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服药依从性对照研究

时间:2022-10-11 09:02:26

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服药依从性对照研究

【摘要】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服药依从性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符合标准的160例出院精神病患者的服药情况及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和分析。结论 患者的服药依从性与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成员对其的支持理解情况、药物种类的多少有较大关系。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服药依从性;对照 作者单位:071000 河北省荣军医院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病因未明的且病程长、复发率高社会功能明显低下的精神疾病,其症状的控制以及预防反复发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因此患者出院以后依然需要很长时间坚持服药治疗。有研究报告显示坚持药物治疗成功者的复发率为34%,而未能坚持服药者的复发率为83%。如果可以增强精神分裂患者对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依从性,就可以降低本病的复发率[1]。国内外科研人员对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做过不少研究,本文对160例出院精神病患者的服药情况及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和分析,以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减少疾病的复发。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08年3月至2011年2月本院出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共160例。其中男84例,女76例,年龄17~59岁,平均(39±11)岁,平均发病年龄为(25±5)岁,病程为(220±148)个月,有婚育史的90例,无婚育史的50例,出院时痊愈88例,显著好转32例,好转26例,无效10例。入组标准:①符合中国精神疾病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②发病2次以上并且无重大躯体疾病。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根据相关因素自行拟定治疗依从性相关因素调查表,见表1。包括:一半人口方面资料;重大生活事件的发生;家庭成员支持理解情况分为:①好:家庭成员及与患者有关的人员(除医院内人员)之间关系融洽,家庭经济情况好。②一般:家庭成员及患者有关的人员(除医院内人员)之间关系一般,勉强给予经济保障。③差:家庭成员之间经常吵架,闹矛盾不和谐,不能给与经济保障;

随访情况分为:①及时:依次为20 d,60 d,半年定期随访。②不及时:时间间隔延误或错过;相关精神疾病访谈内容掌握情况;药物副反应及服药数量等。由科研人员对受试者进行电话询问或家庭访查,通过对受试者的观察及调查情况及家属的反映,如实填写。122 评定方法 对受试者的药物依从性采用临床疗效总评定量表[2],分为:①完全依从:患者出院后能按医嘱坚持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②部分依从:出院后不能按医嘱维持用药、间断服药、自行减药或用药一段时间后自行停药。③不依从:出院后即完全停止服用抗精神病药物。123 统计方法 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2 结果

表1可见,患者对相关抗精神病知识理解和掌握的情况及其家庭成员对患者的支持理解情况越好,服用药物的依从性就越好,反之就较差(P

治疗依从性是指患者对医嘱及相关指导的服从或遵守的程度,精神分裂症是目前最常见的重型精神病之一,病程迁延,复发率高,大约85%的患者在5年内病情复发[3]。精神分裂患者出院后面对的最重要问题就是社会带来的种种困难和压力。研究指出:精神病患者对治疗的不依从性是精神疾病复发的最主要原因[4]。AquilaR[5]等专家在研究别强调:服药依从性必须在“康复联盟“(注:康复联盟是一个网络支持,由患者治疗医师、家庭成员、朋友及其他照顾者组成)的范围内,才能有更好的效果。本文结果显示:家庭支持越多,患者的药物依从性越好,而30岁以上的患者药物依从性较好很可能与他们得到了更多的家庭和社会支持有关。重大生活事件的发生与否与药物依从性有很密切的关系,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持久的家庭干预对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很有帮助。医务人员及时的给予指导,有利于提高护患者的信息沟通,能够及时掌握患者的心理变化并根据具体情况给予干预。本文资料显示:患者对抗精神病知识理解掌握情况,药物副反应的发生、药物种类的多少均对患者的服药依从性产生影响。可见,加强相关精神病知识的宣教工作,尽量减少药物剂量使服药变得简单容易,避免药物副作用提高服药后的效果,均能提高药物依从性。

参 考 文 献[1] 于建新.精神分裂病维护治疗中的依从性研究.国外医学・精神学分册,1995,22(4):205.[2] 杨德森.行为医学.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285.[3] 徐志达,翁永振,侯世文,等.药物自我处置模式对精神分裂症疗效的随访研究.中华精神科杂志,1999,32(2):9699.[4] Pelenay C: J PsYCHOSOC Nars Ment Health Serv,2002,36(11):2834.[5] Aquila R, et al: J JClin Psyshiatroy, 2006,60(Supp119):2327.

上一篇:医康复护理在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下一篇:长春市宽城区2010~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