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诵读教学”之香飘满堂

时间:2022-10-10 08:47:27

让“诵读教学”之香飘满堂

【摘要】诵读教学是古诗文教学中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笔者就以《沂水春风》一文为例,从诵读教学的尝试背景、诵读教学的临床意义、诵读教学的有效模式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以期达到推广“诵读教学”之香溢满堂的有效教学之目的。

【关键词】诵读教学 临床意义 有效模式

一、诵读教学的尝试背景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诵读是古代诗文教学的重要方法。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指导诵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从而使学生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内容和自己的阅读感受。”看来,要使学生学会诵读,课堂上的诵读教学可谓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然而,纵观教学现实,很多教师在教学古诗文时,过分强调了分析、翻译,而忽略了诵读,其结果是学生理解了词句,却读得不顺,更不要说读出情感体验和自己的感受来了。

最近,有效的课堂教学之风毫不夸张地说是“风起云涌”。何为有效?我也曾不断地思索,不断地问自己。加之学校又推荐我参加县优质课评比,借此良机,我尝试了把“诵读教学”用于《沂水春风》一文中,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诵读教学的临床意义

诵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钻研文本,能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教师的诵读教学更是把这个功能引向更深、更远。下面,我就以《沂水春风》课堂教学为例,谈谈它的临床意义。

1.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沂水春风》这篇课文有以下几个教学目标:(1)感受孔子的教学风格以及师生平等、和谐的气氛;(2)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3)掌握“居、如、方、作、伤、撰、与”在文中的含义;(4)了解古汉语中常见的文言词语、特殊的文言句式。

其中,目标2也是本文的重难点,先不妨把它放到下文重难点的突破中再说。一开始,我让学生朗读全文,读之前,要求注意字音、停顿、语调。读完后,先由学生评价朗读情况,指出存在的字音、停顿、语调等问题,然后我因势利导,结合目标1、3、4进行疏导。比如学生把“长(zhǎng)”读成“cháng”的时候,我及时指出并结合语句“以吾一日长乎尔”分析文言句式。指导学生停顿上的错误时,我也及时结合文言句式进行分析。如“加之/以师旅”等,在此不便一一例举,但我始终借朗读之时来完成目标教学。

指导朗读语调的时候,我引导学生从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神态方面去朗读。如冉求在回答孔子时:“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如其礼乐……”从两个“如”的意思入手,揣摩冉有微妙的心态,不仅读出了人物内心情感的微妙变化,也巩固了文言知识;从一个“伤”字入手,不仅读出了孔子对学生的鼓励,更是看到了师生平等和谐的气氛与孔子和蔼可亲的人格魅力。诸多的教学目标,都在这轻松、愉快的朗读中顺利完成了。

2.有效突破重难点。重难点能否有效突破是决定一节课是否有效的重要依据,这也是教学中极为棘手的问题。然而,“朗读教学”或许能够为之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沂水春风》中,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才是本文的重难点,那我是如何通过诵读教学来进行有效突破的呢?

(1)先让学生朗读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的志向,根据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要求学生用不同的语调读出。读出子路的急迫、轻率乃至自信的语气:从“率尔”一词可以隐约显示其有急迫的示意,抢先回答,回答时激昂的神情,侃侃而谈,大有指点江山的气势。我让学生表演、体会,对子路的性格有感性、直观的认识。

读出冉有的内向、谦逊之语气:可以抓住“冉有为何把自己想治理的国家假设为‘方六七十’的小国,甚至又改口,改为‘五六十’?”的问题,与子路进行对比,读出其内向、谦逊的语气。

读出公西华更为谦虚、谨慎的语气。我提供了有关他们年龄的资料,明确了公西华之年龄为最小,因为年龄和资历,使他在理解上显得谦虚,同样的谦虚言语,他与冉有性格上的谦逊是不一样的。我挑选两位同学表演冉有和公西华的回答,并让所有同学体会两者的差异,加深对二人性格的认识。

(2)重点朗读曾皙的志向段落。先让学生齐读,再个别朗读。要想学生读出其中惬意、潇洒、旷达的意境来,必须要理解曾皙所描绘的“沂水春风”图的真正内涵。首先,我让学生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再联系《兰亭集序》中的相关语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信可乐也!”使学生进入一种悠然自得、淡泊、潇洒的情趣中。同时,也让学生试着通过想象去创造、描绘这幅图。之后,我自己描写了一段文字,在我充满感情朗诵的同时,要求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聆听,最好产生冥想。

