果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当时现状一致性较高,基本上能够反映内蒙古历年在本地区物流产业方面的所做的工作和发生的实际状况,说明该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以及权重的选取与设置比较合理,利用其对地区物流产业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价基本可行和有效。

参考文献:

[1] 孟兵,吴群英. 基于主成分分析在山东省物流绩效评价中的应用[J]. 现代经济,2007(9):37-39.

[2] 麦强盛. 广东省物流业综合评价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11(3):37-38.

[3] 谢红燕. 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研究[C] //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and Business Management, 2011.

[4] 陈大勇,陈梦琳. 区域生态物流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分析[J]. 商业时代,2010(7):30-32.

[5] 王小建,王健伟. 物流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J]. 铁道运输与经济,2009(10):70-74.

上一篇:浅论提高学生微课学习效果的策略 下一篇:模糊容忍度与专门用途英语阅读水平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