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小题大做”

时间:2022-10-11 05:59:27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中,三维目标是否该分开来写?原本不是话题的话题,但我发现许多教学设计中把三维目标分开来写成了普遍的现象。作为一名教研员,有必要把这个问题呈现出来,让更多的教师重新认识三维目标,进一步明确三维目标各自的侧重点在哪里,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实际教学中如何制定三维目标。

关键词:三维目标跨越式互相渗透学什么桥梁

年初,我参加了北京师范大学“语文跨越式骨干教师培训”。丰富的培训内容使我受益匪浅,同时也觉得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尤其是在小组进行协同备课、说课活动中,有几个小组在教学设计上,把教学目标分列为“知识能力目标”、“过程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就令人颇感意外。这几个目标是水融不可分割的,何以分别单列?本人曾在所在小组提出疑问,未获认同。

事后,我带着这疑问进一步研读2011版新课标,且重温了余文森教授《有效教学十讲》中“三维目标”一章,更加坚定了我的疑问。2011版新课标明确指出:“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肯定了三维目标是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机械地把教学目标分成三部分与课标要求背离,也与教学实践活动严重不符。

那么,在教学设计中,老师们把三维目标分开单列的情况又是怎么考虑的呢?突出教学三维目标的重要性才这样分开列出?还是对三维目标的理解有偏差?我认为,有必要重新解读“三维目标”。

一、三维目标各自的侧重点

新课程确立了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这是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也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

“知识与能力”关注“学什么”的问题,属教学目标的核心,是教学效果的主要显性因素,是可以快速检测的,它也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课堂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通过它们得以体现的。作为一个维度的目标,有它独立的要求,但它又是其它两维目标达成的载体,即知识和能力是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以实现的依托。

“过程与方法”关注学生“怎么学”的问题,是学习的重点之一,它是隐性的,对学生的终身学习有极重要的作用,是学生由“不知”到“知”、由“不会”到“会”、由“不能”到“能”的桥梁,是知识技能获取的途径。它的核心点,通过不断优化的教学过程及方法,“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探索、思考、观察、想象、质疑和创新等丰富多彩的过程来获取知识,使结论和过程有机融合起来,知识技能和谐发展。”

二、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

“三维目标是科学的发展观、和谐的发展观,至少可以理解为科学观、发展观在教学上的体现。”这一观点强调三维就像一个人要有肌肉骨骼还要有神经系统、血液系统以及思想和精神,它是一个人的有机组成部分。

如这次活动中有个组把《白杨》一课的教学目标列为:

(一)知识与能力

1、会写6个生字,认读14个生字,正确读写“清晰、插嘴、分辨、抚摸”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3、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学习以物喻人的写法。

3、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体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通过学习感受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精神。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

目标(一)固然属于“知识或能力”范畴,但掌握这些知识或能力,也必然有个过程和方法问题,而且也不可能脱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二)的三个内容,既是“过程与方法”,也是“知识和能力”的范畴。同时“学习、运用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过程,也自然会达成目标(三)感受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精神,进而进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由此可见,这三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的。

三、实际教学目标的制定

要实现三维教学目标,首先必须深刻认识三维目标的内在联系,使其恰当地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而不是把它割裂开来,分成三个部分逐一罗列,尤其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绝不是掌握了一个什么知识或经历一个什么过程,就立竿见影形成一定的情感态度和高尚价值观念。它是一种潜在的塑造,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滋养,岂可照单列出再逐一即刻实现?倘真如此,只能是刻舟求剑、拔苗助长,又回到了强行灌输的老路。这正如温儒敏教授所说:“新课标强调教学的三维目标,但不是每一堂课都要落实三维。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是长期、隐性的目标,语文教育要靠熏陶,不可能在每一节课内全部落实三维。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必须相对集中,不可能完成太多。”因此,三维目标教学不是一种机械的形式,更不是必须的程序,而关键在于教师应具备的一种基本意识,即在一切教学实践中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独立人格,不仅传授知识,训练技能,更要引导他们通过一定的学习过程,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同时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渗透,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而任何割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位一体教学,都不可能实现这一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温儒敏.关于学习语文新课标的若干问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

上一篇:合理利用本土材料上好政治课 下一篇:莫待课堂生成时,运筹帷幄有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