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人才培养过程探讨

时间:2022-10-11 09:00:03

新建本科院校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人才培养过程探讨

摘 要:我国教育部提出一部分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要求,这对新建高校专业建设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新挑战和新要求,同时也给学校专业带来新发展机遇。新形势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设计关系到培养人才质量。注重培养人才的过程的研究,是对专业建设从质量的角度改造提升内涵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人才培养过程 专业建设质量 新建本科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5-183-03

一、教学改革

我国教育部提出一部分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要求,这对新建高校专业建设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新挑战和新要求,同时也给学校专业带来新发展机遇。结合我国高教改革和培养人才的新形势、新要求,我们对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大力度地改造和完善,确立了符合专业特点和地方实际需要的人才培养内容和机制,具体方面如下:(1)切实完善本专业人才培养,规范本专业学位学生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学习、学位授予等重要环节,确保培养质量,凸显专业特色,努力提高契合社会需求率;(2)将涉及到专业定位、培养规格、培养目标、职业定位和就业方向、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发展的培养方式、新课程设置体系构建以及实践环节(含创新创业教育)的补白等内容;(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构建相应的培养机制,即专业培养、多元化培养与就业创业相结合。

近年来,本专业在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做了有益的突破,实现了教学各个环节由封闭办学向开门办学实质推进:建立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与社会的合作关系――引入市场机制,加强社会外部联系,与农业局、农科院、农业合作社、市规划馆以及涉农企业、农村电商机构、休闲农场、农家乐和名镇名村等部门和行业紧密合作。通过这样大力度地引入市场机制,不仅实现借助政府相关部门的力量和资源对专业发展的支撑和补充,拓宽资源渠道来源,还加强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发展灵活性和社会交往的开放发展能力。这样引入市场机制还促使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调整人才培养的数量、结构和层次,增强大学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此外,通过这种大力度地引入市场机制,加强专业与社会外部的联系,吸引社会人士参与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和建设和治理,帮助了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更加明确其使命定位,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并完善对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有效监督。

近几年来,本专业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人才培养方式为主线,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专任教师积极开展专业教学改革研究,成功申请校级教学改革项目4项,完成和在研校级教学改革项目4项,发表教研论文近10余篇。

二、课堂教学

(一)教学大纲的制订与执行

目前开设的所有课程均有教学大纲,所有课程均按照大纲严格执行。

(二)教学内容对人才培养目标的体现,科研转化教学

本专业教学内容上集中以农村区域发展实践教学案例出发佐证学生所学知识的效力;强化以农村区域发展理论引申方式扩展学生所学知识的深入;着力以农村区域发展教学试验方式提升学生所学知识的实践;以农村区域发展全新知识方式填补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空白。通过这样一个过程有力地促进了教学内容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作用发挥,使教师的自身科研素养转化为所学对象所接受的内容,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不囿于书本教材,从而很好地实现了科研转化教学。

(三)教师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式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也进行了改革完善,在讲好、讲清理论的同时,根据理论内容联系实际,使实例与原理相结合,融为一体,力求达到用实例充分论证理论,使学生对理论学习更扎实;通过理论结合典型实例,培养学生养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力求少而精,突出重点,通过分析阐释,启发学生自主思考、由浅入深、渐进深入、攻克难点。遵照认识规律,注重从生动的现象和较浅显的心理层面入手,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的科学性。课堂引进竞争机制,培养创造性竞争思维观念;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发展性;活动的问题性、互动性、实践性;思维的独特性、开放性、创新性,使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各环节教学从不利于学生学习的方式本质上得到改善,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发展。

(四)考试考核的方式方法及管理

为进一步深化农村区域发展专业课程考核与评价改革,科学合理地测评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以人为本对学生的能力进行整体评价,推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改革,不断促进培养人才目标实现,农村区域发展专业进行了一些课程的考试改革探索,比如根据课程性质变闭卷考试为开卷考试、小论文考试、调研报告考试等。通过这些多样化的改革,使过去那种以理论考试为主、以期末统一考试为主、以闭卷考试为主、以一次考核为主,考试内容单一老化的考试方式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改变,促进了培养目标的落实。

