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QQ看互联网

时间:2022-10-11 06:16:38

透过QQ看互联网

“今天你上网了吗?”这个几年前最时髦的开场白今天你还敢用吗?2008年3月,中国网民总数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这则振奋人心的新闻顿时让全世界为之惊讶和不安。中国网民群体的迅速崛起,正在给整个互联网世界带来哪些改变?面对互联网“崩溃论”的威胁,中国互联网界又会做出什么反应?

近日,本报总编孙定与腾讯公司CTO熊明华对此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互联网可能会崩溃

未来5年,中国互联网的用户数量应该会翻一番。如果在相应的带宽、人员、IDC(互联网数据中心)等方面不能跟上发展,就会出现类似“美国2010年互联网将崩溃”的灾难,在中国,时间大概会是2013年。

孙定:最近全世界都在关注2008北京奥运会,其实在网络上人们表现的热情,要比在真实世界更加强烈。中国网民基数本来就非常大,奥运等事件会引发更巨大的访问量,另外网络视频业务在国内外发展很快,这也会产生很大的存储和带宽占用问题。

所以,巨大的访问量上来以后,互联网基础设施怎么办?中国互联网会面临什么样的挑战和压力?比如说带宽被耗尽的问题。美国人和欧洲人说2010年互联网将崩溃,腾讯公司是不是存在带宽和基础设施不足等方面的压力?

熊明华: 这个问题非常尖锐,也非常及时。腾讯公司每年都要做规划,包括一年规划、三年规划和五年规划,其中也提出了一个类似的观点: 要增加我们的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如果腾讯公司不能很好地控制单个用户、单个业务的成本,那么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公司的利润会被成本吃掉。

人力是互联网公司主要的成本之一,因为互联网聚集了最优秀的人才,人力成本相当高,但这是相对固定和可控的。不可控的就是您刚才所说的带宽、存储、电力和机房。

未来5年,中国互联网的用户数量应该会翻一番。如果在相应的带宽、人员、IDC等整个方面不能跟上发展,中国就可能会出现类似“美国2010年互联网将崩溃”的灾难,在中国,大概会是2013年。这个问题从企业内部来看是绝对有可能的,而不是耸人听闻。

孙定: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用什么互联网技术解决现在的带宽不足和基础设施跟不上等问题呢?

熊明华: 从腾讯公司本身出发,我们也在积极地思考如何应对这个挑战,绝不能坐以待毙。

第一,引导带宽峰谷优化。举个简单的例子,中国用户一天24小时用带宽的峰值情况是非常有规律的: 每天半夜12点到凌晨6点的时段带宽空置率很高,高峰期可能是晚上6点到10点,特别是网吧用户和家庭用户。腾讯公司在研发产品和提供服务的时候,会考虑在带宽相对比较闲置的时间段做内部的数据同步,比如说用户上传照片。这样整体上优化了带宽的使用效率。

第二,服务器定制化。以前中国很多企业在服务器能力不高的情况下,会把CPU内存和硬盘通用化,就是说这台服务器什么都做,做计算也做存储。现在我们从整个软件架构层面考虑了这个问题,决定进行服务器定制化。存储服务方面就有专门的存储服务器设备,这在能耗控制方面、计算和存储的运用方面就更容易优化。作为一个软件企业,我们的研发人员会从我们的体系架构、运营模式、服务模式出发去完成这个目标。

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企业与企业之间强强联合,推进互联网的可持续发展,这是腾讯已经开始在做的。腾讯认为,除了企业要积极应对这种可能出现的互联网危机外,政府也应该挺身而出。

孙定:除了通过技术手段来缓解互联网压力,从整个互联网企业角度出发,您建议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办法和措施,来应对未来的互联网压力和挑战?

熊明华: 前面讲的技术解决办法是我们做的第一步,第二步我们希望跟Intel、IBM这些在硬件方面有非常多研发投入的公司进行强强联合,我们希望从最底层的硬件开始,在定制化方面做一些事情。具体到这个服务器里面有哪些功能、哪些芯片,能耗是怎么样的,我们会提出具体的研发规格。

比如说腾讯跟Intel的合作,我们会在腾讯研究院里成立联合实验室,Intel会把觉得较好的、环保的、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一些设计,或者他们已经在美国或其他市场,经过一段短时间测试后,发现比较可行的方案拿到我们这里来,我们再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和业务做定制化。

强强联合推进互联网可持续发展,腾讯会持续将这件事做下去。

孙定:中国互联网是世界第一大互联网市场,这既是中国普通网民的骄傲,也是整个国家的骄傲。面对这种现实和未来的互联网危机,中国政府应该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

