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本:多向探究,多元发展

时间:2022-10-10 05:18:59

以学生为本:多向探究,多元发展

摘 要: 本文展示了在《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上海市中小学研究型课程指南》、多元智能理论、跨学科理论理念的指导下,设计实施的《海的女儿》主题探究课程,并对课程设计和实施的策略进行了反思,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操作办法。

关键词: 以生为本 主题探究课程 多元智能 跨学科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学生对它充满了好奇心,怎样让学生更广泛地接触这个世界,了解这个世界,获得多元发展呢?多向度的主题探究学习为此提供了最好平台。我和学生一起进行的《海的女儿》主题探究课程就是这样的多向度探究学习。

一、设计理念

(一)《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指出:“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上海市中小学研究型课程指南》指出,研究型课程要起到“改变学生单一的学习方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整体和谐的发展”的独特作用,它应该“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开展研究,解决问题,获得直接的体验和经验”。

(三)多元智能理论。哈佛大学加德纳博士认为人有多种智能,如语言/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节奏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智能存在智能。人解决问题需要多种智能组合。如果给以适当条件,则每个人都可以使各项智能达到很高的水平。

(四)跨学科理论。跨学科学习是指孩子们广泛地探索与他们生活环境中某些问题相联系的不同科目的知识,这些知识可以涉及多项领域――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音乐、美术甚至交流技巧。技能和知识在多学科领域的学习中得到发现、发展和应用。(Humphreys)跨学科教学是指跨越学科界限,把课程的各个方面组合在一起,建立有意义的联系,从而在广阔的领域中学习的教学。(Shoemaker)跨学科理论把教与学看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上海市中小学研究型课程指南》为本课程的设计确立了目标,多元智能理论、跨学科理论为本课程的设计提供了视角和途径。

二、课程设计与实施

《海的女儿》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其内涵十分丰富。对其价值的挖掘如果仅停留在语言文学的范畴内,则似乎太过狭隘。如果放宽视野,打破不同领域的界限,审视《海的女儿》,以它为主题探究课的课程资源,则会在学生面前展现别样的风景,让阅读变得更加有趣,更有魅力,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会获得多元发展。

在《海的女儿》主题探究课程中,我设计开展了以下活动。

(一)活动一,走进《海的女儿》。

1.活动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

2.活动准备:课前阅读安徒生的童话《海的女儿》,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活动时间:2课时。

4.活动过程:

5.讨论话题:

(1)小人鱼用什么与巫婆做了交换,她为什么要这样做?

(2)小人鱼为什么放弃变回人鱼的机会,化为泡沫?

(3)小人鱼为什么最终有机会得到一个不灭的灵魂?

(4)你对这部作品有什么疑问吗?

(5)你喜欢这部作品吗?为什么?

(6)你知道别人是怎样看待这部作品的吗?

(二)活动二,“故事演奏”。

1.活动目标:培养学生对故事的理解能力和朗读能力。

2.活动时间:2课时

3.活动过程:

(1)这部作品情节设计层次分明,故事张力十足,剧情发展有节奏感,也很合适以朗读的方式演奏。由于故事较长,请学生为故事划分片段,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精彩片段朗读。

(2)约五、六人为一组,男女生合理搭配。

(3)请学生讨论:角色怎么分工?哪些段落适合“独奏”,哪些段落适合齐读?语句的语气、语调、停顿、重音应如何表现?为朗读配上什么音乐比较合适?

(4)分组个别练习,尝试各种“演奏”故事的方式,找出最合适的一种。各组分别汇报,然后评一评哪组“演奏”得最好。

(三)活动三,改编或续写故事。

1.活动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

2.活动时间:2课时。

3.活动过程:

(1)想一想:如果让你来改编这部作品,你会做怎样的变动?或是让你续写这部作品,你会怎样续写呢?

(2)写一写:填写表格列出故事提纲,然后依据提纲编写成故事。

(3)说一说:在班级里交流各自改编或续写故事。

(4)制作故事版展出。大家投票选出优秀的故事。

(四)活动四,寻找安徒生先生。

1.活动目标: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归纳资料的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与人交流的能力,体验采访的过程。

2.活动准备:课前收集整理归纳有关安徒生的资料。

3.活动时间:1课时。

4.活动过程:

(1)老师宣布活动要求。每个人都要扮演寻找者和被采访者,要用采访者或被采访的口吻表述;口述时要结合安徒生经历中的故事或图片,不可只用概括的词语;在这个过程中如有疑问可扮演混淆者提出质疑。