(五)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

总学时3392,其中,理论课程学时2048,实践课程学时1344。总学分160+8,其中,通识平台课程3分,学科平台课程51学分(必修2分),专业模块课程36学分(必修课程18学分),实践教学环节34学分,创新创业活动8学分。

(六)小班化教学及分层分类教学情况

一些课程一定程度上实现小班上课教学。

三、实践教学

(一)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分段式实践更具具有针对性

1.农村电子商务实验。按照实验教材落实,提交实验报告(1学分)。

2.农村区域发展实验。分两段进行:按照实验教材落实,第二学期为农村发展规划实验(0.5学分)、农业经济管理实验(0.5学分),并分别写出相应的实验报告(不低于3000字)。

3.ERP沙盘模拟进阶实训(含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沙盘模拟经营)。分两段进行:第四学期为初级、中级实训(1学分)、第五学期为高级实训(0.5学分)。

4.农村区域发展专业见习。要求教师带队分组进行,见习地点市规划馆、省市级示范镇(1学分)。

5.农村区域发展规划参观学习与实践。要求教师带队分组进行。学生再自选目标项目,完成并提交发展规划材料,地点:市规划馆、省市级新农村建设典型的规划组织机构部门或发展改革部门(1学分)。

6.休闲农业发展调研。要求教师带队分组进行规划、设计和营销实践,地点:古镇古村、名镇名村、农家乐、休闲农业园、农场、农庄、采摘园、休闲度假乡村等,并提交不低于3000字数的调研报告(1学分)。

7.农业生产技术实习、生态农业考察。分两段进行:第二学期为农业生产技术实习(0.5学分)、第七学期为生态农业考察,并提交不低于3000字数的考察报告,考察对象:农场、农业生态观光园等相关机构和单位(0.5学分)。

8.农业推广实践。校外实践基地或农博会展,要求以实践项目驱动的方式进行(1学分)。

9.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调查方法实习。校外实践基地,并提交不低于3000字数的调查报告。

10.农村新型城镇化发展与新农村建设考察。校外基地实践考察,并提交不低于3000字数的考察报告,考察对象:国家、省市级示范镇、新农村建设典型(1学分)。

11.农村经济管理实践。校外基地实践,并提交不低于3000字数的实践学结报告(1学分)。

12.企业经营管理实习。分两段进行:第五学期为涉农中小企业实习(1学分)、第六学期为农村专业合作社实习(1学分)。

13.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学年论文。校内外训练结合。其中,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是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第5学期本专业训练学生科研能力的项目,对学生进行训练,并提交项目训练的合格立项书(1学分);第6学期结合立项项目完成学年论文,需要学生提交不低于5000字论文,在学报或省级公开刊物或被县级及以上政府机构部门采纳,有盖章证明(1学分)。

14.作为科研训练的组成部分,学生在第4学期结束后,必须要完成一篇不少于3000字的读书笔记(放暑假前提前将暑假读书笔记的专业书目下发给学生,含国内外专业文献资料。书目学生也可以自选,但必须经过教师审核通过),开学一个月内教师按百分制评分后,将读书笔记签字和成绩一起提交教务科。

15.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性毕业实习。毕业实习也可以是就业性实习,实习结束时需要学生提交不低于5000字的实习报告(8学分)。

16.毕业设计(论文)。要求毕业设计必须结合专业和实习实际、或结合指导教师研究方向,在专业性毕业实习中完成,全面符合培养目标要求,质量好,按要求提交论文(10学分)。

(二)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开放情况

实行短学期。2014年第二学期本专业设置两周时间用于实践教学。短学期主要内容包括思政课程实践,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指导、实训等集中实践环节,主要开设通识选修课程(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辅修专业课程,国内外知名学者的开放性课程及讲座,部分研究性、开放性、综合性实验,16学时以内的课程,各类重修课程,各类竞赛的集中培训,创新创业教育等,通过内容丰富、安排有效的短学期教学,旨在提高学习实践能力。

本专业以贯穿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业创新能力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促进学生基本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充实校内外可利用教学资源,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在实验、实习基地建设中,本专业开设了会计、ERP和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创业实践基地项目等模拟实训等,在学生相关实验、实训中发挥了较好作用。全年实训教学中心总开放人时数达到了本专业培养人才要求。

