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到深处意更浓

时间:2022-10-11 01:11:53

【摘要】课堂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进行思维,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可以肯定地说,教师都把课堂提问当作他们教学环节中的主要部分。因此,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通过教师的有效提问,可以打开学生思想的闸门,在师生之间架起交流的桥梁,将师生的认识、情感紧密相连,从而我们的课堂也将因此变得更加生动活泼、精彩纷呈。

【关键词】精当;精深;明白;明智;启思

“asked that” is thicker to deep place Italy――the brief analysis “mathematics classroom” the inquiry

Liu Yan

【Abstract】The classroom inquiry is the teacher promotes the student to carry on the thought that impels the student to realize the anticipated target basic control method. May definitely say that the teachers treat as the classroom inquiry in their teaching link’s main part. Therefore, the classroom inquiry’s validity is deciding the classroom instruction quality and the level directly. Through teacher’s effective inquiry, may open the student thought the strobe, builds the exchange between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 bridge, teachers’ and students’ understanding, emotion connect closely, thus our classroom will therefore also become more spirited, colorful.

【Key words】Precise and appropriate; Profound; Clear; Unwise; Opens thinks

课堂教学是师生在“问”与“答”的多边活动中整合前行的,有效教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建构有效的系统的“问题场”。其中,“问题域”的取值影响着问题质量,如果问题过大,学生会无奈,如果问题过小,学生会无趣。另外,问题的多少、曲直和取舍也会影响教学效果。

一位教育家曾言:中小学教师若不谙熟发问,他的教学是不易成功的;美国的一些教育学家也认为“提问得好即教得好。”所以教师在数学课堂中要注意自己的提问内容和提问方式,要讲究问题的精当和精深。

1 问到点子上

在平时的教学中,许多教师提问的随意性很强,具体表现为两种情形:一种是教师提问只随自己的意而不随学生的意,想当然地认为学生需要提问和能够回答,造成有时问得让学生不知所措;另一种是教师提问很随便,爱咋提就咋提,想问啥就问啥,问前不调研,问中不调整,造成有时问得让学生莫名其妙。

要使问题问到点子上,让学生听得明白、答得从容,教师的提问首先要点中学生的要求,做到因“才”施问――什么样的人提什么样的问题,其次要点中知识的要害,做到因“材”施问――什么样的课提什么样的问题。

1.1 教师要问得明白。在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学生答非所问的现象,其原因有时是教师设计的问题太宽泛或太模糊,让学生不明所问而“吃不准”;有时是教师设计的问题域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接收能力相距太远,让学生不知所问而“吃不了”。因此,教师的提问应该首先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正确领会问题的实质,这是让学生能够“对答”进而“答对”的前提。在如今的一些课堂中流行着这样一些时髦的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想法”、“你能发现什么”等等。这些问题很“大气”,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也有很大的生成空间,但是由于问题没有明显的指向性,难以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在低年级的数学课堂中经常听到这样的一些问题:“你们从图中看到了什么”、“还能提什么问题”、“你是怎么想的”等等。低年级小朋友想象丰富,童言无忌,把数学课弄得像看图说话课,一边学生群情激昂,离题万里,另一边老师焦头烂额,手足无措,课堂陷于尴尬境地。这也告诉我们,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不同的话,“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的问题”应该成为教师提问的一条底线。

在很多情况下,教师事先难以预料自己的常用问语在这个班级或在这节课中会有学生听不懂,这并不奇怪。只是教师应该随机应变,发现问题后及时改变问题,使问题能够更清晰地反映教师的意图,从而问得更有针对性。

1.2 教师要问得明智。问题的实际水平代表着教师的业务水平,明智的教师往往能够设计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起到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增强学生的功力的作用。

如在学生初步掌握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在中填数字,思考“3能被5整除吗?为什么?”;另一位教师则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在中填数字,思考“3能被5整除吗?为什么”?

两位教师设计的问题虽然只是调换了顺序,但所含的知识容量与思维含量却截然不同。第一位教师的问题显而易见,学生也能轻而易举地解决,因而缺乏了问题的深度;而第二位教师的问题就有思考价值,有的学生可能会用列举法来解决问题,而有的可能会敏锐地分析出“3其实就是几十加3,无论中填什么数字,除以5结果都一定余3”。这样学生对能被5整除的数特征就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也就有了问题的弹性。

