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手足口病的预防与治疗干预对控制流行性的效果分析

时间:2022-10-11 01:44:29

小儿手足口病的预防与治疗干预对控制流行性的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的预防与治疗干预对控制流行性的效果分析。方法:把我科收治的90例小儿手足口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利用热毒宁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抗病毒药利巴韦林治疗,比较两组不同的治疗干预后患者在发热、疱疹、咽峡部红肿消退时间及总病程的差异性。结果:治疗组发热、疱疹、咽峡部红肿消退时间及总病程均短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适当的治疗与干预方法对小儿手足口病有很好的控制效果。

关键词:小儿手足口病;热毒宁;疱疹

小儿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71型可柯莎奇A16型感染而引发的传染性疾病。多发于学龄儿童,尤其是三岁以下的儿童发病率较高,其特征是传染性强,易引起流行。临床上该病常常以发热和口腔、手、足、臀部出现疱疹为主要表现,严重者甚至导致心肌炎、呼吸道感染、肺水肿、脑干脑炎、无菌性脑膜炎或是脊髓灰质炎样麻痹等并发症,对小儿生命安全构成极大威胁[1]。对于小儿手足口病的治疗,目前临床尚未有特效治疗药物的出现,所以要求医药学家们广泛探索治疗与防治的有效措施,降低小儿手足口病的病死率。本院用热毒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时,收获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期间我儿科收治90例小儿手足口病患者。所有入选作为研究对象的小儿患者均符合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诊断标准[2]。SIRS标准[3]为本次研究的留观标准:体温大于38.5℃;患儿心率呼吸均加快,超过正常儿童的2S;伴有全身性的感染症状(咳嗽、呕吐、头痛、乏力、进食困难以及精神萎靡等);经血常规检验后心肌酶均升高;血WBC大于12.0X109/L或者小于4.0X109/L,CRP大于8mg/L。男性患儿47例,女性患儿43例,年龄范围为0.8~6.0岁,将以上90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患儿在年龄、性别、入院前的发热时间以及病情的研制程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影响本次试验的分组及组间比较。

1.2方法

对照组:5%葡萄糖注射液+利巴韦林10~15mg/(kg・日),连续治疗5天。治疗组:热毒宁注射液0.5~1ml/(kg・日),连续治疗5天。其他都是相同的治疗措施(抗生素+对症处理)。分别在治疗的前后5天测定患儿的血常规、心肌酶以及快速CRP,在确诊为小儿手足口病时测定患儿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免疫球蛋白。观察患儿咽峡部红肿、体温及全身感染病毒的相关症状,总病程,WBC、CRP、心肌酶的复原情况。

1.3疗效判定标准

分为痊愈、显效、有效、无效4个标准。痊愈:体温在72小时内都正常,一般症状好转,5天内患儿口腔疱疹、手足臀部的疱疹均消失;显效:体温在5天内都正常,一般症状好转,患儿口腔疱疹、手足臀部的疱疹基本消失;有效:体温在5天内都正常,一般症状好转,患儿口腔疱疹、手足臀部的疱疹未消失;无效:在5天仍然处于高烧状态,一般症状无好转,患儿口腔疱疹、手足臀部的疱疹未见明显减少甚至增多。总有效率的计算公式为: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

1.4数据处理分析

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8.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2.结果

2.1临床症状、体征消退时间比较

经过不同的治疗方式,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消退时间均存在明显差异,结果见表1。

表1显示,利用热毒宁治疗的治疗组治疗后发热消退、疱疹消退、咽峡红肿消退时间及总病程都明显缩短,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有效率比较

经过不同治疗以后,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见表2。

表2两组患儿疗效比较[例(%)]

表2显示,在经过不同的治疗方式治疗后,治疗组的总体有效率为84.3,对照组的总体有效率为66.5,经统计分析,两组总体有效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目前对于小儿手足口病的主要传染源为患者以及隐形的感染者,许多病毒会存在疱疹液中,当疱疹破裂流出疱疹液时,将会溢出病毒。在病情流行间歇以及流行期中,带病毒患者以及轻型散发病例数为主要传染源[4]。

主要防治原则为隔离传染源,加强小孩出现频率较高的场所(如幼儿园的检查力度),如若发现疑似病例,应立即隔离治疗,患儿康复2周内禁止进行复课,切断传播途径,加强幼儿班级的消毒工作,“84”消毒液配置比例500mg/L,对地面、墙面及家具、课桌椅等进行喷洒,30min后用清水冲洗干净,患儿餐具及毛巾等可用消毒液浸泡或煮沸30min。衣物及被褥应在阳光下曝晒。房间通风,保持空气流通,保护好易感染人群[5]。

热毒宁注射液属于中药第6类新药,具有疏风解表和清热解毒的功效。本研究在利用其治疗小儿手足口病时发现,疗效确切,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一般抗病毒药物,且副作用甚微。有研究表明热毒宁可以迅速达到抗炎提高免疫力的功能,提高机体抗病毒能力。本次实验结果表明利用热毒宁可以有效预防与治疗干预小儿手足口病,有效控制其流行性,而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朱庆峰.手足口病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1):15-16.

[2]陈彭亮.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观察与治疗分析[J].医学信息,2011,5(5):1999-2000.

[3]贝政平,李毅,王莹等.儿科疾病诊断标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501-502.

[4]符佳,王小燕,邓慧玲.手足口病2103例临床表现及流行病学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0,39(1):56-58.

[5]宋春兰.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治疗及预防[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9):95-97.

上一篇:预警护理干预程序在神经外科重症患者预防压疮... 下一篇:肺功能训练和营养护理对改善轻中度慢性阻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