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的东西该不该吃

时间:2022-10-10 02:24:49

女儿与隔壁家的儿子相差一个月,同吃同玩同上幼儿园。一天,邻居买了麻花回来,在院子里先递给儿子一个,儿子不吃,又拿一个走过来给我女儿。两岁的女儿对别人家的食物向来不感兴趣,在我同意之后,才接过麻花。站在家里的厨房,女儿一面吃一面掉,邻居的儿子蹲在地上,眼巴巴地望着女儿,掉一块拣一块,吃得津津有味。

同院里还有一个男孩叫卫卫,虎头虎脑很好玩,大家都爱逗他。只要说有好吃的,让他叫人他就叫,让他到家里玩他也跟着走。大些了以后,“不见兔子不撒鹰”,不再轻易上当,还是经常见别的小朋友吃了好吃的就走不动,眼睛盯着别人,当着妈妈的面不敢主动要吃的,家长一旦离开就上门索要,妈妈批评、甚至打骂都不见效。

孩子为什么爱吃别人的食物

为什么麻花在自己家里,丝毫引不起兴趣,同样一个麻花到了邻居家就变成了挡不住的诱惑呢?其实,小孩子眼谗别人的东西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在他们的眼中,别人家的饭菜香,别人家的玩具好,这是小孩子的心理特点,总是倾心于没有得到的,在他们的小心眼里,想象着别人东西的美好,于是,别人的东西就变得越来越诱人。

同样卫卫也是抑制不住自己的欲望,才违背妈妈的意志,硬着头皮上门索取的。仅仅因为他喜欢吃糖吗?若是这块糖在卫卫妈妈的手中,卫卫不一定会这样向往,家里也不一定就缺少糖果。

而孩子毕竟是孩子,总有控制不住自己的时候。现实生活中见过不少孩子,可能是由于家教要求很严的缘故,面对别人递过来的美食或其它东西,经过一番内心的斗争,终于经不住诱惑,胆怯地接过,或作贼似的三下两下匆匆地吃掉,然后小心翼翼地把嘴檫干净;或赶紧找地方把东起来。想象一下当时孩子心底涌起的肯定是一种别样的滋味。

这种情况在大人身上也是有的,只是大人是理性的,而且自控能力强,会理智地对待。而小孩子却是情绪化的,兴之所至的,难以克制自己。所以别人家的食物就成了卫卫越来越挡不住的诱惑,就像一只小虫子在不停地挠着他的心,让他不得安宁,只有得到满足,才能心理平衡。

其次,对于年龄稍大一些的孩子来说,也不能排除贪图小便宜的因素。对于这种分析,也许有人不太赞同,认为小孩子不会有这种想法。其实不然,5~6岁的孩子已经能够分出何为真何为假了,可以控制自己的愿望和冲动,并按照规定的目的去行动。个性倾向也比较明显了。如果父母有偷机取巧,爱占便宜的行为,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自己的孩子。

父母要了解孩子的内心

很多家长都会面临这样的难题,是由着孩子?还是阻止孩子?前提是理解孩子,只有“读懂”了孩子,才能教育孩子。

父母对孩子的严要求有效吗?也许这种严要求的背后带来的是孩子的两面性。在父母和老师的高压政策下,我们往往只能看到孩子带有虚假表演成分的一面,而孩子真实的个性和内心世界的大门对我们是封闭的。我们希望看到孩子真实的一面,鼓励自己孩子说出真实的想法,无论对错,告诫孩子不要轻易接受别人的赠予,一旦接受,必须向家长说明情况,让大人知道。

一般来讲卫卫当着妈妈的面会克制自己的欲望顺着妈妈,背着妈妈的面却我行我素。这并不是个别情况,大人们会责怪孩子两面性,小小年纪怎么也会表里不一?是呀,小孩子本性是天真率直的,本不会如此,这显然是心理扭曲了。

怎么会扭曲了呢?让我们透过现象,来看看卫卫真实的内心:哇,巧巧手里的小食品肯定很好吃,我想要。不行,上次要了邻居的苹果就挨罚了,不能说真话。哎呀,真的好想吃那种东西,还是不让妈妈知道,偷偷地去讨吧。

一些研究也表明,环境的压力越大,大人的权威越大,越容易形成小孩子的两面性。在棍棒的压力之下,卫卫是妈妈的附属,是被她主宰的,是没有独立人格的。这就是卫卫妈妈一系列教子行为的根源,可见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妈妈转变教子观念。

根本的出路是尊重孩子。尊重不是消极放纵,而是民主、平等地对待孩子。若是这样,卫卫就不会自己偷偷跑到小朋友家,甘冒再次被责骂的风险,上门索要;若是这样,妈妈就会让卫卫毫无顾虑地表白,就会平等地与卫卫交换意见,就会积极引导,就会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吃别人的食品到底该还是不该?

说“可以”,好象不合适,说“不可以”呢,似乎也不合适。

家长不让孩子吃别人的东西,自有他的道理:随便吃别人的东西不是好习惯;对孩子不安全;对健康不利;是没有教养的行为等。这些想法是合理的,尤其对安全的考虑也是必要的,小孩子难以把握分寸,放任这种行为就有不安全的隐患。

但是,能因此就说孩子完全不能接受别人的食物吗?当然不是,这种一概地拒绝也未必恰当。结果可能是既不利于孩子的人际关系发展,也不利于孩子社会性的发展。

可见,一概地肯定与否定都是不合适的。世界是复杂的,各种因素往往是交织的,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因噎废食,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其实,这就是教子的技巧,只要把握好“度”,不仅会避免不利,还能促进孩子多方面的发展。

应该培养孩子有以下的意识和习惯:

对很亲近的人可以接受,而对陌生人一定不能接受;

可以接受的要向人表示感谢,不可以接受就好好谢绝;

不应该去向别人要吃的,更不能去骗吃的;

自己若是想要,应告诉家长,征求家长的意见等。

我们提供一些教育策略建议:

晓之以理,用故事教育孩子。给孩子讲讲接受陌生人东西很危险的事件或故事,将道理融于生动的情景中,讲完了再讨论一下。符合孩子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孩子会印象深刻,乐于接受;

假设情景,让孩子选项回答。如:“假如你看见院子里的丁丁在吃好吃的,你特别想吃,能去要吗?该怎么办呢?”“假如楼上的张叔叔给你一个苹果,能要吗?该怎么办呢?”“假如妈妈有事不在家,把你托付给邻居李阿姨,她给你好吃的,能要吗?该怎么办呢?”来帮孩子判断或出主意。

适时表扬,及时批评。每次孩子行为得当,就即时给予肯定的反馈,除了采取精神的肯定外,也可以适当让孩子得到物质的满足,例如,孩子有礼貌地拒绝了不熟悉人的馈赠,除口头肯定外,可以问孩子是不是喜欢,若孩子喜欢又有可能,应尽量满足孩子。如果孩子的行为不得当,也要适时让孩子感受家长的不满意,而且知道家长为什么不满意。

这些做法不一定能马上有效,也不应该强求立杆见影,要积极引导和耐心等待,只要持续调教,就会“功到自然成”。

当然如果是属于贪图小便宜的思想做祟,那就要先检查一下是否与父母的行为习惯有关。

上一篇:求求你,表扬我 下一篇:父母忌说的话