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汉英过渡语中的主题突出现象

时间:2022-10-10 09:34:58

试析汉英过渡语中的主题突出现象

【摘 要】近年来,随着语言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和英语应用的逐渐增多,在研究二语习得的过程中,过渡语这一非常重要的概念被许多学者所关注。本文对过渡语和汉英过渡语做了简要的说明,以语言类型学的研究为依据,从汉语和英语的差异方面,对汉、英语的主语和主题差别及其表现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关键词】过渡语 主题突出 主语突出

1 引言

在二语习得的研究中,母语的迁移作用一直是语言研究者所关注的重要对象。 1966年,Greenberg 把语言类型理论引入了语言研究,在此之后,于1976年Li & Thompson 提出了两个概念,分别是主题突与主语突出。主题和主语作为现代语言学中两个相对基本的概念,对它们的研究不但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而且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对于主题和主语这两个概念,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学者都有着自己的看法, 迄今为止, 对主题和主语都没能有一个明确统一的定义。许多学者通过对比主题突出和主语突出这两个参数来进而研究语言迁移。在国外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中,有关主题突出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众多的成果。

从语言类型学的角度出发,两种不同的语言应分属于不同的语言类型体系。在二语习得研究的领域中,基于主语突出和主题突出的语言类型学分类,国内外已有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汉语、日语、韩语等属于主题突出语言,由于汉语在形态变化上有所缺乏, 因此主题和句子的基本结构以及其相关的成分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十分复杂,话题在句子构成上具有重要作用,并且已经被语法化为一种句法结构;而英语等印欧语系语言多属于主语突出类型,主语是决定句子类型的关键成分,而英语的主题结构大多具有的是语用方面的功能。在二语习得领域,关于主题和主语突出语言类型的作用问题,国外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以Fuller & Gundel(1987)为代表,他们认为,不论学习者的母语语言类型如何,在二语习得过程的早期都普遍存在着主题突出阶段,主题和主语突出语言类型不能迁移;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学习者母语的语言类型对二语习得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从母语(主题突出的语言)到二语(主语突出的语言)的迁移导致了过渡语早期阶段的主题突出阶段。

鉴于这种情况,本文从主语和主题在汉语和英语中的语言分类描述和语言类型学对比的角度出发,试图对汉英过渡语中出现的主题突出特征进行分析并且做出归纳和总结。在综述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确定出双重主语句结构,句子成分空缺,定指用法和主谓一致这四个典型的与汉语主题突出特征有关的中间语结构来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探讨汉语作为主题突出语言是如何通过迁移影响汉英中介语发展的。

2 过渡语和汉英过渡语

过渡语这个概念最早是由Selinker(1969)在题为“语言迁移”这篇论文中提出来的。过渡语是学习者在学习目的语的过程中创建的并以一定的目标语为基础的语言结构,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不断地向目标语靠近,过渡语既不同于学习者的母语系统,又不是学习者的目标语系统,而是介于这两者之间过渡性的、可渗透的独立语言系统。

汉英过渡语是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不规范的,不符合英语习惯的语言,学习者的母语是汉语,而目的语是英语。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是过渡语得以出现的两个基本因素, 过渡语与这两者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它们之间的关系类型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1.组合与替换关系;2. 渗透与扩散关系;3.方言共享关系。

3 汉英的主语和主题差别及其表现

主题和主语本来是语义学或者语篇分析的概念。Chao(1968)把这两个概念引入汉语的句子成分分析中,他认为汉语中既然有将近一半的句子是主题突出的结构,那么用主题来描述汉语结构比较恰当。主题有两个语义特征:一是主题是句子谈论的对象;二是总是定指或类指。另外,主题还有两个形式特征:一是主题一般位于句首;二是主题能通过停顿或停顿词与述语分隔开来。Li & Thompson(1981)根据主题和主语的分布把汉语句式分为以下四种:1.有主题也有主语的句子;2.主题与主语重合的句子;3.没有主题的句子;4.没有主语的句子。

Li & Thompson(1981)认为主题属于语篇概念,而Huang(1984)却认为主题属于句法概念,虽然二者对主题的概念认识有着不同的看法,但却都一致认为不论是主题突出的语言还是主语突出的语言,他们在句子层面上都有着语法形式上的差异。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证明汉语是主题突出的语言,而英语是主语突出的语言。本文根据Fuller & Gundel(1984)和Jin(1994)将汉语和英语的差异概括为以下四点:

