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常外资流入快速膨胀及应对策略

时间:2022-10-11 04:22:18

非正常外资流入快速膨胀及应对策略

摘要:近年来非正常外资流入中国快速膨胀,其渠道和方式也呈现多样化。本文在分析近年来非正常外资流入中国的数量、渠道方式的基础上,对非正常外资过快流入的危害性进行了探析,并提出了构建狙击国际热钱“倒逼机制”、抑制非正常外资流入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外资;非正常外资;外汇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1428(2006)10-0052-03

一、近年来非正常外资流入快速膨胀

关于近年来非正常外资流入中国快速膨胀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中国主要外汇收支情况和中国外汇储备增长情况进行判断:

表11998-2006上半年中国主要外汇收支情况(单位:亿美元)

注:①表中“外商货币投资”按“当年外商实际投资额的60%”算出。

②根据《中国金融年鉴》(2004)、《中国统计年鉴》(2004)、海关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资料整理。

从表1看,从1998年到2006年6月,中国外汇收支项目中的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总体增长势头强劲,一直保持顺差格局,而且数量巨大。这对于提高中国的对外清偿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正在更大程度地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

表21998-2006上半年中国主要

外汇,收支与外汇储备增长比较(单位:亿美元)

注:根据《中国金融年鉴》(2004)、《中国统计年鉴》(2004)、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公布的资料整理。

但是,在中国外汇收支顺差延续和扩大的背后,也包含着一些值得关注的现象或问题。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从2002年开始,非正常外资开始流入中国,而且流入数量不断增大。

从表2看,这四年半时间里中国外汇收入分别累计总额为5103.40亿美元,而国家外汇储备增长累计总额为7289.48亿美元,二者出现2186.08亿美元的巨大差额。由此可以判定,近四年半中国已经由外汇流出国变成了外汇流入国,在国家正常外汇收入的同时,非正常外资开始“潜渡”中国。另据国家统计局报告,仅2006年2-5月份的四个月,流入中国的国际热钱规模合计232.80亿美元。

二、非正常外资快速涌入的主要渠道和方式

近几年来非正常外资快速流入中国的主要渠道和方式主要有:

1.假借进出口贸易渠道伺机套利。

一是虚报进出口价格。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进出口双方为投机人民币套利,双方达成默契,人为加大进口商品价格,降低出口商品价格,使商品价款项成倍放大进入中国,或将付境外款项绝大部分滞留中国,伺机套利。二是通过预收货款和延迟付汇套利。预收货款和延迟付汇是近年来进出口贸易中重要的融资手段,越来越多地为进出口商所使用。但在当前中国本外币正向利差且人民币汇率预期持续升值的背景下,即便是正常的进出口企业也不愿持汇、购汇而更愿收汇和结汇,从而在出口时更多采用预收货款方式,在进口时更多使用延期付汇方式,以争取享受利率和汇率的双重好处。据有关部门统计,2003年中国企业对外延期付款为32.6亿美元,2004年为120多亿美元,2005年为150多亿美元。三是跨国关联企业采用假贸易合同形式内外勾结,投机套利。在根本没有商品交易背景发生的情况下发生外汇收付行为。

2.通过非贸易渠道流入结汇。

由运输、旅游、通讯、建筑、金融保险、广告、咨询、会展、法律服务等项目导致的收付行为,为国际热钱流入中国提供了便利。目前主要表现为企业非贸易收汇和个人收汇两种方式。据国家外汇管理部门检查发现,由于前两年对非贸易服务缺乏实质上的真实性审核规定,国内许多企业将以前截留的外汇纷纷调入国内结汇,因而近年来广告、咨询、会展、法律等服务行业的外汇收入呈现超常增长。也有一些企业搞内外勾结,将一些境外款项充作非贸易付费引入国内结汇,转成人民币资金,投机套利。个人收汇更是成为了国际热钱流入中国的一个重要渠道。据报道,2004年1-10月,某省个人收汇结汇达48.07亿美元,前所未有。

3.以提前投资和虚假投资方式逃避外汇管理。

一些外商投资企业将原定分期到位的资本金一次性全部汇入并迅速结汇,有的再增资企业甚至在资金到位后才办理增资手续。据统计,2003年1-6月份全国外商投资结汇同比上升28%;2004年外商投资结汇更是迅猛增长,如某省外商投资结汇同比增长2.48倍。也有不少外商投资企业在办理资本金结汇时,有意化整为零,规避大额报备(按现行外汇管理要求,外商投资企业大额资本金流入需办理登记)要求,以达到绕过国家外汇管理、结汇套利的目的。更有不法外商为了达到投资套利的目的,采取虚假投资的手段向中国境内投入外汇,结汇后流入中国房地产市场或划入关联企业,甚至直接转为人民币定期存款,等待时机套利。

4.以金融项目下的外汇贷款形式投机渔利。

一是中、外资银行频繁将资金调入境内使用,存在着国际热钱从中流入的可能性。从2003年初开始,随着本外币利差的增大,国内外汇贷款需求增加,但外汇存款却明显趋缓。至6月末,中资金融机构外汇存贷比接近规定的85%这一警戒线。为解决贷款资金来源,中资银行不断调回以往“拆放及存放境外”资金,仅上半年调回资金已达百亿美元;近二年中资银行还通过从境外拆入资金的方式来补充境内外汇资金的不足。部分外资银行也纷纷调入境外资金用于发放外汇贷款。2003年1-10月,外资银行联行存放增加34亿美元,增幅为26%;境内外汇贷款增加了25亿美元,增幅为18%。

二是外资银行大量借入短期外债,国际热钱随之流入的可能性较大。据统计,2003-2005年,中国短期外债余额猛增600多亿美元左右,其中90%左右为外资银行借入。如2003年1-9月份,外资银行短期外债净流入约达200亿美元左右,占当期中国全部短期外债净流入的97.75%,其中大部分为外债结汇。