熊明华: 腾讯希望在政府层面上得到有力支持,我们要做的第三步是,呼吁政府建设下一代中国信息高速公路。因为中国的产业升级是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升级、发展等问题的。中国产业升级的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就是信息服务,信息服务里最现实、最有生命力的就是互联网服务。

今年3月份中国投资2000多亿元建设北京到上海的“高铁”,这个投资是中国现代化最重要的象征,因为日本、法国等国家都在使用高铁。5年以后中国有这个“高铁”的时候,从硬件基础设施来讲这代表了中国的现代化程度。当政府在全国范围内投资更多的钱建更多的高速铁路时,我们呼吁和希望政府能像修类似公路、铁路这种的投资力度来投资建设“信息高速公路”。

之前中国政府已经做了非常多的努力,但是腾讯公司的业务就涉及到好几个网,除了电信网还有移动网、广电网,在下一个5年或10年,怎么把这些个网变成一个信息高速公路,这需要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乃至整个国家来规划。

所以我也希望能够从媒体的角度和企业的角度共同来呼吁这件事,让我们的决策层、政府层逐渐意识到像投两千亿或者两万亿这样的决心来建下一代的中国信息高速公路。

孙定:中国网民总数超越美国只是中国互联网崛起的一面旗帜,但真正强大还需要把互联网联合起来。

熊明华: 对,讲到第四步,就又回到了互联网企业本身,腾讯愿与行业分享带宽优化技术。

中国每一个省的电信、每个市的电信带宽,如果在整个资源的优化、分配方面能做到比较合理、公平,中国还是有很多空余资源可以用的。我们愿意把自己的带宽优化技术分享出来,并将这些架构和能力向中小企业去推广,这也相当于腾讯公司为整个行业做出了一点贡献,同时这也能提高我们公司作为一个优秀互联网企业的用户满意度。这点我们后续要加强,我们会同各大中小互联网企业联合,去跟中国这些电信公司进行这方面的联合讨论,共同优化互联网。

腾讯早已“云计算”

“云计算”仅仅是一种说法,腾讯也有能力去做这个业务。比如说,假如3000万QQ用户每个人愿意把CPU出租一点出来给腾讯,腾讯就能把多余的计算能力出租给需要它的企业。

孙定:绿色环保已经是一个全社会各领域关心的话题。在互联网领域,人们都开始计算一个数据中心能杀死多少只企鹅,在国外Google就被人称为“企鹅杀手”。因为现在互联网公司的数据中心是最庞大的,这些数据中心的能耗也是最突出的。

熊明华: 确实如此,所以今年4月腾讯公司和CPU芯片厂商英特尔公司在北京签署了一份为期数年的战略合作备忘录,共同开展一系列技术和服务器方面的合作。我们将就服务器优化,特别是能效优化方面进行深度合作。

同时,我们还将针对未来计算环境进行合作,共同在服务器虚拟化等核心技术方面展开研究,以满足腾讯公司高速增长的业务需求。

孙定:现在的计算模式开始变化了,以前顶多是跟企业级的服务器发生一些联系,现在更多的是要和互联网发生联系,用户桌面前台的东西,无论是搜索引擎也好,还是即时通讯也好,都要和后台发生联系。我们最近也看到关于“云计算”有很多讨论,它与互联网有着怎样的关系?您对“云计算”怎么看呢?

熊明华: 去年夏天马化腾(腾讯首席执行官)和我在珠海开会,我们一道坐车回深圳的路上就谈到了这个课题,只是当时我们没有用“云计算”这个名词。我可以用一个简单的用户例子来描述。

2007年夏天,同时登录在线的QQ用户达到了3000万,这3000多万计算机都连接在腾讯的服务器上,这些QQ用户可能仅仅是在聊天,计算机CPU可能只用了2%~10%,那么他的CPU 和内存肯定是有空闲的。假如说这3000万QQ用户每个人愿意把CPU出租一点出来给腾讯,那么,腾讯的服务器可能比中国银行的服务器系统处理能力,包括内存和硬盘能力还要强大。腾讯可以反过来把这些计算资源出租给一些需要做计算的人,比如说中国气象局,南方雪灾的时候,凭他们自己的计算能力根本算不过来。

我们还可以把这些QQ用户的资源,有偿或无偿拿出来共享,并以最佳的方式再贡献给社会: 有的是公益性的,有的是纯粹为学校的学术研究做贡献的,让他们免费使用; 有些是有商业价值的,比如说卫星云图处理。其实腾讯是有这个能力去做这种事情的,所以研究院目前有这种预演项目。但是这个难度也比较大,因为,一旦某个用户运算到一半突然拔掉电源,其后果将不堪设想,这其中还有很多的技术难点需要突破。