(1)双重主语句结构

在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句子结构就是双重主语句。一般看来,一个句子中存在两个名词成分,并且都位于句首,第一个名词在句中充当主题,第二个名词则在句中做主语,并且在这二者中间有停顿。例如:那个女人身材很苗条。在这个句子中,“那个女人”是句子的主题,而“身材”才是句子的主语。而在英语中,双重主语句结构普遍被认为是不符合语法的,当然除了强调的情况除外。例如我们把这个句子翻译成“That woman her figure is very slim.”就不是一个十分地道的英语句子。然而有的时候,汉语的主题也会由动词短语或者是句子来从当。例如:评价这件事,我真的没有想法。李四考第一名我没想到。以上两个句子的主题分别是由动词短语“评价这件事”和句子“李四考第一名”来充当的。在汉语中,他们很常见,并且也符合语法,但是在英语中使用这种结构却是不被允许的。

(2)句子成分空缺

汉语作为主题突出的语言,主题、主语和宾语成分的空缺是可以被接受的。例如:你要这架钢琴吗?回答说:要!主语在汉语中并不是必要的成分,但对于英语来说,作为主语突出的语言,主语是句子存在和句法功能能够实施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所以,在英语中,以上三种成分中的任何一种成分空缺都是不允许的。例如:Do you want this piano? 我们可以回答:Yes, I want it. 但不能回答:Want! 所以,在英语句子中,即使主语没有实际表达意义关系的作用,为了使这个句子能够存在,我们仍然需要一个主语作为符号,来表达逻辑关系。例如英语中的 it. 例如:It is very hot.

(3)定指用法

在汉语中,前文我们提到过的名词经常不必特别的指出。像这样的孤身名词( bare nouns)可以出现在主题、主语、宾语或是句子的其他位置上。例如:昨天你去哪里了?我到江边散步去了。可是,在英语中, 第二次提到的名词或特指的名词一般需要用定冠词或指示代词予以标记,专有名词和类指名词除外。例如: 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 I bought the piano.

(4)主谓一致

汉语作为主题突出的语言,它不需要通过语法手段使主语和谓语在人称和数上保持一致。而英语则需要通过将动词的形式进行变化使主语和谓语保持一致。例如:我是一名学生。他是一名学生。我们是学生。然而,在英语中,我们必须这样来说这三个句子: I am a student. He is a student. We are students.

4 结束语

本文对汉英过渡语中的主题突出现象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归纳。分析之后,我们不难发现母语对主题突出现象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中国学生在使用英语的时候,就会不可避免地把他们对汉语主题的认识应用到英语表达中去,部分英语学习者还会把汉语中的主题进行变形,使其符合英语的语言习惯,可是仍然会受到汉语的影响,这充分说明在外语习得过程中母语有着十分复杂的作用。

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从语言类型学的角度出发,对英语和汉语进行适当的和必要的比较,让学习者认识到英语和汉语在“主题和主语”方面的语言类型学差异,从而减少不必要的负迁移,进而使外语教学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Corder, S. P. Error analysis and interlanguage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1.

[2]Ellis, R.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3]Euen Hyuk (Sarah) Jung. Topic and subject prominence in interlanguage development [J]. Language Learning, 2010, (54): 713-738.

[4]Fuller, J. W. & J. K. Gundel. Topic-prominence in interlanguage [J]. Language Learning, 1987, (37): 1-18.

[5]Selinker, L. Interlanguage [J]. LRAL, 1972, (10): 209-231.

[6]陈静, 高远. 汉语是主题突出的语言吗?[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8, (5):47-52.

[7]蔡金亭. 汉语主题突出特征对中国学生英语作文的影响 [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8, (4): 39-52.

[8]贺林茂, 何智. 汉语话题突显的思维特征在英语写作中的迁移 [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09, (9): 37-46.

[9]司联合. 中国过渡语研究的现状与前瞻 [J]. 江苏社会科学学报, 2008, (5): 23-46.

[10]杨磊. 浅析二语习得过程中的中介语现象 [J]. 中国电力教育学报, 2011, (9): 53-67.

上一篇:项目教学法在高年级德语精读课程中的应用 下一篇:警务英语的实践性训练方式及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