三是外商投资企业股东贷款及其境内外资金联动(均属于外债性质融资)猛增,国际热钱可以渗入其中。如2003年全国外商投资企业股东贷款达85.04亿美元,增长52.97%。

另外,一些外商投资企业通过境内外资金联动,向企业调入资金,以谋取本外币利差及汇率升值的好处。主要表现为:跨国公司境外关联企业以垫款的形式向境内关联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境外母公司以往来款、无偿下拨经费等名义向境内子公司汇入资金等。一些中、外企业通过外汇贷款包括股东贷款及其境内外资金联动的方式,进行本外币置换,从中投机渔机。

5.借道地下钱庄潜入中国市场。

地下钱庄主要从事跨境非法资金流动活动,以达到投机套利或洗钱的目的。近年一些国际热钱通过这一渠道“潜渡”中国。目前国内地下钱庄不仅为客户进行汇兑,而且为客户进行本外币置换,投机套利,严重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2006年1-7月份,国家外汇管理部门和公安机关在重点地区打掉了一批地下钱庄和非法买卖外汇窝点,涉及非法经营的外汇资金和人民币资金约合104亿元。

三、应对策略

非正常外资流入严重破坏外汇市场秩序,弱化货币政策实施效果,助推经济泡沫,对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形成严重冲击,因此应实施以下策略加以应对:

1.建立非正常外资流入防控机制,构筑狙击国际热钱“防火墙”。

建议国家建立“打击非正常外资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负责制订国家打击非正常外资政策措施;在国家外汇管理局设办公室,负责打击非正常外资的日常管理和协调工作。要建立健全打击非正常外资工作分工协作制度、可疑报告制度、记录备案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国家外汇管理部门要切实行使外汇监管职能,强化对贸易、非贸易、外商投资、外债、地下钱庄的外汇监督管理,同时对非正常外资容易涉足的房地产、股市、债市和期货市场进行关注,重点加强对各类外汇流入的真实性审查,特别是对于非正常外资容易进入的渠道,更要重点布防、严密监测,发现问题及时依法查处,决不能麻痹大意。外汇指定银行要加强与外汇管理部门的配合,要充分认识到非正常外资对一国经济金融的危害性,做好防控非正常外资的一线“把关”工作。海关、公安、司法、工商、税务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协作、环环相扣、形成合力、不留死角,发挥好狙击国际热钱“防火墙”功能。

2.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堵塞非正常外资投机通道。

国际经验表明,开放条件下,一国不合理的汇率制度或僵硬的汇率机制,是非正常外资对其发动攻击的重要因素。为此,应进一步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采用“币别”方式,按照交易的计价结算货币情况决定篮子货币和权数,同时给人民币汇率以更大的浮动弹性,实现其双向浮动,并在一定的可控范围内有升有降,充分发挥人民币汇率调控经济的作用,才能逐步打消国际社会对人民币持续升值的预期,防范金融风险,保证国家经济金融安全。

3.明确国际收支均衡发展的政策目标,消除非正常外资投机空间和根源。

有必要对中国奉行的“出口导向”战略进行重新审视,而代之以“国际收支均衡战略”,消除非正常外资投机的空间和根源。具体地说,一是在继续重视出口的同时,要考虑适当增加进口,做到进出口总体平衡,略有盈余;二是要对企业和个人增加售汇数量,“藏汇于民”,不仅有利于缓解外汇储备过高的压力,同时可以更好地促进对外经济贸易的开展;三是在引进外资方面要实现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注重引进高新技术企业、高附加值和延长产业链的企业;四是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增加资本的流出;五是在利用外汇资源上要有新思路,尽可能地以动员国内闲置资金为主,消除国内企业对于外国资本(尤其是短期外债)的过度追求和依赖;六是继续加大对国内投资和消费的刺激力度,以减少对外部需求(贸易顺差)的依赖;七是加快中国外汇储备多元化步伐,改变储备币种和结构单一状况,在债权投资和股权投资,政府债、机构债和企业债,信用货币投资和黄金投资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均衡点,有效弱化美元走低对人民币的升值压力。

4.审慎对待资本账户开放,实现对资本流入的自主调控。

为了防止资本账户开放可能带来的动荡,在未来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中国应继续在总体上保持对资本流入的有效控制。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资本账户自由化不仅是一项具有长期影响的结构性改革,同时也会对宏观经济的短期稳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任何一项具体的资本项目自由化内容的推出,都必须充分考虑其对当时宏观经济稳定,特别是对国际收支平衡的影响。根据中国目前国际收支状况,在短期内,国家需要更审慎地推出和实施任何新的资本流入自由化的措施,以防止非正常外资趁虚而入、套汇套利。

5.加强国际合作,建立国际热钱监测预警协作机制。

非正常外资以其所特有的隐蔽性、投机性和快速反应性,时刻都在蠢蠢欲动,窥视着世界各国的经济金融发展,随时准备投机牟利、择时出击。为此,我们应该加强与各有关国家和组织的合作关系,互相交换有关非正常外资活动的情报信息,同时建立完善的非正常外资监测预警协作机制,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徐东升.FDI顺差与外储增长落差巨大,千亿美元热钱现形.第一财经日报,2005,1,14

[2]宋蕾.上半年超过200亿美元热钱入境.第一财经日报,2006,7,25

[3]俞坚.国际热钱直冲上海,情有独钟是房地产[J].新地产,2005;1;20

[4]方先明,裴平,张谊浩.外汇储备增加的通货膨胀效应和货币冲销政策的有效性[J].金融研究,2006(7)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资本管理战略构想与策略 下一篇:日本理索纳银行的公司治理及其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