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来如此浓重的通货膨胀“情结”

时间:2022-10-11 12:42:01

我们能够说中国今天的就业问题改善了吗?如果不能,为什么要再次强调控制通货膨胀的问题?

IMF22日发表的最新《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测,世界经济今年将收缩1.3%,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明年将逐步复苏,预计将增长1.9%。报告说,去年第四季度,发达经济体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前所未有地下降了7.5%,估计今年第一季度会以同样快的速度下滑。该报告预测,2009年发达国家的总体经济将下降3.6%。

IMF此前发表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估计,在这轮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全球各国损失预计将达到4.1万亿美元,其中贷款损失2.087万亿美元,证券损失1.966万亿美元。美国成为损失最大的国家,预计损失将超过2.7万亿美元。IMF敦促各国政府采取“大胆的措施”支持金融机构,包括必要时将其国有化。

IMF所提供的每年两期的《世界经济展望》一直是世界上各种机构关于全球经济前景的重要参考资料。虽然该报告的历史表现也不是很完美,特别是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以来,该组织在不断地修改以前所发表的预测,因此对于该报告结论的权威性也不免有些保留。但需要指出的是,自2008年9月份以来的预测修改始终是向下,因此可以理解为修改是源于对全球危机认识的不断深化,因此可以假设该组织所提供的最新报告具有更大的参考价值,即我们需要对世界经济危机的严重性和在2009年对中国经济的冲击有充分的认识。

一季度的宏观数据之后,关于中国经济前景的争论又在展开。争论的焦点首先在于中国经济是否已经见底?所谓见底的含义就是经济不再继续下滑。这一点在目前判断起来确实比较困难。主张中国经济已经见底的人可以举出一些有利的数据,但是一个难以回避的事实是:工业品出厂价格一季度同比下降4.6%,三月份可推算同比下降5.9%。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下降7.1%(3月份同比下降8.9%)。消除季节波动后,3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环比下降0.64%。如果工业价格环比下降的趋势不改,则在整个2009年,我们都将看到工业价格同比继续下降的持续,而工业出厂价格继续下降意味着工业生产上升的趋势还有不确定性,特别是对于工业产品稳定的最终需求还没有形成,4月份用电数据的进一步下降也可以从另一方面佐证这一判断。

因此更可能的情况是,中国经济仍然处在艰难的寻底过程之中,这一过程非常可能在今年第三季度告一段落。2009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1%,消除季节波动后的月度环比1.33%,本季度的环比高于2008年的第四季度的环比,对于2008年第四季度以前的环比下降趋势是一个扭转。但如果未来的三个季度维持这样的环比增长速度,全年的增长仅是5.5%。考虑到第三季度经济可能见底,未来的经济增长可能维持比目前略高的速度,可以预测第二季度经济增长6.3%,而全年的经济增长是7.1%。根据以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于2009年全球经济,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前景的预测,中国经济能够达到这样的增长已经是非常好了。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中国经济的表现是否会是V形反转。持这样观点的人往往认为需要讨论经济反弹和企稳是好事还是坏事的问题,按照他们的逻辑,中国经济已经出现V形反弹态势,短期内可能需要担心通货膨胀问题,言外之意是目前刺激内需的任务已经完成,为了控制通货膨胀,从紧的货币政策一类的建议又会浮出水面。对此类言论实在是需要辩论清楚。

在前一期的专栏文章中,我们曾经指出,中国的就业问题仍然很严峻,我们也曾经在一些场合强调保增长关键在于保就业,这个提法也已经引起很多共鸣。我们能够说中国今天的就业问题改善了吗,如果不能,为什么就再次强调控制通货膨胀的问题?看一下刚刚公布的价格指数数据,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0.6%(3月份同比下降1.2%)。其中,城市下降0.9%,农村持平。一季度,商品零售价格同比下降0.8%(3月份同比下降1.5%)。

我们没有忘记,2008年的宏观经济学界曾经长时间争论过是保价格重要,还是保经济增长重要,这样一场争论由于2008年9月后的全球经济危机和中国的经济下滑而有了结果,但是这场争论耽误了调整从紧货币政策的时间,使得后来的政策调整比较被动。如果说在当时物价指数确实比较高,一些人误判还情有可原的话,那么在目前所有的物价指数都是负的,而失业问题又空前严重的背景下,何来如此浓重的通货膨胀“情结”?

(作者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上一篇:德银:“差异化”现金管理 下一篇:企业网银助力财务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