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体系改革研究

时间:2022-10-10 04:36:20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体系改革研究

[摘要]大学生创新对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却令人担忧。制约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大学生学业评价体系存在诸多弊端。因此,应当重构大学生学业评价观,构建多元化的学业评价体系,并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来推动学业评价的多元化。

[关键词]大学生学业评价评价体系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余桥(1973-),男,四川遂宁人,绵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教师教育、课程论研究;谭小宏(1977-),男,江西新干人,绵阳师范学院创新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应用心理学、创新教育研究。(四川绵阳621000)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8-0169-02

当前研究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文献很多,很多高校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视角入手提出了不少策略。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虽然直接关系着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但从我们已有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结果来看,其效果不甚理想。因此,我们应反思:制约着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因素究竟有哪些?其中,什么因素构成制约的瓶颈?笔者认为,如果大学生学业评价体系不改革,纵使培养方案完美无缺,也难以发挥其应有功效,因此,学业评价体系成为制约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瓶颈因素。当前的大学生学业评价体系存在不少问题,它构成了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隐性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本文将对此进行初步探讨。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令人担忧

创新能力主要由创新知识基础、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技能构成。①每人都有创新的潜能。现代心理学最有影响的成就之一就是,它表明了创造性是几乎所有人都有的一种心理能力,而非仅限于极少数天才。大学生正处于创新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其创新能力是以宽广的文化基础素质、深厚的专业素质为基础的。高校是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义不容辞地应当以培养创新能力作为学校的重要职责。但当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呈下降趋势,具体数据是:一年级为85.54%、二年级84.68%、三年级84.15%、四年级83.85%。在四年中大学生创新能力下降了1.69个百分点。②美国纽约科技大学华裔校长张钟浚指出,“中国本科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说得好听点是太严谨,难听点就是过于死板。”③

二、高校的学业评价体系的弊端阻碍着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传统意义上的学业评价主要指学业成绩的评价。其实,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学业评价除了考查学生对“认知”“做事”“共同生活”和“生存”的知识、技能和社会道德等的掌握情况外,更应该重视学生在学业活动中的表现参与情况、努力程度、掌握水平、独特表现等。因此,学业评价应立足于学生在学业活动中的表现和发展走向,是一种过程性评价。④当前高校的学业评价存在诸多弊端,主要体现如下:

1.大学生学业评价体系应试化倾向导致大学生主体性的丧失。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核心是提升人的主体性。⑤因此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就在于提升人的主体性。而不少高校的现行学业评价体系存在的应试化倾向却成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阻碍因素。不少高校为了激励大学生努力学习知识,都实行奖学金与各考试科目分数挂钩的这一比较“公平”的激励制度;同时也规定了成绩低于60分将“挂科”的惩罚制度。这种评价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一些大学生往往在学业上是以“不挂科”为其基本学业价值追求,即学习主要是为了避免失败。从而使不少大学生丧失了积极发展自己的动力。这种应试化倾向的考试体系使得大学生们几乎丧失了学习积极性,不少大学生以逃课来进行无声的反抗,考试评价制度成为导致学生逃课行为的第三缘由。⑥大学生逃课已然成了高校的一道“风景”。逃课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也不乏学生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自己而逃课的。有研究表明:28%~32%的学生逃课是去图书馆或上自习,可以说是“逃课不逃学”。⑦因为怕逃课引起处罚而被迫学习,人在心不在,形成隐性逃课,从而丧失了发展个性或特长的机会。

2.学业考核内容狭窄、过时,制约了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当前高校的学业评价考核内容偏向于理论,而且理论还普遍存在陈旧、过时等问题,与实践普遍脱节。考核内容主要考查学生语言—言语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而忽视了学生的智能发展是多元的且智能结构有个体差异的事实。对于这些脱离实践的知识和技能大学生普遍不感兴趣,不想学,被迫记忆,学习效果总是不好。因此,为逃避“挂科”,学生各种作弊行为纷呈,作弊之风有越演越烈趋势。一些高校为了创新而在试卷的题型上进行改革,如某些学校设置了综合创新题。⑧但这也只是形式的创新,并没有很好地起到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功效。可以试想,平时缺乏深入的思考,为考试而学,在考试时临时抱佛脚,这个时候能有多少深刻的思想啊?创新来自于平时的积累和思考,不是凭空产生的,因此不能把学生个体经验的泛泛而谈视为创新。

3.评价主体单一,不利于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当前对大学生的学业评价主要由学校的教学管理者和教师控制,大学生没有参与评价自己实际表现的机会。在信息时代,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很多,所以,大学生不一定比教师知道得少,甚至可能在一些领域超越了老师。但由于评价主体的单一性、他人性、官方性,使传统评价主体的权威尽显。在当前教育评价制度下,大学生几乎没有获得参与学业评价的权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在高校中学习的不自由和不民主。可以说,这种主体性的缺失是与当今高校组织日益增强了科层取向的管理模式有关。在官僚化的管理体制下老师尤其是学生处于科层这一金字塔的底端,难以参与学校管理哪怕是自己的学业评价。

