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例新生儿呼吸衰竭病例临床分析

时间:2022-10-10 03:01:39

56例新生儿呼吸衰竭病例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呼吸衰竭原因、治疗方法及其治疗效果。方法对该院收治的56例患儿病历资料回顾分析,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实验组采用无创通气治疗,分析两组新生儿呼吸衰竭原因及其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92.9%治疗效果理想,高于对照组(7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PaO2指标为(84.52+9.48) mmHg,低于对照组(66.94+3.16)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新生儿;呼吸衰竭:治疗方法: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742(2015) 06(b)-0016-02

呼吸衰竭是临床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发病率较高,且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呼吸衰竭发病率趋于上升趋势,患者患病后表现为:呼吸困难、哮鸣音等,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常规治疗呼吸衰竭方法主要采用药物疗法,该方法治疗时能够缩短患儿症状改善时间,但长期疗效欠佳,患儿治疗后容易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及其他并发症。近年来,无创通气在呼吸衰竭患儿中广为使用,并取得阶段性进展。为了分析新生儿发生呼吸衰竭原因、疾病治疗方法等,对2013年4月-2014年4月该医院收治的56例患儿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来该院诊治的56例呼吸衰竭新生儿人院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有患者28例,男17例,女11例,年龄为2~24岁,平均年龄为(9.5±1.1)岁,患者从发病到入院治疗时间为(1~6)h,平均时间为(2.2±1.8)h;对照组有患者28例,男12例,女16例,患者年龄为1.1~26岁,平均年龄为(9.7±1.3)岁,患儿从发病到入院时间为(1.2~6.5)h,平均时间为(3.2±11)h。患者对治疗方案、护理措施等有知情权,患者年龄、病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患儿静脉滴注0.1mg氨茶碱(国药准字H51021832),并根据患儿恢复情况等使用爱全乐、必嗽平祛痰等一线治疗药物,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儿呼吸情况,并保持呼吸道畅通。

实验组采用无创通气治疗,根据患儿症状等采用无创通气治疗,患者治疗过程中选择S/T模式,并设置相关参数,具体如下:IPAP为8~20cmH2O,EPAP 4~6cmH2O,呼吸频率12~16次,氧流量2~6 Umin,治疗时可以根据患儿呼吸情况进行鼻塞或面罩吸氧,并根据患儿恢复情况调节呼吸机相关参数。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后临床疗效,并对两组患儿治疗后血气指标进行检查,如:pH、Pa02、PaCO2等。

1.4 评价标准

显效:患儿临床症状、体征等消失,实验室指标正常;好转:患儿临床症状、体征等得到改善,实验室指标部分异常;无效:患儿临床症状、体征等没有明显变化或患儿病情加重。

1.5 统计方法

对相关数据利用sPSS16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行x? 检验,P

2 结果

该次研究中,实验组92.9%疗效确切,高于对照组(78.6%)(P

该次研究中,实验组治疗后pH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O.05);实验组治疗后PaO2指标为(84.52+9.48) mmHg,低于对照组(66.94+3.16) 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呼吸衰竭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患儿发病后主要以低氧血症为主,部分患儿伴有二氧化碳潴留等。根据相关数据结果显示:70%新生儿呼吸衰竭和呼吸系统疾病关系密切。目前,新生儿呼吸衰竭中常见的诱因有:肺部感染、吸人性肺炎、RDS、呼吸暂停等,给患儿带来很大痛苦。

近年来,无创通气在新生儿呼吸衰竭中广为使用,并取得阶段性进展。该次研究中,实验组92.9%疗效确切,高于对照组(7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Pa02指标为(84.52+9.48)mmHg,低于对照组(66.94+3.16)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新生儿呼吸衰竭发病率较高,采用无创通气治疗效果理想,值得推广使用。

上一篇:不同碘营养状况与亚临床甲状腺病的相关性研究 下一篇:60例胫腓骨骨折手术治疗临床效果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