(三)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的落实及效果

本专业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按计划执行落实,效果良好。本专业非常注重加强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毕业论文环节管理,严格按照学院要求确保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的进度和质量,尤其是毕业论文工作的开展针对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关的规定和措施,确定了统一安排、统一进度、统一要求、统一答辩的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紧密结合生产实际、教师科研课题选题、创新性实验和学科竞赛进行选题。制定了严格的时间表,并定期进行检查,保证了毕业设计的进度;制定了统一的毕业论文模版,保证了论文格式的一致性;严格答辩程序及成绩评定,经过了一次答辩、争议和争优答辩及二次答辩三个阶段。本专业重视论文质量建设,2014年的论文由浙江理工大学相关专家对论文质量进行评审,对促进专业毕业生论文质量提升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第二课堂

将社会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与专业学习、就业创业等结合起来,根据“学校组队”与“二级学院组队”相结合、平时与假期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2014年总计组织5支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全省各地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科技活动及育人效果出现可喜成就:《两千里栽培出新园艺师》获浙江省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三等奖。

学生始业教育使学生对专业有了明确认识,身心健康教育情况良好,使学生由对填报的专业只有一个粗浅的了解,进而对于本专业学什么、将来要干什么以及所学专业就业前景怎样? 有了更多准确的信息把握,让新生更具体的认识本专业、教新生如何学好本专业知识和应具备怎样的专业思想更具体。通过我们对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介绍和专业思想教育,从本专业依赖的学科的发展史及特点、学院专业的发展现状、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专业的就业前景和社会评价等方面进行细致讲授,帮助新生认识专业,树立正确的专业学习态度和专业思想,使学生真正坚定专业的选择、增强学习信心,进一步达到爱专业、爱行业、爱学习的好品质,从而奠定了大学学习和走向人生的成功基础。

五、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新形势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设计关系到培养人才质量。注重培养人才的过程的研究,是对专业建设从质量的角度改造提升内涵的重要方面。尽管我们的改革在一些方面有实质上的推进,但通过查找差距,我们也深刻认识到:专业建设和专业质量还需要在多方面下功夫。只有深化改革,才能加快发展的步伐。为此,需要从如下方面采取措施:

1.在校外国留学生情况、本科生国外交流学习情况、本科生省内外交流学习情况,目前没有。但目前已与国内外几个大学进行了横向联系、商谈交流合作事宜。

2.采取措施使学生在参与教师的创新科技活动中有更好体现,例如通过选拔优秀学生做老师的帮手,参与教师科研等;需要鼓励教师带领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专业性比赛,争取取得好名次。

3.亟待学校和学院两级地方合作工作部门配合专业建设发展需要,加快与社会相关行业、部门和机构对接,积极落实和承担校外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工作,满足专业建设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余德贵,朱利群,王党委,裴海岩.大学本科本土化人才能力需求分析及培养途径研究――以南京农业大学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5(15)

[2] 黎孔清,朱利群.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本土化人才定向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5(22)

[3] 朱利群,蒋楠,郭军洋.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本土化人才定向培养模式构建初探[J].江西农业学报,2015(09)

[4] 邵书慧.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2)

[5] 刘飞翔,陈亚云,张扬,陈立军.培养海西新农村建设技能型复合管理人才――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创新[J].实验室科学,2011(06)

[6] 陈碧芬,吴宗D,张文昌,张小龙,刘飞翔.以农科大学生创业为导向的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5(06)

[7] 王云翠,陆建飞,郭文善.校地合作创新农村基层人才培养的探索――以扬州大学与张家港市合作培养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人才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5(10)

[8] 袁培.新疆“农村区域发展”新专业市场定位及人才培养思路探索[J].时代教育,2014(13)

[9] 黄彬.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完善:新挑战、新思路和新特征[J].湖北社会科学,2014(12)

(作者单位:丽水学院商学院 浙江丽水 323000)

[作者简介:黄彬(1962―),女,广东江门人,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西方经济学专业,获博士学位,教授,硕士生导师;主持和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省社会科学基金等课题10余项]

(责编:纪毅)

上一篇:加强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下一篇:江淮汽车企业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