三、改革大学生学业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学业评价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业评价的创新导向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也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学生缺少创新的内在动力。而差异性学业评价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对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1.树立差异性学业评价理念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先导。差异性学业评价强调的是以承认和尊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为前提,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根本目的,对学生个体的学习进程及学业结果进行有差异的评价。它是相对于划一性学业评价而言的。差异性学业评价理念应当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进行学业评价的指导。第一,因为大学生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由于家庭、学校等环境因素和自身遗传因素的影响,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因此,成长过程和结果必定存在差异性。第二,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智能组合,有各自的智能强项和智能弱项,评价目的就在于发现学生的优势智能,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呈现出来,同时带动其他智能的发展。大学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应该体现大学的精神,被评价的学生感到自己的个性得到了自由发展,并且对评价过程的民主性和科学性深信不疑。⑨树立差异性学业评价理念应重视学业评价的个体发展功能。现代大学生学业评价功能正从选拔性向发展性转换。重视评价的发展,是现代社会对创新人才呼唤在高校学业评价制度改革中的反映。现代大学生的学习不只是维持性或继承性的学习,而是开放性的、创新性的学习。这种学习方式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体意识。尊重主体性就体现为对学生差异性、创造性的尊重。因此,学业评价中关注大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多样性成为学校评价改革的发展趋势。

2.建构适应创新能力培养的多元化学业评价体系。第一,大学生学业评价目标体系应具有多维性。针对当前大学生学业评价目标主要指向“知识”维度的不足,我们认为学业评价应是多方面的,至少应体现出对大学生综合素养的考核,即应包括认知与能力、情感与态度和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第二,大学生学业评价内容体系应具有灵活性、综合性。学业评价内容应灵活而且多样,体现大学生素质发展的多样性。教育者应在注重系统基础知识考核的同时,注意培养和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包括发散思维能力、批判思维能力等,强调基础与创新的关系,鼓励大学生对问题发表独立的见解。大学生学业评价还要正确认识客观试题的弊端,测试低级技能和一些琐碎知识,鼓励猜题极不利于大学生创新。第三,大学生学业评价方法体系应具有多样性。与评价内容相适应,大学生学业评价形式也应灵活多样。闭卷和开卷等正式化考试与口试、实践考察等非正式化的评价方式应尽量在学业考核中得到体现,这将会促进学生非认知因素的发展,弥补当前大学生学业评价中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忽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反映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社会实践、、科技发明等活动在学业评价中应得到充分体现。第四,评价主体应从一元走向多元。评价主体从一元走向多元是现代大学评价制度的改革趋势。一方面是由于现代大学生权利意识在不断觉醒,日益关注和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这种动力在一定程度上来自于作为教育消费者和投资者的大学生身份,因此高校不能忽视学生的权利。另一方面,每个学生的智力特点不同,优势各异,学生在学习中所表现的及所获得的都可能超过教师本人,因此对学生的评价不是教师的绝对权力。因此,为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和自省作用,应改变评价主体单一的现状,从教师一元转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将学生的自评、互评,社会评价和教师的评价合理地结合起来,使评价成为学生积极向上的“加油站”。

3.评价手段的信息技术化。要实现这种多元化,离不开评价手段的信息技术化。因此,可利用网络平台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网络信息化技术的成熟和发展,打破了区域限制,实时便捷的交互性,以及低廉的使用成本和使用的普及化为评价主体的多重选择提供了技术和经济条件,使得评价对象本身、教育主管部门、社会用人单位分别实施的自我评价、主管部门评价和社会力量评价成为一种很现实的可能。网络信息化手段的应用为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提供了技术支持,使其成为可能。

[注释]

①蔡芸.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7):11.

②陈中原.关注:大学生创造力下降[N].中国教育报,2000-10-31.

③徐啸寒,宋韧.美籍华人大学校长:中国大学生缺乏创新能力[EB/OL].,2006-03-21.

④母小勇,薛菁.课程评价:从学业成就评价走向学业评价[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7):47.

⑤吴定初,唐安奎.创新型人才培养与人的主体性提升[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27.

⑥李介,王雄雄.大学生逃课现象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6(1):80.

⑦张庆锋.大学生逃课现象原因探析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0(1):207.

⑧徐鹏.西部地区高校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以绵阳师范学院为例[J].继续教育研究,2010(2):140.

⑨王成军.大学生学业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大学(学术版),2009(9):25.

上一篇:中班科学活动:伞 下一篇: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有效践行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