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中的灯彩

时间:2022-10-11 08:38:20

民间艺术中的灯彩

摘要:文章主要概括了灯彩的种类,历史的情况,灯彩作为中国古代传承下来的民间艺术,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在现代社会,它的审美价值更为突出,我们应该予以重视和保护。

关键词:灯彩,形式美,功能

Abstract: the paper mainly summarizes the types of lantern, history, is passed down as Chinese ancient folk art, has the very high practical value and aesthetic value, in the modern society, the aesthetic value of the more prominent, we should be paid more attention to and protection.

Keywords: lantern, structure and function

中图分类号: J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中写道元春回家省亲后,曾赠送了一个灯谜给正在热火朝天猜灯谜的贾家小姐们猜,灯上面的谜题是“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打一”。谜底是爆竹。其中对此彩灯的描写到,“只见一个小太监,拿了一盏四角平头白纱灯,专为灯谜而制”。猜灯谜这个传统游戏的流行可见一斑。

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富有讥谏,规诫,诙谐,笑虐的文化游戏。谜语放在灯上,供人猜射,最先开始于南宋,每到元宵节,人们总要分曹射覆,引为笑乐,灯谜是依附于灯彩上的一种娱乐,而灯彩艺术的发展也依赖着这种游戏的传播与传承。

灯彩在民间也叫“花灯”。多在传统节日,婚寿吉庆之时悬挂,以烘托喜庆气氛。它既是一种照明器具,又是传统节日的应时之物。民间灯彩最初是由皇宫的灯彩发展而来的,而宫灯起源于元宵节张灯。时间约为汉地,而关于元宵节张灯的来历一般有三种说法:祭司说,道家说和佛教说。中国的灯笼又称为灯彩,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

各个时期各个朝代,流行的灯彩当然各不相同。灯彩在民间的广泛流行,大约是在南北朝至隋唐之际,至宋代达到了高潮,在唐宋举行盛大的灯节活动中,涌现了一批豪华精致的灯彩。据文献记载,唐宋灯彩主要有:灯轮,灯树,灯楼,灯牌,灯笼,灯俾,松脂灯(又叫孔明灯),灯山,灯球,走马灯等。元朝的谢总可就写过《水灯》《雪灯》《走马灯》《莲灯》《天灯》《书灯》等多首咏灯诗。在明清时期流行的有墨纱灯,夹纱灯,满堂红,尤其是冰灯等等,如果从有记载的南朝到清朝为止,至少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民间的灯彩是丰富多彩的,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民俗文化,所以民间灯彩也会有差异,比如有甘肃面灯是为了卜旱涝,江苏的放河灯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而南方地区一直流行着舞龙灯的习俗等,无论什么形式的灯彩,都寄予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福建泉州灯彩和湘西凤凰花灯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灯彩。

首先,福建泉州的灯彩最早流行于南宋时期,当时福州的花灯就有“晃耀夺目,爽侧心目”的说法。随后泉州又有“月牵古塔千年影,虹挂长街十里灯”的美誉。泉州灯市上的花灯不胜枚举。卖花灯的也各种各样,有拎着的,有用竹竿抬着的,有挂着在树上的。走起路来,只见花灯移动,不见人影移动。泉州灯彩在制作工艺上,由于使用的材料不同而分为木质骨架,铁丝扎骨,竹篾扎骨几种。工艺相当的复杂,犹如江南的园林,小巧而别致,艳丽而推脱,实为自成一家。

湘西凤凰花灯的制作室一门古老的民间工艺。凤凰花灯只要原材料是竹片,篾条,木棍,扎成各种人物,动物,花草虫草虫鸟,用具等形象,然后再糊上皮纸,施上彩绘,形象逼真,惟妙惟肖。春节时就会放灯,耍灯,纸扎偶的狮子头,龙头,蚌壳,虾子,云朵,盆花等灯千姿百态,五彩缤纷。其中耍龙灯最为流行,有一种龙灯主色调为青莲色,配上中国红,古朴而大方,夸张的眼睛和嘴巴是龙所特有的特征,一般情况下嘴巴适可以活动的,象征着能驱魔辟邪,给人们带来安详与丰收。整个龙头造型生动,惟妙惟肖,用色大胆而古朴,体现了浓郁的中国特色和当地民俗文化。如今,花灯中形形的现代光已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油烛火源,凤凰这个古城的花灯将变得极其珍贵。

从这两个地方的灯彩可以看出,不同的地域文化繁衍出不同的民俗文化,各个地方的灯彩便大不相同,各具特色,在中华文化长河里争奇斗艳,各放异彩,这种民间美术的地域性也局限着艺术形式。各地的灯彩的制作都是就地取材,物尽其用,而材料便限制了灯彩的艺术形式,也就产生了灯彩的多样性。

宫灯当时是作为皇宫的照明用具,随着经济的发展,皇家贵族开始享受追求,宫廷生活异常奢侈,人们开始从物质追求转向精神追求。当时统治阶级宣扬元宵节张灯,提倡民间制灯,是为了粉饰太平,维护其统治。也正是因为统治阶级的支持,才能使民间灯彩艺术如火如荼的展开,灯彩的审美功能也飞快的发展起来,各地的各种各样的灯彩都开始崭露头角,灯彩也由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发展处一种新的功能――娱乐功能。很多地区,灯彩已经不是为了照明了,尤其是现代的社会,而是为了娱乐,玩耍。可见,灯彩主要功能有照明,欣赏和娱乐。我认为如果主要按功能爱划分灯彩的形式美的种类,也主要可以分为三种:主要做照明的用的。如《大红灯笼高高挂》里的大红灯笼,只是竹篾,砂纸等制作而成的。它的工艺相对简单,主要是起照明作用,所以去掉了繁枝末节。其次,是以欣赏为主要功能的灯彩,它的造型独特,制作工艺复杂,一般都集中的艺人全部精力,他们的制作技巧和创作思想和审美心理,像这种灯彩的价值都很高,尤其是它的审美价值,能抓住欣赏者的眼球,形式美是其主要价值。

灯彩历来都受到人们的重视,只有在隆重的婚庆节日才会大量张灯。如《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中对大观园元宵节时张灯的描写“贾妃下舆登舟,只见清流一带,势若游龙,两边石栏上,皆系水晶玻璃各色风灯,点的如银光雪浪,上面柳杏诸树-----上下争辉,水天焕色,真是玻璃世界,珠宝乾坤。”这一段描写精彩的呈现了古代人们在喜庆日子张灯的情况,如今这一风俗习惯却只在少数地方保留了下来,实为可惜从事手工制作灯彩的艺人也为少数,希望这种灯彩和灯彩文化能得以传承。

注释:

1, 引自《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作者冯其庸)第351页第二段

2, 引自《中国民间美术》(作者易心,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46页第2段第一句话。

3, 引自《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作者冯其庸)第270页第2段

参考文献:

《中国民间美术》(作者易心,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作者冯其庸)

《中国民间美术教程》(作者孙建君,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上一篇:浅谈安全防范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下一篇:览展示设计基本法则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