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循环经济推进青海农牧业发展战略

时间:2022-10-10 02:42:58

试论循环经济推进青海农牧业发展战略

[摘 要]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要坚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和重要载体,提升产业层次和水平,增加经济总量,创出高原特色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关键词]农牧业;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经济转型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2-0105-02

1 循环经济理念

传统的“大量开采―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生产进程,维持的是“资源―产品―废弃”单向线性运行进程,其结果是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恶化。

循环经济是研究如何通过资源减量,再利用和循环,实现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友好。循环经济推进战略的总体思路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经济学、绿色制造理论为指导,以产品、企业、区域、社会四个层面推进循环经济、以循环再用和生态产业链战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它研究在农业等大类产业领域中推进循环经济的理论思路和实践方式,从中推导出相应的战略思路和战略措施;从生态视角建立农牧业经济中的循环经济,本着尊重生态规律,通过建立循环型的生态农业的方式,发展大农业的生产与消费体系。

青海农牧业的循环战略研究要站在可持续农牧业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的高度,在对青海现有各种生态农牧业模式系统研究的基础上,从大规模生态农牧业建设和可持续经济管理方面,对青海农牧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深入和全方位研究,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牧业发展方式,推进循环经济战略是我省在未来几十年里改善农牧业生态环境和农村生活质量,实现农村现代化和农业生态化的必经之路,也是推进农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转型的必需手段。

具体来讲,生态农业必须能够实现包括能量在内的自我维持的系统,该系统与生态系统具有协调一致的特征;为了增加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获得最大的生物量,应该采用多产品综合生产模式和多种经营的模式。这种模式要求动物与植物的构成比例必须恰当,首先是种植业用地和畜牧业用地比例恰当。为了使生产农业能够自我维持,畜牧业除生产畜产品以外,还应当为种植业提供足够的有机肥料,以维持土地肥力;生态农业的规模通常应该小一些,要一改大规模的粗放型生产模式为小规模的集约性生产模式,以便经营简便,获得高产而有利于投资和农牧民就业;生产农业单位面积的净资产值要高于其他农业模式,以保证生态农业因经济的可行性而带来自我维持的能力;农牧业生产分工要细化和深化。精细化带来的是经济效率的提高和经济效益的增长,生态农业不仅能够生产农畜产品,并且能够加工农畜产品,还使农业生态产业链得以延伸和扩展,减少种植养殖―加工―消费的环节。从而降低产品成本和保证产品品质,增加企业机会,以经济效益的实现推动生产效益;不断维护生态环境,保证畜禽类健康成长。总之,未来青海农牧业发展的是规模化经营的农牧业,是现代技术高度密集的农牧业,是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的农牧业,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农牧业,具有农牧业技术的先导性,农牧业要素的集约性,农牧业功能的多元性,农牧业生产的一体性,农牧业效益的综合性,农牧业生产发展的可持续性等特征。

2 青海农牧业生产方式改变战略措施

青海农村目前的现状是生态、土质脆弱,草场退化,生态“瓶颈”的制约明显,表现为“两化三害”日益突出,产业结构落后,生产经营方式依然粗放。粗放型的畜牧业经营方式过度追求牲畜数量,导致草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全省草地畜牧业在发展和生态双重压力下举步维艰。同时资源转化率低和草畜矛盾日益紧张;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畜牧业发展缓慢,表现为综合生产能力低下,就业出路受限,牧民增收困难。青海省农牧业发展的关键是生产方式的转变,要创出高原特色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循环经济理念,对目前生态农牧业中存在的制度缺失、技术落后、生态创新不足等问题,提出建立一套“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集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多层次,多功能,综合性,能够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的循环再生的农牧业生产体系。

(1)建立生态经济的循环经济模式。根据不同生物的生长特征,利用它们在生长过程中的时空差和处于不同生态位置生物种群在系统中各得其所的特征,从多方面对自然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将其改变成为高级的农业生态系统,使其在一定面积上,用较少投入获得最大效益。如我省昼夜温差大,夏季凉爽,病虫害少等特征,可种植反季节蔬菜。

模拟生态系统所建立起的农业领域实施的循环经济模式,系统中的生产环节的产出变成另一生产环节的投入,使系统中的资源和能量在多次循环利用中实现更大效率,从而提高能量的转换率和物质资源利用率,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并有较防止农业废弃物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

青海综合评价区域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和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及潜力,充分考虑差异性和相似性,按照有利于统筹协调,分类指导,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可将全省划分为东部地区、柴达木地区、环青海湖地区、三江源地区和沿黄河发展带、沿隍水发展带及兰青青藏铁路发展轴线即“四区两带一线”经济发展区域。基本建立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制度框架,比较优势得到有效发挥,初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形成“四区两带一线”分工合理,各具特色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2)建立科学的生态畜牧业体系。通过组织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发展,促进草畜平衡、提高畜牧业综合效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及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其根本途径在于,通过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实现“减少农牧业人口、减少草原载畜数量,增加畜牧业产值、增加农牧民收入。是以合作经济组织为载体,以市场引导生产、用成本核算效益,加快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以建立健全效益增长机制和收入分配机制为关键,依靠经济利益关系进行生产和经营,提高牧民生产组织化程度和经营集约化程度;以减人、减畜和科学放牧为要务,建立实现草畜平衡的长效工作机制,实现草场资源永续利用;以优化改良畜种、畜群结构为重点,加快畜产品周转率,提高畜牧业生产经济效益;加大畜牧业建设投入,结合各项生态治理工程实施,合力推进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

(3)促进生态畜牧业发展。转变生产和经营方式,发展合作经济组织,提高牧民组织化程度。把农牧民组织到农牧业社会化大生产的各个环节中,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提高牧民组织化程度,在经营体制、经营方式、产品生产方式转变上取得根本性突破。加强畜种改良,优化畜种畜群结构。立足本地优势良种,加大品种选育和推广力度,突出牦牛、藏羊优势,兼顾细毛羊、半细毛羊、绒山羊、无角陶赛特羊发展,大力实施畜禽良种工程,扩大种畜繁育规模。

加快产业化步伐,培育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依托牧业协会、养殖大户、养殖能手、企业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采取成员合作、入股、租赁经营等生产方式,促进草场、牲畜等生产资料适度集中,推进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加快向非收产业转移,要把生态畜牧业与游牧民定居、三江源生态移民和青海湖生态工程建设结合起来,协调推进。

[作者简介]王蓓(1964―),女,天津人,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硕士,副教授,现任青海师范大学法商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国际金融。

上一篇:我国增值税转型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下一篇:谁为农民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