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教师的“绝活”

时间:2022-10-10 04:29:06

拯救教师的“绝活”

民间工艺“绝活”的失传已引起普遍重视,但教师专业“绝活”的丢失却还远未受到关注――

近日读到一则新闻,说的是在哈尔滨市开埠100周年的时候,作为开埠时的老区――道外区做了一件让居民特别开心的事:将区内会制作民间工艺美术品的老艺人收录进“人才库”。令人惊喜的是,全区拥有的老艺人竟然有736名之多,他们或做风车,或刺绣,或剪纸,或做纸葫芦,或捏面鱼儿,或扎跑驴,等等,个个都有一身绝活儿。可惊喜之余也有隐忧:许多老艺人都面临着“绝技”失传的尴尬。这不禁让我想起现在的教师来,相对于老一辈的学者,教师们还有多少“绝活”?而在如今的教育界,又有多少教师的“绝活”濒临灭绝?

王钟翰先生在《孟森先生与邓洪二师》一文中有一段令人心驰神往的描写:

记得我听邓师讲义的情景。师年未四十,身材中等,终年长衫,冬日则红顶瓜帽马褂。授课时神态端庄自然,娓娓道来,上下五千年,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经他条分缕析,顿时疑团尽解。邓师精熟史籍,从不带书本大纲之类笔记本等上课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直似藏于胸中,随时引用,顺手以八分体书于黑板,板书遒劲有力,同学莫不佩服之极……

从王钟翰先生的描述来看,邓先生的“绝活”是:超强的记忆力与“精熟史籍”,还有“板书遒劲有力”,从而令“同学莫不佩服之极”。

还有一篇文章讲述“讲台上的名家风采”,请允许我大段引述,一起领略大师们的风采――

辜鸿铭:这个清末国学大师在上课之前先和学生约法三章:1.他一进教室,学生必须起立致礼;下课后,他先离去,学生再走。2.要求学生背诵的课文,上课检查若背不出,不许坐,要一直站到下课。3.能受得住约束的听课,受不了的可趁早退堂。如此做法,现在的大学教师一般不会这么做,中学教师一定不敢这么做。可他要求虽严,但古文烂熟于胸,英文又呱呱叫,加上诙谐幽默,一般是没有学生退堂的。讲到得意处,他会忽然唱段小曲,或者从长袍里掏出几颗花生糖果大嚼,令人忍俊不禁。

梁启超:他给清华大学学生讲课,走上讲台,打开讲义,眼光先向下面一扫,然后是简短的开场白:“启超没有什么学问――”接着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点头,“可是也有一点喽!”既谦逊又自负。他记忆力非凡,四书五经、历史典籍、诗词歌赋,往往张口即诵,偶尔顿住,用手敲一敲光秃秃的脑袋,立马想起,又继续大段大段往下背。有时讲课讲到要紧处,便成为表演,手舞足蹈,情不自禁,或掩面,或顿足,或狂笑,或叹息。讲到欢乐处则大笑而声震屋梁,讲到悲伤处则痛哭而涕泗滂沱。听他的课,实在是种享受。

鲁迅:进出教室都极为迅速,爱穿玄色衣服,一身的黑。一开始讲话,教室很快就安静下来。讲课侃侃而谈,幽默风趣,每一句话都充满感情和力量,使学生感到意味深长。有一回讲到《红楼梦》,鲁迅先生笑问学生:“诸君喜欢林妹妹否?”一位学生大胆地站起反问道:“请问,先生喜欢否?”鲁迅先生答道:“我可不喜欢林妹妹。“为什么?”“我嫌她哭哭啼啼,小心眼儿。”他知识渊博,讲课时深入浅出,旁征博引,需要时信手拈来,不用时挥之即去。

南怀瑾:台湾当代国学大师,著有《论语别裁》《原本大学微言》等学术著作。他能把枯燥无味的古代哲理文化课讲得趣味横生。据报道,成功大学学生最不欢迎的课程是三民主义、四书、五经,并把最不受欢迎的讲课者称为“三四五教授”。南怀瑾先生得知后自告奋勇到成功大学讲四书五经。不到一个月,他上课的教室就人满为患,学校只好安排他到礼堂授课。

可见,作为文科的教师,“绝活”主要有:背功、写功、书功、演功、诵功、唱功等。而“写功”中的古文写作、对对子、古诗词创作现已几乎成为“绝”活,50岁以下的教师大概没有几位能掌握这些本领了。其次是对传统戏曲的“唱功”,随着传统戏曲的式微而真正成为“绝”活了。“书功”,尚有部分爱好者学习着,不过随着电脑的普及,再下一代可就难说了。“诵功”中的对古诗词曲的吟诵已然成为“绝”活,我们只能在电视上领略几位八九十岁的老先生吟唱了。上海嘉定的陈一凡老先生在身体状况好的时候尚可吟诵一两首,我有幸亲耳聆听过。老先生不无遗憾地对我说:“等我们这代人走了,吟诵就要失传了。”

应试教育的恶果我们已渐渐有所品尝。如今的新教师,中小学里忙于做题,大学里忙于学外语和考“证”,连中文系必读的古今中外典籍都没有时间通读,更别谈什么“绝活”了。上世纪80年代以后毕业的师范生专业基本功就不甚理想,近几年更是每况愈下。

时代在发展,某些技艺的失传也许属于正常情况,但是,作为教师基本功的这些“绝活”还是不要让它失传的好。这些“绝活”是构成一名教师人格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失去了这些“绝活”,还奢谈什么塑造自身的“人格魅力”。多媒体也许可以取代部分教师“绝活”的魅力,甚至比人做得更“绝”,但那只是“机器的魅力”而不是人的魅力。而教育最终还是要靠“人的心灵交流”来完成的。所以,如果不想让我们的教育“底色”过于苍白,还是需要掌握一种或几种“绝活”。现在,民间工艺“绝活”已引起普遍的重视,但对于教师专业“绝活”的拯救还远未受到关注。那么,在这里,让我们一起呼吁――

拯救教师的“绝活”!

(摘自2007年8月14日《文汇报》插图:连国庆)

■责编:子丑 (本文编号:448)

上一篇:老师,当心患上新的职业病欧阳认 下一篇:在学习中成长――我与《教师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