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的变化

时间:2022-10-11 06:22:33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的变化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迅猛发展,创新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崭新概念,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成为一个国家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内在要求。作为学校德育工作主渠道的中学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在新课程条件下.为适应新时代的需要,作为知识传授者一教师的角色将发生变化。

一、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

在以往的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处于“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地位,学生完全任教师摆布,受教师的灌输,教师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师生之间的关系显然是不平等的。

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存在两个心理。一个是感觉一思维一知识、智慧(包括知识技能的运用)的过程;另一个是感受一情绪一意志、性格(包括行为)过程。前者是一种认知过程,是智力活动;后者是情感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缺一项都不成其为真正合理的学习过程。只看重认知过程,却忽略情感过程,丢弃了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巨大作用,是当前学生厌学和课堂教学效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是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和学生都是有情感、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政治教师应通过特定情境的创设,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想象进人一种情境,让学生尽情体验某个典型角色或特殊事件过程。教学中教师充分地接近和了解每一个学生,强化民主轻松的教学气氛,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看法、意见、疑惑、质疑,尊重学生的人格,同时学生尊重教师的劳动。师生在教学中情感交融、气氛和谐,才能达到师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建立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实现知识、能力、觉悟三者统一的教学目标。

二、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

每个教师都知道,我们的教学对象既不是一个待灌的瓶,也不是一个无血无肉的物,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只重视对知识的传授、忽视“人”的发展.这种做法是错误的。教师应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发展能力.包括开发学生的一般能力,即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注意力,也就是智力。同时,还包括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特殊能力,主要有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创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要善于进行科学思维,能够进行探索、开拓创新。也就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既学习掌握知识,又必须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同时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教学过程应该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一个身心发展潜能开发的过程。从而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

三、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要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的每个方面都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一刀切、统一要求、统一规格——这是现行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备课用一种模式,上课用一种方法,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一种标准——这是要把千姿百态、风格各异的学生“培养”成一种模式化的人。显而易见.一刀切、统一规格既不符合学生实际,又有害人才的培养,更谈不上调动全体学生的求知欲望、学习积极性。人海茫茫、教诲无边,既没有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没有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我们必须研究学生的差异,找到因材施教的科学依据。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教学教育方法。

四、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使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不利于学生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新课程提倡,教就是为了学生的学,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的社会现象以及新鲜事、新难点、新社会热点问题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及争论,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五、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重结果轻过程是以往课堂教学中一个十分明显的弊端。所谓重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重点背诵标准答案。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一概括一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重视过程的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揭示知识的发展过程,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增长知识,增长才干。

如果学生对自己学习的概念、原理理和规律的过程不了解,没有能力开发和完善自己的学习策略,那就只能是死记硬背和生搬硬套的机械学习。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往往经历(具体)感知一(抽象)概括一(实际应用)这样一个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有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是“感知一概括”,也就是说学生的认识要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从而得出知识的结论。第二次飞跃是概括一应用,这是把掌握的知识结论应用于实际的过程,显然,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实现了这两次飞跃,教学目标才能实现。

如此看来,过程是不可略的,压缩或省略学生的思维过程,直接让他们得出结论或抄袭前人提供的答案,这种做法是舍本求木,对学生的学习是十分有害的。

六、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

从信息论上说,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共同组成的一个信息传递的动态过程。由于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同,存在以下四种主要信息交流:以讲授法为主的单向信息交流,教师施,学生受;以谈话法为主的双向交流方式,教师问,学生答;以讨论法为主的三项交流方式,师生之间相互问答,以研讨为主的综合交流方式.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做实验。按照最优化的教学过程必定是信息量流通的最佳过程的道理,显而易见,后两种教学方法所形成的信息交流方式最好,尤其是第四种多向交流方式为最佳。这种方式把学生个体的自我反馈、学生群体间的信息交流,与师生间的信息反馈交流及时普遍地联系起来,形成了多层次、多通道、多方位的立体信息交流网络。

这种教学方式能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对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行“互补”.达到共同提高。这种方式还加强了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和师生之间的纵向交流,并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组成网络,使信息交流呈纵横交错的立体结构。政治教师应力求采用最优化的信息传送方式.确保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系列学生主体活动的展开与整合过程。

七、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

教学方法的大忌是单一化、模式化、公式化,现代教学却要求教师树立特色意识,形成个性化教学,那么怎样才能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教学呢?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墨守成规,而是勇于创新、积累、总结提高。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未来新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不拘泥于一种形式或一种模式,由于模式往往暗示了一种定势,容易禁锢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影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因此.只要达到教学目的的、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习,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是可取的。教师要灵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如:情感体验法、互动研究法、交流研讨法等,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处理,编制和优化教法,形成富有个性的教学风格,培养有智慧、有创造性的一代新人。

新课程由于课程教材的开放.教师教学的方式与学生学习的方式也要开放。强调教学内容要回归生活.密切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要学生学习“生活化的知识”和“有生命力的知识”。就要让学生懂得学以致用。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大胆质疑,敢于向权威挑战。这一切.都为教师的教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顺应这种变化.教师必须创造性地教,更有艺术地促进学生创造性地学.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适应性、实用性和发展性.关注教学中的随机性、策略性和交往性,一切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地教学在这里都是没有生命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应该是教与学的设计者与创造者。

如在教学中把语文、数学等课堂搬到学校的篮球场.或街道、校外活动场地.指导学生观察、写作、欣赏,认识米、分米、厘米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可收到出人意料的好效果。学生不但掌握了书本知识.学会了运用.而且通过动手实践.从中发现了不少有趣的问题。

其实.教与学的过程是一次师生共同生活的过程、体会实践的过程、发现创新的过程。教师只有用研究者的精神,去钻研开发教材,延伸、拓展课堂空间,利用一切社会生活资源,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成为孩子们健康成长、不断发展的乐园。

上一篇:我的班级管理理念 下一篇: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