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语文课堂阅读的有效性

时间:2022-10-10 07:25:22

也谈语文课堂阅读的有效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新的语文课堂教学理念,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我们在感受新理念给语文教学带来深刻变化与旺盛活力的同时,也发现许多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开始顾此失彼了,片面地追求某一方面的形式,就拿读来说,教师挖空心思追求课堂教学的读,绞尽脑汁在教学环节上加上想怎样读就怎样读,齐读,个人读,小组读,男生读,女生读……其实这种表象往往掩盖了学生思维的贫乏和肤浅,学生在纯粹的外在形式面前丧失了个体感受。因此,我认为语文课堂既要书声琅琅,更要学生自己的思索,教师要选择最富有实效的读书方式,着重进行价值取向的引导和感悟的有效指导。

一、要把朗读和思考有机地结合

现在的语文课堂,多数老师只重视学生读的声音、形式、技巧而没有学生自己的体味,一句话,强调的是学生的嘴巴,没有重视学生的内心。即把学生的“阅”字几乎扔掉了。其实这些唤醒的不是学生内在的、深刻的主体,而是外在的、形式上的主体。

“阅”其实就是用眼看,就是用心想,就是心脑结合的过程,就是理解揣摩的过程,也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表示:“阅”=看书+动脑子,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才称其“读”。所以读并不是仅表现在抑扬顿挫的声音,也有认真思索的默读。因此,我们就是在课堂要给学生一个自己默默读书的“场”,一个自己默默品味的“场”,也就是营造一个静静的阅读的“场”。倘若学生大脑缺少这个过滤器,缺少了对文本起码理解与感受悟,即使慷慨激昂,也不能读出真情,也不能把文字中的内涵感情悟出来,也不能把人家的语言文字经过大脑“翻译”成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思想,学生只能是学习的“仓库”,读完书,学生绝对拿不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因此语文课堂上要把朗读和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步推进,整合实施。

二、读书形式要适时适度,富有实效

语文课堂常见到这样的情景:一会教师请学生大声读课文,边读课文边思考问题,一会又让学生自由读,分角色读、轮读,一节课运用了好几种读法,课堂成了展示“读法”的舞台。其结果,学生对文中哪个地方印象最深,学生肯定是答不上来的。

语文课的读是学生读给自己的,读的是自己的感受,并不是为了让别人觉得好听、动听。就一节语文课来说,并不在于读的形式有多少,而在于读的适时适度,富有实效。

比如:初读时,可采用默读,自由读或轻声读,实现整体感知课文,初步理解词语,理解课文思路,提出疑问和学习重点。初读课文要达到自读自悟,要让学生读得充分,教师要巡回指点和帮助。有时也可以穿插同桌或小组互读(轮流读、评),或鼓励学生自告奋勇(或指名)当众读课文,教师及时点评。

精读课文,要让学生在读中进行重点语言训练,即对一句话,一个段落细细推敲、品味,从而悟出一种语言表达规律。规律要让学生自己去领悟,教师重在引导,领悟规律可采取比较、揣摩、赏析的方法,经过一番增、删、调、换的推敲,体会用词的准确、凝炼。总强升华时,可采用诵读或齐读等形式,从而领悟方法,体验情感。

三、多元解读要结合文本与中心

新的课程理念,提倡阅读中要以文本解读为中心,实现阅读的多重对话,要深入字里行间,设身处地去体验和感悟。由于教师对新理念理解上的误差,教学中出现了片面追求多元解读的现象。以致于课堂上出现类似对《背影》中,学生说父亲穿过铁路,攀上月台去给儿子买橘子,这是严重违反交通规则;对《渔夫的故事》中说魔鬼也很诚实,他要处死渔夫,说明他说话算数等歪理邪说大加赞赏的场面。

多元解读不等于乱解乱读,不能脱离文本,脱离作品的中心,不能“越界”。虽然作品意义的理解有“不确定性”,但不能理解为对作品可做“任意性”地理解,再者,毕竟学生受年龄、阅历、学识等方面因素的限制,在对事物和问题的认识看法上容易出现是非不明或以偏概全的现象。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做有心人,善于引导学生潜心研读文本,用心体验,使学生在多元解读的过程中实现“情感的释放”“人格的完善”和“生命价值的提升”。

总之,课堂上教师一定要引领学生认真阅读文本,联系生活实际切身体察,由语言--语义--语言,领悟个中三味,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如果慌慌张张一读而过,眼中匆匆,心中了了,这文章就白学了,这样阅读教学就欠了学生理解的读,学生的发展就受到了很大限制。

上一篇:奏响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协奏曲 下一篇:化工工艺管理的问题与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