(附我描写的文字:春回大地,春暖花开,大自然显得那样生机盎然。风华正茂的青年,换上了春天的衣服,领着一群欢快的少年,来到沂水边,他们开始嬉戏、玩耍起来了……不断地传来阵阵欢声笑语。你瞧!有的已经跑到舞雩上,他们静静地伫立在那里,沐浴着和煦的阳光,那远处送来缕缕的花香,夹杂着新鲜的泥草味儿,倏地直沁入心脾,他们完全融入了大自然的怀抱,一切都显得那样的恬静安详……随着太阳渐渐西下,尽情享受一天的他们开始唱起欢快的歌儿,踏上了回家的乡村小路……)

最后再让学生去朗读,感悟曾皙的“沂水春风”图,进而理解“礼乐治国”的崇高志向:盛世太平、天下大同、人民康乐的社会现象,正是“礼乐治国”的集中体现。

(3)朗读孔子对他们四人回答后的不同语句及情感语调。通过上述两个阶段的诵读教学之后,学生基本明确了四人之志,再次朗读孔子对他们评价的语句时,学生便很快得出结论:孔子哂子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叹冉有“虽也治国,礼乐教化之事应当仁不让,责无旁贷,怎能以俟君子”;惜公西华“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从而顺势得出孔子对曾的态度为“吾与点也”。让学生再读此句,便抛出问题:“前三子谈的都是安邦定国大事,唯独曾讲得是玩和乐,境界看起来渺小得多,然而孔子却很赞同,何也?”学生通过讨论很容易想到:“其实,曾描绘的是孔子内心理想的折射,也寄寓了孔子的最高社会理想――盛世太平,天下大同,人民康乐。因此,曾之志虽不言政事,却是‘礼治’的最高境界。”

此时,再次让学生读出“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一句,其中我强调了对“喟然”的情感语调朗读,并因势探讨:“孔子为何喟然叹曰?”此时我再结合孔子周游列国的相关资料,学生经过讨论也轻松得出:“孔子虽有崇高的政治理想,但现实令他苦闷,其‘仁’之观点却四处碰壁,在其‘道不行’时,他身心俱疲。面对春秋乱世,他的‘喟然’之叹,便形象地表现出这种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

请学生再次模拟喟然之叹,读出其伤感情怀,真正感悟其这种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

通过以上的以读代讲,以诵读贯穿整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便水到渠成地完成了重难点的有效突破。

三、诵读教学的有效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以单一的学生齐读方式去进行诵读教学,学生必然会产生心理疲倦,将大大降低课堂教学的效率。所以,在进行诵读教学时也需要教师从多角度、多方面的诵读模式去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有效乃至高效教学之目的。

1.教师范读的有效模式。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采用录音范读。诚然,录音范读的大多是一些朗读水平较高的人,确实能给学生起到示范作用。但教学实践证明:教师自己范读,能给学生心灵更大的震动,能起到更大的示范作用。因为放录音只能单方面训练学生的“听”,而示范朗读则能让学生在听的基础上又有意识地去观察老师朗读时的表情及形体动作,这就多了一个“看”的训练。这样一来,多种感官协调工作,更能激发朗读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因此,教师自己若能读,应尽量自己范读。我曾多次范读,在分析“沂水春风”图时,我声情并茂地示范朗读,创设情境,让学生更深地去体会“礼治社会”的最高境界。

2.分析导读的有效模式。学生对古诗文诵读不感兴趣,原因之一是学生不理解作品内容,所以内容导读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又一办法。

内容导读,可以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促成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比如学生在朗读子路志向时,我抓住了“率尔”一词(从“率尔”可以看出子路是什么性格?――轻率,急迫,充满自信)进行导读,读出其直率、自信的语调:语气较重,语速较快。在朗读冉有志向时,我就抓住了两个“如”进行分析、比较,读出人物微妙的心态变化……

通过内容导读,学生准确把握了情感,朗读兴趣浓厚,读起来有声有色,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3.多方式朗读的有效模式。一堂课中,可以有齐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在这节课中,有学生齐读全文的,有两个学生模仿朗读冉有与公西华的不同性格语调的,也有个别朗读子路的直率与自信的……

总而言之,一切朗读方式,只要能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皆可以用。

古诗文教学可谓是任重而道远,作为语文教师,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学设计,一定能让古诗文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相信,“诵读教学”之香定将飘满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专业指导委员会.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

上一篇:依托情境展开英语阅读教学 下一篇:巧用导学案打造语文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