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陆地区:创新链视角下的科技成果转化

时间:2022-10-10 03:18:40

内陆地区:创新链视角下的科技成果转化

[摘要] 基于国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国家层面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内陆与沿海地区科技成果转化绩效差距明显三大特征,本文重点从科技成果转化各类主体的参与和激励机制方面,剖析内陆地区存在的共性问题,并基于完善创新链的视角提出建议。要完善产业技术路线图,整合科技创新基金;加强成果转化激励;完善国资管理体制;提升成果转化平台水平;建设科技创新西部中心和科技创新联盟。

[关键词] 内陆地区 科技成果转化 共性问题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6623(2017)03-0049-04

[基金项目] 2016年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6Z0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城市公交事业深化改革与科学监管研究”(15XJY008)。

[作者简介] 姚毅(1982 ― ),四川阆中人,经济学博士,成都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和技术经济。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内陆地区发掘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后发优势,激活区域创新红利,需要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部署为基本指引,客观认识自身存在的瓶颈问题,加快创新链的补链、扩链、强链进程,科学有效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绩效提升和创新集群发展。

一、内陆地区推进科技成果

转化的背景和特征

创新驱动发展已成为新常态背景下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但内陆地区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方面还远远地落后于沿海地区,需要引起广泛关注,积极应对。

(一)创新集群逐渐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国际新趋势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产业“跨界融合、关联发展”趋势日益明显,科技创新也不再局限于单一行业或单一学科,而是涉及多学科、多行业、多主体、多环节的系统工程。在此时代背景下,以多方参与的战略联盟和伙伴关系为基础,以大量的知识转移和技术溢出为特质,非地域限制和网络化的创新集群发展模式,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OECD在2001年就提出了创新集群的观点,将其视为简化的国家创新系统,是由企业、研究机构、大学、风险投资机构、中介组织等构成,通过产业链、价值链和知识链形成各种联盟或合作,以集聚经济和大量知识溢出为特征的技术经济网络。美国奥巴马政府在2009年也首次明确支持区域创新中心和创新集群发展,标志着创新集群理念正式进入政府战略视野。

(二)创新驱动发展是我国新一轮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

改革_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速连续多年保持双位数增长,经济总量在2010年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同时,我国要素成本优势减弱,资源环境压力加大,产能结构性过剩问题凸显,经济发展方式亟待转型。为此,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创新发展”确立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强调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并进一步指出要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引下,国家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旨在激发社会各方参与创新创业的活力,同时在全国布局了若干“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重在破解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三)内陆与沿海地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差距明显

内陆地区尤其是内陆特大中心城市大多具有较强的科教资源优势,但是创新资源要素向资本化转变的水平普遍不高,大多数科技创新成果都选择到沿海地区转化,“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象普遍存在。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成都市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远远落后于深圳等地的同期水平,技术进步对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到40%,技术市场的成交额仅为深圳同期水平的60%左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不到深圳同期水平的50%,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额仅为深圳同期水平的10%左右。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规模上,更是明显地体现为结构上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巨大差距。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涉及到特区政策和区位优势等方面,更是暴露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

二、内陆地区科技成果转化的共性问题

相较于发达地区,我国内陆地区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的共性问题,在于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错位与缺位,主要表现为高校与科研院所、地方政府、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以及市场中介等各类主体的激励和参与机制欠缺。

(一)高校和科研机构激励错位

内陆地区尤其是内陆特大中心城市,是区域各类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集聚地,但是,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绩效评价体系一般是以获得国家经费多少、和专著的数量和质量、获得奖项的级别和数量等指标作为考核内容的。这种绩效评价体系强调科学知识成果化,而忽略了后续的产品化和商业化,不利于科技创新成果的最终转化。同时,针对高校和科研机构创新团队在科学技术成果使用、处置、收益“三权”改革力度不够,也进一步限制了开展后续转化的积极性。高校和科研机构本属于创新链的成果化环节,最终成果需要通过中试和商业化过程,将新知识转化为可供大规模生产的产品以及可供销售的商品。但现有的科研绩效考核制度,使得科研人员在从事基础研究时未能充分考虑后续转化问题,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我国专利申请数和授权量名列世界前列,而专利的转化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同期水平,这一问题在内陆地区更为明显。另一方面,在科技成果转化的“三权”改革问题上,地方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政策,然而由于地方立法权的限制,难以取得有效突破,大大制约了相关政策的激励效应。

(二)政府在科技成果转化中职能缺位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在成果化、产品化和商业化三个阶段的投资比例约为1:0.7:100,而发达国家是1:10:100,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科技创新产品化阶段资金保障不足,设施建设不够。究其原因,高校和科研院所作为科技创新成果化主体,所需资金相对较少,且有其固有的资金来源渠道;企业作为科技创新成果商业化的主体,虽然所需资金数量较大,但风险相对较低,且有可预期的市场收益,企业投入动力较高;但科技创新成果产品化资金保障缺乏明确的主体和来源渠道。尤其是在风投机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难以通过市场渠道获得充足的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对于处于种子期和初创期的企业而言更是如此。这就需要政府通过专项基金和平台建设等方式,弥补科技成果产品化资金不足的问题。然而,事实是大多数内陆地区在科技成果“中试”等产品化中,缺乏规模较大、水平较高、社会开放度较好的公共基础设施基地,以及相应的资金投入和使用机制设计,未能达到降低科技创新成果产品化成本以及风险的目的。