孙定:显然现在大家都很关心“云计算”,却又众口不一,最近我采访微软的CTO克瑞格•蒙迪,他就谈到了微软的“云计算”。您刚才谈到了对“云计算”的理解,那么腾讯公司目前后台的服务器有“云计算”吗?请给我们透露一下这方面的进展。

熊明华: 如果纯粹从“云计算”的理念来讲,腾讯的网络存储已有“云计算”。例如,腾讯公司提供了一种QQ相册服务,QQ用户每一天上传的照片大概有50GB,以前腾讯采取单个保存,现在则有一个统一的存储平台,任何业务部门想用这个存储空间,只需调这个模块,平台就会给你优化提供。

对用户而言,假如您是在北京的,我们尽量把您的数据存在靠近北京的服务器上。您在深圳出差时上传的,我们就会把深圳的数据给你转到北京来,转的时间就在晚上12点到凌晨6点。在这点上来讲,所谓的“云计算”,我们已经做到了。

总裁

感悟

腾讯是一家技术型公司

经过10年的发展,腾讯今天给人的印象绝不仅仅是一个QQ聊天工具这么简单。

跳开概念的定位换一个角度看,其实腾讯是一家技术型互联网公司。最近几年,互联网公司的技术发展俨然成为了IT技术向前推进、创新的主要出发点和原创点,很多新技术都是从互联网业务开始发展起来的,像P2P技术、IM技术、搜索技术、在线存储技术等都是从这儿来的。

有关腾讯的技术方面,我可以从两个层次来向大家介绍,一个是基础技术,第二个是平台技术。

基础技术主要是腾讯研究院在推动,具体包括以下六种: 第一是存储技术; 第二是数据挖掘技术,包括针对不同用户行为的分析和挖掘; 第三是多媒体编解码技术,因为中国网络环境比较复杂,该技术能满足异地同质量视频互动; 第四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也就是所谓的中文分词、文本理解和相关性,QQ输入法就是该技术的相关产品; 第五是分布式网络计算; 第六是信息安全技术,包括电子支付和3G的相关技术。

因为腾讯有很多业务平台,所以相应也就有很多平台技术: 第一就是通讯平台技术,包括腾讯的IM和E-mail; 第二是用户数据平台技术,针对海量用户的海量数据如何挖掘、管理和服务; 第三是无线平台技术,腾讯是最早通过无线业务赚取“第一桶金”的公司; 第四是网游平台技术,大型游戏的引擎、小游戏的皮肤引擎都涉及很多数学模型,腾讯都是自主研发的; 第五是支付平台技术,主要是满足“财付通”业务需求; 第六是信息处理平台技术,也就是搜索技术。(文/朱泉峰)

技术创新

如冰冻三尺

作为跟踪并报道互联网发展的记者,我喜欢采访技术工程师胜过首席执行官(CEO)。就拿腾讯首席技术官(CTO)熊明华为例,上次聊天时他偷偷地告诉我: 腾讯研究院年薪35万元招聘应届毕业生; 这次对话他又预言: 5年后“互联网崩溃”绝非耸人听闻。

我将信将疑,但确信互联网搞技术的工程师说的东西,总比其他网站CEO的陈词滥调要有趣得多。

众所周知,在香港上市后,腾讯迅速厚积“勃”发。然而,随着IM工具这种互联网沟通形式逐渐被中国网民所接受,腾讯公司其实一直在面临QQ用户的不断质疑: QQ的技术创新究竟在哪里?

这是一个无法直接给出答案的问题。其实今天腾讯运营的IM平台承载的不仅仅是文字,容量更大、占据网络带宽更大的还是图片和音、视频文件。

从最初的OICQ到今天的QQ2008,纵观这些年腾讯IM平台的变迁才能感受到: 原来QQ一直在创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技术创新也是这个道理。

当然,在探索如何创新的同时,腾讯还面临着国外的MSN对用户的争夺问题,以及国内阿里巴巴和百度在IM市场的蚕食问题。以前腾讯内部高层曾经用“漏斗理论”给我解释,进来的总比流失的多,新用户增长总比老用户走得快。

这次熊明华从另一个角度给我做了讲解: 第一,越来越多的网民开始习惯同时使用多个IM工具沟通,也就是说QQ和MSN的共存性超过了排斥性; 第二,QQ新用户的增长不仅限于三五年前的青少年人群,如今,五六十岁的老人也开始尝试用QQ聊天、打牌等互联网体验; 第三,阿里旺旺、百度Hi的参与和竞争会促使IM市场环境更加成熟。

我还私底下打听到,第三代QQ平台将会在2008年底前,目前内部代号Hummer,几乎所有的互联网服务都将整合在Hummer平台之上。技术永远在进步,有竞争对网民用户来说肯定是件好事。(文/朱泉峰)

上一篇:打印耗材:节流与环保并举 下一篇:Computex 2008吹起“迷你”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