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的治疗效果分析

时间:2022-10-10 06:48:11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的治疗效果分析

【摘要】 目的:观察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1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双色球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比较两组血脂水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复况及治疗满意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TC、TG、LDL-C水平低于对照组,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治疗满意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阿司匹林; 阿托伐他汀; 治疗效果

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脑供血动脉狭窄、闭塞,或脑供血不足导致脑组织坏死,具有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等特点。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脑血管疾病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越来越多,该病好发于中老年群体,对中老年患者的认知功能、语言功能、肢体功能、情感功能等造成损害,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1]。临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以药物为主,阿司匹林是治疗脑卒中和脑梗死的常见药物,有利于减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同时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可合理调节血脂水平,达到较好的临床效果。本院对近3年来收治的1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探讨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2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1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选患者均符合纳入标准:临床症状轻微,入院时经CT、MRI、脑血管等检查,均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年龄50~80岁;入组近期未使用过影响此研究效果的药物;对相关药物无过敏史;治疗依从性好;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心、肝、肾等脏器严重不全;入选前1个月服用降脂类药物;合并出血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道溃疡;有出血性脑卒中可能性;治疗依从性低,拒绝签署知情同意书。运用双色球随机分组法将10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男31例,女19例,年龄50~78岁,平均(60.34±4.55)岁;发病时间4~10 d,平均(7.32±2.25)d。观察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52~80岁,平均(60.58±4.50)岁;发病时间3~10 d,平均(7.33±2.27)d。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选患者均行心电图、心脏超声、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检查,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给予100 mg阿司匹林肠溶片(浙江万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3023762)于晚餐后口服,1次/d;观察组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阿司匹林给药方法和剂量与对照组一致,另外给予患者100 mg阿托伐他汀钙片(商品名:立普妥,辉瑞制药有限公司,批号:J20120050)于晚餐后口服,1次/d。在两组治疗期间,必须停用其他抗凝、抗纤维、溶栓药物,若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脑水肿等疾病,需进行对症处理。

1.3 评价指标 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指标包括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3]。统计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随访6~12个月,观察两组复况。采用本院临床治疗满意调查问卷,由患者或家属填写,满分为100分,90分以上为非常满意,70~90分为一般满意,70分以下为不满意,满意例数=非常满意例数+一般满意例数[4]。

1.4 统计学处理 将本研究所得数据收集整理后录入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0.0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 两组治疗前血脂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脂水平各指标均优于治疗前,观察组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TC、TG、LDL-C水平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治疗满意情况比较 观察组治疗满意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不良反应及复况比较 观察组发生2例不良反应,其中胃肠道反应1例,肌肉疼痛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对照组发生4例不良反应,其中2例肌肉疼痛,2例胃肠道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字2=1.4184,P=0.2336)。观察组复发1例,复发率为2.00%,对照组复发8例,复发率为16.00%,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4.3956,P=0.0360)。

3 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又称为脑梗死,约占脑卒中的70%[5-7]。以脑动脉血液中断、局部脑组织坏死为临床主要特征,引起神经功能受损,致残或致死率较高[8-11]。缺血性脑卒中包括四种类型,即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RIND)、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进展性卒中(SIE)及完全性卒中(CS)。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原因及机制较为复杂,迄今尚未完成清楚,可能与贫血、低血压、低血糖、血栓等因素密切相关,不同类型的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症状存在一定的差异,对患者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临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以药物为主,选择科学合理的方案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关系到每位患者、家庭的生活质量及社会发展。

血小板聚集是缺血性脑卒中疾病重要的诱发因素之一,临床治疗的关键在于抗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是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见药物,通过不可逆性抑制环氧化酶活性,促进血小板内过氧化物的生成,进而对血栓素A2的形成过程进行阻碍,进而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平滑肌收缩[12]。脑梗死患者,血栓素A2会提高脑血管阻力,增加脑水肿发生风险,而前列腺环素可增强血管扩张性,抑制血小板聚集。在临床治疗中,仅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即可抑制血栓素A2合成,达到抗凝、抗酸效果,降低心脑血管缺血性疾病发生风险。

阿托伐他汀是临床常见的降脂药物,有利于降低胆固醇[13-15]。其作用机制与抑制肝脏HMG-CoA还原酶、胆固醇合成密切相关。阿托伐他汀可降低血清蛋白浓度和血浆胆固醇水平,增加肝脏LDL-C受体,进而提高LDL代谢能力和摄取能力。研究发现,阿托伐他汀在降低TG、TC、LDL-C,提高HDL-C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充分发挥出胆固醇清除和转运作用[16]。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TC、TG、LDL-C水平低于对照组,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有利于降低患者血脂水平,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安全可靠,预防缺血性脑卒中效果显著,患者及家属满意率较高,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志坚,宋启宾,钟丽,等.CT灌注指导下发病超过6 h的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动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16):133-135.

[2]王媛媛,窦志杰.低氧诱导因子-1α、脑红蛋白与缺血性脑卒中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8):2051-2053.

[3]禹萌,张道培,任雅芳,等.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病人血浆纤维蛋白原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5):1269-1270.

[4]刘润,周农.老年男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炎性因子血清学水平变化与预后的关系[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7):795-799,809.

[5]孙玉华,许予明.血脂代谢状况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出血转化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7):1752-1754.

[6]古联,宋旭津,谢娟娟,等.染色体12p13上的rs12425791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脂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23):6564-6565.

[7]刘国玲,王新萍.盐酸氟西汀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及后期执行能力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9):2393-2394.

[8]丁俊丽,贺婕,李兰,等.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11):3004-3005.

[9]陈静,袁荣荣,李鑫,等.热休克蛋白27、热休克蛋白65和肽素在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国际免疫学杂志,2015,38(3):242-244.

[10]陈维,徐明明,贾秀萍,等.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抑郁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广东医学,2014,35(5):727-728.

[11]贾爱明,谭婧,胡文梅,等.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体质因素及中医诱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9):2435-2437.

[12]范崇桂,付国惠,闪海霞,等.阿司匹林抵抗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8):2050-2051.

[13]蔡毅,龙发青,曾超胜,等.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高血压防治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51(3):76-79.

[14]霍世会,郑大勇,李晓芸,等.出血性和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危险因素比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8):2043-2045.

[15]荀志红,马力,刘亚娟,等.H型高血压并缺血性脑卒中228例临床分析[J].山东医药,2015,55(3):58-59.

[16]张顺清,常成,张娟,等.对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的再认识[J].中华医学杂志,2014,94(25):1936-1940.

(收稿日期:2015-11-12) (本文编辑:王利)

上一篇:华蟾素胶囊联合放射治疗对骨转移癌骨痛的临床... 下一篇:临床路径在登革热患者防治护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