(2)老师先开始扮演寻找者,询问:我在寻找安徒生先生,请告诉我他有什么特征?第一位被采访的学生口述一个特征后,寻找者将其要点写在或贴在版面上。之后第一位被采访的学生变换身份为寻找者,采访下一位学生。下一位学生口述一个特征后,寻找者也要将其要点写在版面上。依次类推,直到所有的学生都扮演过寻找者与被采访者。此时如安徒生的特征仍未说尽,可继续询问下去,直到补充完整。最后所有的材料形成一个安徒生的展板,大到整个教室的墙壁。(学生在口述时要结合安徒生经历中的故事或图片来说,不可只用概括的词语;在活动中学生要用采访者或被采访的口吻表述;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和其他学生都可扮演混淆者,以提示学生更清楚地表达。)

(五)活动五,“美人鱼的故乡”文化之旅。

1.活动目标: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归纳资料的能力、设计规划的能力。

2.活动准备:课前收集整理归纳有关美人鱼故乡的资料。

3.活动时间:1课时。

4.活动过程:

(1)老师讲解本节课的任务、目标,下发任务单。

(2)学生分小组制订旅行计划。

(3)全班展示分享。

(六)活动六,世界上真的有美人鱼吗?

1.活动目标: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归纳资料的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生态环境意识。

2.活动准备:课前收集整理归纳有关美人鱼的资料。

3.活动时间:1课时。

4.活动过程:

(1)老师引导学生讲述美人鱼的传说。

(2)现代科学对美人鱼的研究与解释。

(3)分小组制作保护美人鱼生存环境的宣传展板。

(七)活动七,身边的“美人鱼”创意。

1.活动目标: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归纳资料的能力、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力。

2.活动准备:课前收集整理归纳有关美人鱼创意的资料。

3.活动时间:2课时

4.活动过程:

(1)分享美人鱼的创意资料。

(2)设计自己的美人鱼创意。

(3)展示分享创意作品。

(八)活动八,戏剧表演。

1.活动目标:体验戏剧创作过程,培养学生的戏剧表演能力、与人合作和交往的能力。

2.活动时间:3课时。

3.活动过程:

(1)学生协商进行工作任务分配。

(2)制订工作计划。

(3)各司其职进行排练。

(4)登台演出。

三、课程评价

针对每个活动,我和学生商量制定了相应的评价标准,分别从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成果、活动反思几个方面,将自评、互评和师评相结合,设计不同奖项(如人文精神奖、媒体设计奖、伶牙俐齿奖、环保奖、剧目奖、惟妙惟肖奖、默契奖、小徐霞客奖、神笔奖、创思奖、审美奖),对学生进行全面多元评价。

四、课程实施成果

随着课程的实施,学生创造了丰硕的探究成果。有对原著的鉴赏评论,有探究感悟,有改编或续写的故事,有“美人鱼的故乡”文化之旅计划书,有保护美人鱼生存环境的宣传展板,有美人鱼的创意方案或作品,还有《海的女儿》故事演奏录音和戏剧表演录像。

五、课程反思

通过《海的女儿》主题探究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我体会到主题探究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要以学生为本。具体策略分述如下。

(一)课程资源的选择要适合学生,要有大量的信息来源作支撑。

我选择了童话《海的女儿》为课程资源。其原因:一是《海的女儿》是优秀的文学作品。二是初一同学对童话比较感兴趣。三是有关《海的女儿》的各种信息量大,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也便于同学们搜集资料、分析研究和形成作品。

(二)课程要以活动项目为载体,促进学生跨学科、多元化发展。

以前看到的主题探究课程的设计大多是让学生分组就分课题各自从事研究,所以每组学生着重接触的只是相关主题的一个方面,在学科和智能发展上受到一定限制。而本课程围绕《海的女儿》这一主题设计了八个活动项目,融入了语文、音乐、自然、地理、历史、美术、信息技术、逻辑、交际学、戏剧、美学等多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八个活动项目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学生的学科发展和智能发展更全面。(发展情况见附图)