(三)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僵化约束

相较于发达地区,我国内陆地区市场主体发育不足、实力不强,缺乏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和能力。内陆国有企业拥有较为雄厚的人才、资本和技术等创新要素储备,理应作为内陆地区科技成果转化重要力量,但僵化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使得对于科技成果转化的作用难以释放。一方面,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要求缺乏对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即不允许任何形式的国有资产流失,表现在技术产权上就是要求职务发明绝对属于国有,不允许表现个人的产权需求。另一方面,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要求导致社会创新资源闲置。这表明,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高风险性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要求存在一定程度的冲突,同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机制的固化导致社会创新资源的锁定,大量的国有大型科技平台和设施设备难以实现社会化共享,存在较为明显的闲置化、低效化和耗散化问题。

(四)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中介和平台发展滞后

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和平台,主要通过信息沟通机制和转化服务机制,发挥链接官产学研用各个环节的桥梁作用。而大多数内陆地区的科技成果转化中介和平台发展水平较低,限制了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的提升。一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中介发育不足。内陆地区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功能较弱,不仅使得技术知识扩散和流动不畅,而且不利于产学研对接,进而限制科技创新成果后续的产品化和商业化。二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建设滞后,一般都存在数量不够、质量不高、规模不大、运行不畅等问题,尤其是缺乏类似深圳“中国高新科技成果交易会展览中心”这样具有国际水准、全国影响力的科技成果展示展销平台。

三、新时期内陆地区推动

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建议

内陆地区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以全面提升科技成果转化为核心,构建科技成果转化政府引导机制、科技成果转化利益分配机制、科技成果转化的国有资产管理机制、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服务机制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企业运行机制。本文以成都为例,提出以下若干对策建议。

(一)完善“产业技术路线图”,整合科技创新基金,切实发挥科技成果转化的政府引导功能

“产业技术路线图”和科技创新基金,是政府引导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有效方式和渠道。成都采取上述两种方式引导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按照《成都制造2025划》的产业指引,围绕电子信息、轨道交通、汽车、航空航天等重点产业,完善产业技术路线图,并分类补充完善适应于行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扶持政策。同时,进一步整合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扶持基金,优化基金使用效率,尤其是要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的基金扶持,以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为标准,对基金申请者进行科学考核。

(二)加强高校和科研机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正向激励,理顺职务创新的利益分配机制

高校和科研机构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主体,与之相关的激励机制的有效设计和有序运转,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要调整现有绩效考评体系,强化科技创新成果后续转化的权重;鼓励科研人员在学校平台机构兼职,并将其纳入绩效考核;允许和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保留身份和职称离岗创业;依托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先行先试的制度优势,探索建立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通过市场交易、股权激励、分红激励以及在职创业等方式,获取科技成果后续转化收益。

(三)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将科技成果转化纳入地方国有企业改革规划,着力形成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创新国有企业科技成果转化体制为突破口,在国企改革和创新驱动的总体部署下,重点从国有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正向激励和国有企业服务地方科技成果转化两个方面入手,构建国有企业参与和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的路线图。在地方可操作层面上,立足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先行先试优势,尊重科技创新的基本规律,完善国有科技创新平台,实现设施设备共享,在盘活国有资产的同时,切实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水平。

(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水平,建立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服务

一是搭建具有成都特色、区域影响力、国际水准的科技成果展销平台。在全市科技应用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的基础上,强化科技企业信息资源系统建立,加快知识产权市场交易体系建设,构建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展示交易平台,强化科技企业成长全过程不同阶段需求的服务。二是大力发展科技中介组织。按照“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发展”原则,不断增强科技成果化中介机构依靠市场谋求发展的动力和能力,充分发挥和完善技术服务、技术评估、技术经纪及信息咨询、检索、等方面的职能,有效促进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联合。

(五)建设“科技创新西部中心”和科技创新联盟,推进创新集群发展

一是加快推进成都产业集群发展,为创新集群发展奠定产业基础。推进成都工业差异化转型发展总体部署,着力形成以高新区、经开区、天府新区核心载体,以电子信息、轨道交通、汽车、航空航天等重点产业发展集群,全面加快由产业集聚向产业集群的转变,为成都推进创新集群发展奠定良好的产业基础。二是创新园区建设和管理模式,加快科技创新集群发展。建议在未来“3+N”重点园区布局的基础上,采取“园中园”的建设和管理模式,打造具有国际水准和全国影响力的“西部科技中心”。三是构建科技创新联盟,全面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对《成都制造2025规划》确立的重点产业,充分利用政府财政资金投入、科技和产业政策制定以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手段的导向作用,引导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成果转化为基础”的科技创新联盟,全面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水平。

[参考文献]

[1]OECD.2009,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dustry Scoreboard2009,[EB/OL].http:///content/book/sti_scoreboard-2009-en.

[2]万劲波,赵兰香.创新集群发展的引导机制[N].中国科学报,2013-12-30(8).

[3]万钢.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N].人民日报,2014-08-31.

[4]刘波,杨芮,李科.科技成果转化中试风险源研究_基于西北地区制造业的实证分析[J].2017(1):75-87.

[5]Bergek, A. and M. Bruzelius. 2010,“Are Patents with Multiple Inventors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a Good Indicator of International R&D Collaboration? The Case of ABB”,ResearchPolicy,39(10),pp.1321-1334.

[6]S正中.创新国有资产管理,加速科技成果转化[J].中国发展观察,2012(12):44-45.

Abstract: Based on three facets of facts: a new round of Worldwide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Industrial Revolution, National Innovation Driving strategies of China, huge differences between Inland and Coastal Regions in Performance of Technology Transfer. From the aspects of Participation and Incentive mechanism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mmon problems in Inland Regions. Furthermore, we propose suggestions in order to improve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Clusters based on a perspective of Innovation Chain.

Keywords: Inland Regions; Technology Transfer; Common Problems; Policy Suggestion.

上一篇:京津冀创新体系建设若干问题 下一篇:最宝贵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