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卫工亟待走出“身份尴尬”

时间:2022-10-11 01:16:19

环卫工亟待走出“身份尴尬”

近日,福建省总工会与该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联合开展了环卫工人生存状况专题调研。调研显示,编外工、临时工是目前福建环卫工人队伍的主体,但他们的劳动权益却一直没有得到有效保护,身份的尴尬让他们处于管理盲区。

调研显示,福建环卫工有4.3万人。从用工性质看,正式职工占职工总数9%,主要从事管理和相关技术工作;编外职工占26%;临时工约占65%。编外工和临时工主要从事清扫、垃圾转运和终端处理等苦脏累险工作。截至2012年底,福建省环卫正式职工平均工资2904元/月,而编外固定工平均工资1534元/月,一线环卫临时工平均工资仅1327元/月。环卫工普遍存在未签订劳动合同、没有参加社保的问题。

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政府财政拨款只能满足编制内人员的社保;二是环卫一线人员不稳定、流动性较大,大部分是老弱病残,在规范管理上存在较大难度,而劳动保障部门往往以其年龄大,不符合缴纳社保条件、无法连续缴交15年而拒绝其参保;三是这些编外人员既不属于事业单位职工,也不算企业职工,管理形成真空。

其实,福建省总调研中发现的环卫工生存状况问题在全国都很普遍。环卫工生存环境恶劣、人员年龄偏大,按照法律规定应该享有的多种权益长期得不到落实的现象,客观上已经成为不少地方的一个社会问题。而且这样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可能进一步放大,成为未来社保网络覆盖方面的一个风险点。

应该说,随着劳动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劳动关系领域的管理混乱和身份冲突问题在逐步减少,一些管理盲区也在逐步解决。然而,环卫工中存在的问题却一直没有较大改观,尴尬现象持续存在的根子在身份管理没有彻底解决。不少地方的环卫工仍然适用身份管理的僵化机制。财政只负责编制内的少量环卫工待遇,而编制外的大量环卫工则一直由环卫部门自行解决。如此管理机制的直接后果是,大量的环卫经费用在了体制内职工身上,而处于第一线的农民工身份的环卫工,则无法享受相关待遇,甚至连劳动关系也很少有单位承认,如果发生工伤或其他职业事故,往往是通过一次性救济的方式解决,有些环卫工甚至连此待遇也难以得到,因为不少地方的环卫部门不承认与编外环卫工存在劳动关系,至于福利待遇、户籍、子女入学、住房等,更是奢望。临时工成了用工单位规避责任的借口。

而解决环卫工的尴尬地位,首先必须清理身份管理机制。将所有的环卫工纳入劳动合同管理范畴,环卫部门从管理部门向用工部门转变。其次通过劳动合同管理,将环卫工的职工身份确定下来。有了明确的劳动关系,工资、社保、福利待遇等都可以得到解决。如果不解决环卫工的职工身份,在环卫部门仍然以事业单位存在的情况下,大量编外环卫工既不能成为体制内的事业单位干部,又不能按照劳动合同法纳入企业职工范畴,这样的尴尬就会一直持续下去。

上一篇:营造优秀的街道 下一篇:UC优视:在知春路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