2 问到底子里

在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满堂问”的现象比比皆是,究其原因大致有两种:一是教师常常“百问”,只追求提问的数量,不管教学的“大事”还是“小事”,都喜欢问上一“问”,让无聊问题泛滥;二是教师常常“白问”,不追求提问质量,无论教学的“大用”还是“小用”,都喜欢问上一“问”,让劣质问题泛滥。学生被诸多问题牵着鼻子走,根本没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只是“不假思索”地忙着回答和应和。从表面上看课堂中师生问答此起彼伏,热热闹闹,气氛活跃,但在热闹的背后学生又收获了什么呢?教学重点迷失,学生思维弱化,探索问题的意识、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都得不到锻炼和培养。

那么又该如何让我们的问题既有品位又有品质呢?那就必须问到底子里。既能够开动学生的思考、开拓学生的思路,又要能够开发学生的思想,让学生不仅看到知识的“叶茂”,更能挖到知识的“根深”。从而,既能问得深问得精,又能问得精问得少。

2.1 问得能启思。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如,教“圆的面积”时,教师组织学生直观操作,将圆剪开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并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里知识的内在联系是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原来圆的什么?为了适时提出这两个问题,教师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将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16份,剪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教师提出:

(1)若把这个圆平均分成32份、64份……这样拼出来的图形怎么样?

(2)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就是圆的什么?

(3)那么怎样通过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学生很快推导出:长方形面积=长×宽,圆的面积=半周长×半径=(2πr/2)×r=πr2,在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可促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新知识,得到新规律,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2 问得能深思。我们都明白教师的提问要问得有深度,如果教师刚发问,学生就立即举手如林,只能说明我们的问题可能比较浅显。我们所希望的场面是学生需要花费一定的功夫对问题进行思考与探究,然后才陆陆续续地举手、断断续续地回答。那种一问就答、一答就对的提问未必是有效教学。

然而,在教学中我们感到最困惑的是难以确定首问问题该问在哪一点上,也就是提出何等水平的问题比较切合学生的最近认知发展区,既不让学生感到太容易友不让学生感到太困难,能够跳一跳摘到果子。

在平常教学中,我们虽然在课前预设时定下问题的基调,但这属于一厢情愿,还需要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学习现实进行调整。所以教师的提问很难做到一锤定音,直接或恰好问到学生的思维深处和知识的思想深处,往往需要根据学生的“接收频率”作出同步变化,从而确定第一个问题,再通过教师的不断追问引导学生不断钻研,最终追查到知识的根本。

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教师在带领学生认识圆时,提出了一系列问题,环环相扣,步步逼近:

(1)你能从一大堆图形中摸出圆形吗?学生高兴地做着这个活动时,老师紧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

(2)你们这么快摸出圆形的秘诀是什么?引导学生在活动后思考:圆不同于其他平面图形的外部特征是什么;

(3)什么内在的原因使得圆这样匀称、光滑而丰满呢?激起学生探究圆本质特征的愿望;

(4)用圆规在白纸上随意画一个圆,怎样?(歪歪扭扭) 哪里出了问题?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过程中进行反思;

(5)圆里为什么有无数条半径?有位同学在圆上画了400多条半径就画满了,你们怎么解释呢?恰当的数学问题就是最有效的数学情境,数学本身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6)“圆,一中同长也”。你不量怎么知道直径都是相等的?

(7)数学学习贵在联想,难道其他图形没有一中同长吗?(一个个演示……)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正是通过问题的不断追问,引导学生的思维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地不断推进,让学生挖到了知识的内容精要和知识的文化精神。

3 问在生生里

在一个自然形成的班级里,学生的基础和智力层次是参差不齐的。我们应该不失时机地为各个层次的学生创造“抛头露面”的机会,让他们学有所得,体验成功的喜悦,而这也往往体现在教师的提问上。

我们所提的问题要切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应抽学困生来回答,对于一般问题让中等生回答,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则让优秀生来回答。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在一个问题提出后,对不同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要求。比如,对学困生要指导他掌握基本的方法,对中等的学生可以要求他思考“还有其他方法吗”,对优秀生可以要求他思考“这些解法有什么规律或联系”等等。

课堂提问的目的在于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地思考,如果课堂上只有少数学生在思考,久而久之,未被提问的学生就会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把自己看做学习的旁观者,最终有可能成为课堂上的边缘者。

在我们的教学中,往往不缺少“好问”的教师,但缺少“问好”的教师。如果教师的提问缺乏思考价值,就等同于浪费学生的感情和浪费教学的时间,最终失去的将会是问题应有的启思、理思、深思等功能。

参考文献

[1] 《中学数学教法》.华东师大出版社.

[2] 《课堂语言艺术基本功训练》.杭州大学出版社.

[3] 《教育理论》.现代出版社.

[4] 《小学数学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提高中学生记忆方法 下一篇:初中作文教学应有自己的训练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