(三)减少预设,注重生成,把更多的发挥空间留给学生。

学生是探究课程的主角,老师一定要退居幕后,做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协助者、促进者、鼓励者。所以本课程的设计只有活动框架,更多的活动内容是由学生当堂生成,老师则根据学生的生成即兴给出恰当反应。过详的设计会给学生的自由生成带来局限,把更多的发挥空间留给学生,会激发出巨大潜力,推动课程发展。如在讨论“小人鱼为什么放弃变回人鱼的机会,化为泡沫?”这个问题时,同学们分成了截然对立的两派,一派认为小人鱼忠贞、无私,另一派则认为小人鱼爱上一个不爱自己的人,不值得,从而展开了一场关于“怎样去爱”的大讨论。这超出了我课前的设想,如果限制学生的讨论,课程进度不会受到影响,但学生的思考和兴趣却就此而止了,对学生的发展将是一大损失。我当场决定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于是那堂课几乎变成了“我们怎样去爱”的头脑风暴课,并且这一思辨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学生在QQ群中继续讨论了很久。这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和人生的体悟是大有裨益的。再开这个课程时我可能会就这个话题单独设计一个活动。从一个话题到一个活动项目,对课程来讲无疑是一大发展,而发展的推动力则来自于学生的发挥,体现了学生是探究课程主角的作用。

(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本课程运用多种情境创设开展教学,如“故事演奏”就创设了一个以学生的声音为乐器来表演故事的情境。“寻找安徒生先生”创设了一个访谈的情境;“美人鱼的故乡”文化之旅创设了一个旅行的情境,“戏剧表演”则以整个故事为情境。这些情境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推动他们不断探求。

(五)走进现实,贴近学生生活。

本课程中的“‘美人鱼的故乡’文化之旅”、“世界上真的有美人鱼吗?”、“身边的‘美人鱼’创意”等活动都贴近现实,非常生活化,让学生感到亲切有趣。

(六)提供给学生必要的技术支持。

在课程每个活动开始前,我都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技术培训。如,如何搜集资料,如何筛选利用信息,如何制作电子演讲稿,等等。另外,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支撑,如,故事提纲模板、旅游计划书模板等。有了技术的支撑学生研究就得心应手了。

(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获得信息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让它们为探究课题服务,难的是有自己的创见,解决了这两难学生的探究活动才有意义。一定要让学生明白简单地照搬照套材料是行不通的。就《海的女儿》主题探究课程而言,可以说每个活动都为学生的创思提供了很大空间。特别是“改编或续写故事”、“‘美人鱼的故乡’文化之旅”、“身边的‘美人鱼’创意”、“戏剧表演”等活动更是对学生的创思提出了很高要求。这也正是我们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改革所要达到的目标。

(八)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探究学多靠的是集体的力量,特别强调合作精神。要学会倾听、尊重同伴,学会与他人交流沟通,承担责任,竭尽所能地完成自己的任务,并为同伴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也是现代社会需要的重要品质。《海的女儿》主题探究课程的多数活动都是通过与人合作来完成的,特别是“寻找安徒生先生”、“戏剧表演”两个活动更是把全班同学、老师凝聚在了一起。大家各司其职,为同一个目标而努力。

(九)因材施教,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提高。

由于主题探究课程的活动是跨学科、多元化的,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多角度、多方位地,展现自己的才华。老师要通过这个过程更多地了解学生,发现学生的优势和短板,从而给予学生更加及时、更加细致、更加个性化的指导,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提高。

在《海的女儿》主题探究课程的开始阶段,我发现内向的小姜同学不太愿意与同学交流,总喜欢做听众。这对他个人的发展和课程的开展都是不利的,这个障碍必须突破。

我在交流讨论时要求每个同学发言,并将发言作为评价的一项内容。但这毕竟是外部的压力。怎样让他主动积极地发言呢?还得从自身找到突破口。于是我找他,询问不愿发言的理由。他表示这样最安全,不会犯错,而且时间久了也习惯了。由此看来,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增强他的自信,多为他创造发言的机会。后来,我发现小姜有着出色的朗诵天分和电脑操作技术及绘画才能。我鼓励他在这些方面多表达自己的想法,用这些强项帮助同学,和同学沟通合作,更好地完成活动任务,并不时地表扬他的努力和进步。渐渐地,小姜越来越自信,并把主动发言交流看做是自己的责任。

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只要我们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可以展翅高飞。

(十)客观及时,全面评价学生。

每次活动,都应制定细致的评价标准,从不同侧面全程(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成果、活动反思)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才能客观及时地反映学生的优缺点,并促进学生的学习。

六、结语

以学生为本,搭建多向的教育舞台,让学生的生命在探究中多彩绽放,这是教育永恒的主题。

附图:

“《海的女儿》主题探究课程”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示意图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2004,10,第1版.

[2]上海市中小学研究型课程指南.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9月底版.

[3][美]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4]彭云,张倩苇.课程整合中跨学科教学的探讨.信息技术教育,2004(4).

上一篇:从大观园的兴衰看《红楼梦》中的女性意识 下一篇:多模态话语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