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铎 源于生活的创作

时间:2022-10-10 11:28:01

傅铎 源于生活的创作

这是一个不寻常的冬天。残酷的环境使我们受到了极大的锻炼。整个冬天我们几乎没有一个夜晚脱了衣服、大被子热炕睡一宿香甜觉,不是不想睡,是客观环境不允许,连县里的干部也是这样,说不定什么时候发生敌情,你必须迅速转移出村,否则就有被围、被压顶从被窝里掏出去的危险,这不是我故意吓人,制造紧张空气,环境就是这样残酷无情。那时县里指示,所有的干部要“早开晚收”,“早开”是白天要办公,把公文书籍从自己的小包包里拿出来。“晚收”是把这一切东西收起来,包好带在身边,随时准备转移,这已经形成了习惯。我们每天晚上睡觉,都是一个文件包当枕头,一件棉袍白天当衣穿,晚上当被盖,两条腿伸进两个袖管,冷了翻个身,炕是热的,烤了前身烤后身。

――傅铎《像老母鸡那样的工作》

20世纪40年代后期,流传着解放区有“四大歌剧”的说法,它们是《白毛女》、《王秀鸾》、《赤叶河》、《刘胡兰》。《王秀鸾》的作者就是著名剧作家、河北蠡县刘陀营村(抗日战争后期划归博野县)的傅铎。如今50岁以上的人,还会记得小时候看过的一部红遍全国的电影《冲破黎明前的黑暗》,这部电影的编剧也是傅铎。

十三场大型歌剧《王秀鸾》创作于1945年,由冀中军区火线剧社首演,立即传遍了冀中各个剧团。1949年作为全国第一届文代会献演节目,震撼了来自全国的尤其是来自国统区的文艺界代表。原来一些代表认为“老解放区的戏政治价值的比重都是超于艺术价值之上的”,看过戏以后才感到“这戏的艺术技巧,也是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戏的情节并不复杂,主人公王秀鸾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婆婆贪懒,丈夫自私,他们虐待她,甚至殴辱她,她过着当时农村妇女一般常过着的那种生活。但是她受到了党的领导和鼓励,生命力被唤醒了,生产努力了,生活改善了,地位提高了,她成为边区的劳动英雄,终于影响和教育了婆婆和丈夫,从六亲无靠,到六亲相附。在耕田、担粪、锄草、拉犁、浇园、纺纱等平凡而具体的场面中,展示了劳动的艰辛与愉快,劳动者人性与道德的光辉,唱响了一曲在新的社会与新的文化体系中新的人奋勇战斗的颂歌。

1946年6月4日,孙犁记下了他在头一天晚上看火线剧社劳军公演的印象:“作者及导演,通过这个剧本,通过这个小小的家庭,从春到冬一年间的遭遇和变化,写出了一部非常精细,非常真实的农村的图画。这剧本把农民的生活、感情和田园的劳作,写得这样完美无缺,紧张动人,它使观众心胸宽阔,力量生发。”“我从楼上观看楼下挤挤插插的观众,他们一直那么注意地观看,一直焦渴地等待次一幕的开场。什么东西这样吸引他们呢?没有传奇,没有什么特别的布景,没有艳丽的女角。台上很平常,家庭的纠纷,田园的劳作,有时只是王秀鸾母子两个在那儿埋头工作而已。但正是这些事物吸引了观众,它再现了农民的生活、悲苦和愉快。而情节是这么自然,没有特意的剪裁穿插,施粪浇水,锄草收割,吃饭做活,做活吃饭。但它是一幅完整的农民历史画,它和观众的生活息息相通。剧本的成功就在这里。”

《王秀鸾》的成功得益于作家丰厚的生活积累。傅铎1917年出生,15岁考入蠡县简易师范,因家庭经济困难被迫中途退学。曾给地主打过短工,跟村里的打井队到外村去打井,学会了一般的农活,熟悉农村里各种各样人物的性格、思想、行为、语言。1939年冬,到华北联大文艺部戏剧系学习,掌握了编剧的基本知识,从而开始了戏剧创作。1944年,傅铎参加了晋察冀边区召开的群英会,三个农村妇女的事迹使他深受感动。他抓住这三个典型人物反复深入地采访,“一次一次地谈,一遍一遍地问。刨根间底,挖掘她们内心深处的思想、感情、忧愁、欢乐。说实话,真把人家谈烦了,问腻了,可我尚不满足”。经过反复思考,决定以一个人物的事迹为主线,把另两个人物的有关事迹移植过来,塑造一个综合的典型。又调动自己的农村生活积累,添加了几个人物,加强了作品的主题深度和戏剧矛盾,作品便顺利地诞生了。《冲破黎明前的黑暗》的主要素材,也是从1944年边区群英会上几位拥军模范老大娘身上获取的。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是这位至今已88岁的老作家最宝贵的创作经验。

上一篇:书坛巨匠旭宇 下一篇:家里家外话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